《解码全面小康》:融媒体时代的理论可视化探索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ming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解读百年大党和全面小康的理论宣传报道。如何讲好百年奋斗故事,让理论宣传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真正入耳入心,是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课题。
  北京日报社从2019年开始策划制作“理论季评”系列短视频,旨在探索党的科学理论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可视化。今年,北京日报社特别推出10集《解码全面小康》理论短视频,采取评书+动漫的创新形式,每集3分钟左右,力图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生动展现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光辉成就、战略部署、世界影响,生动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解码全面小康》短视频由报社领导策划统筹、理论部撰稿、京报移动传媒制作、客户端编辑部宣传推广,是北京日报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7月3日—7月12日在北京日报客户端首发,随后在学习强国、抖音、快手、B站、腾讯、优酷等多个平台持续传播,很快就达到200万的播放量。可以说,《解码全面小康》短视频是融媒体时代理论可视化、通俗化的一次成功探索。

提早谋划重要选题,反复推敲策划方案


  早在2019年底,报社就有了策划推出《解码全面小康》理论短视频的想法。之所以提早策划,是因为吸取了此前创作“理论季评”系列短视频第一季《解码新中国》的经验教训。《解码新中国》短视频共10集,分别从国号、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符号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与国家形象紧密关联的重要建筑入手,通过鲜活的故事,着重阐释其中蕴含的、对后来影响至深至远的立国理念。该系列短视频于2019年国庆前后在北京日报客户端播出,累计播放量近1000万。这是报社对理论可视化、大众化的初次创新尝试。稍有遗憾的是,制作时间较短,播出时间也不太理想。因此,吸取此前经验,《解码全面小康》的策划时间比较靠前。
  虽然《解码全面小康》的主题早已确定,但确定哪些选题、从哪些细节来解码、短视频通过什么形式呈现、宣传推广如何展开……这些问题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和推敲。报社领导亲自上阵、靠前指挥,除了激发自身团队的创作热情外,还召集社内骨干精英和社外专家学者,开了多次务虚会、选题会和论证会,反复“开脑洞”,推翻了多个策划方案,最终确定了10集题目内容、评书+动漫的形式和客户端首发多平台推广的方案。该系列短视频内容由理论部撰稿,短视频由京报移动传媒制作,宣传推广由客户端编辑部负责,集结全社力量,致力于让理论宣传深入人心。

突破理论视频传统形式,评书+动漫形式新颖有趣


  理论宣传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只有结合受众需求与触媒习惯,不断创新理论宣传形式,才能提升理论宣传的效果。
  吸收经验教训,突破传统形式。一般的理论短视频或采用历史影像,或选择专家学者对话点评,或单独利用动漫的形式展开。2019年推出的《解碼新中国》系列短视频是报社对理论可视化的初次尝试,虽获得了不少的播放量和关注度,但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历史影像形式,总有历史档案之感,呈现形式不够新颖活泼,在吸引网络受众方面不是很理想。因此,策划《解码全面小康》短视频时,团队前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调研学习快手、抖音、B站、梨视频等多个短视频平台上的产品,就是想要摆脱传统呈现形式,加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从而让新时代的青年能够接受并喜欢。
  经过学习比较分析,团队决定突破传统形式,大胆创新,采用评书+动漫的形式,既有评书生动形象、故事性强的特点,又有动漫元素多样、表现丰富的特征。这种有趣有味的形式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从而实现潜移默化地传播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团队策划制作理论短视频的初衷和愿景。
  采用评书形式,避免空洞说教。明确采用评书+动漫的形式后,团队在脚本的撰写过程中就特别重视脚本的口语化、评书化。不能在短视频中空有评书的形式,而没有评书的语言和语气。老一套的说教是团队竭力避免的。最终呈现出来的《解码全面小康》理论短视频,每一集开场的画面都是一个说书人的形象,上来先用四句定场诗来点出本集的主题和主旨,再配合醒木一拍,一开场评书的味道就很足,容易吸引人继续观看。
  比如,第二集《啥叫“全面小康”》,定场诗为“小康为何要全面?东西差异看得见。五位一体全覆盖,惠及人民国安泰。”第十集《小康之后怎么走》,定场诗为“全面小康虽实现,今后道路更关键。美好蓝图已绘就,一茬接着一茬干。”简洁质朴、朗朗上口的定场诗让评书的形式和味道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该系列短视频每集中间还穿插使用评书化的语言,讲述注重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带动受众的感知和情绪,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每集结尾会提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从而引出下一集的主题,并留下悬念“且听下回分解”。
  比如,在第七集结尾时提出:“如今,大伙儿都迈进了‘全面小康’。可有些小伙伴却觉得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不那么明显。这是为啥呢?且听下回分解。”从而引出第八集《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在第八集结尾时提出:“说到这儿,大伙儿可能对小康的标准有了一些了解,那小康距离富裕还有多远呢?且听下回分解。”从而引出第九集《小康离富裕还有多远》。这种评书形式的结尾,不仅保持了一季10集理论短视频的关联性和连贯性,也有利于受众持续关注和观看下一集短视频,从而扩大短视频的影响力。

内容丰富接地气,启发受众主动思考


  主题选题和呈现形式明确后,脚本的撰写也至关重要。由于《解码全面小康》短视频策划得早,这就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来讨论、撰写和修改脚本。这期间一再删改甚至推翻重写,最终每集脚本平均不到800字,制作成短视频在3分钟左右,符合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需求。
  转化话语方式,内容接地气。脚本内容的删改,就是要删除无效、低效信息,将官方话语转化为百姓话语,力争口语化,适当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让受众听着亲近入耳。比如,第五集《脱贫奇迹怎么来的》,就用中国俗话“一口吃不成胖子”和西方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说明绝对贫困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而是党带领人民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几十年持续努力解决的,是五级书记一起抓、全党全国齐动员,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的。再如,第十集《小康之后怎么走》,就用老百姓的话语来表达“三步走”战略,用通俗的话语来说明“五年规划”的作用,内容通俗,语言生动。   丰富视频内容,拓展知识点。近年来,关于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文章和新闻很多,不少人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知道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对全面小康有了大致了解。所以在策划时,团队特别注重为受众提供更多有趣的知识点,让受众看后有所收获。
  最初的脚本中,每集都设计了3~5个知识卡片,有点关键词解释的意思,由制作团队据此做成表格、图片、卡片等形式,穿插在画面中,为受众提供有效的知识点。但初次审片后发现,画面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顺畅收看,所以果断舍弃了这一形式,将这些有效知识点直接融入脚本中,用动漫来呈现,从而保持画面的顺畅连贯。
  比如,第二集《啥叫“全面小康”》,重点介绍了“胡焕庸线”。这是一条很著名的地理线,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跨越“胡焕庸线”,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再如,第三集《小康为何一梦千年》,提到并介绍了“黄宗羲定律”,即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会涨到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王安石变法就是这个定律的生动体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历代追寻小康梦但壮志总难酬的问题。



  讲述分层次、有逻辑,留有思考余地。不使用灌输式的语言,不做长篇教导式的宣传,不做过多定性表达,留给受众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比如,第一集《啥叫小康》主要从三个层面讲解小康的含义:《诗经》《礼记》等文献典籍中的小康,“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等老百姓话语中的小康,以及党政治话语中的小康和小康社会,让受众了解“小康社会”如何从老百姓对生活状态的描述,变成党的施政目标,成为党政治话语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样层层展开,慢慢铺设,有助于受众真正理解“啥叫小康”,也让受众更加明白党为什么要提出并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再如,第八集《小康的标准是什么》用数字“一二三”介绍小康标准后,提出“小康”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不能简单地将“全面小康”和个人主观感受画等号,从而促使受众主动思考,观看后印象更深刻。

结语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不仅要做好报刊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也要做好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臺的宣传。理论短视频是一种宣传报道的新形式,是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可视化的重要形式和鲜活载体。党报理论宣传一定要主动融入、深度融入互联网传播,认真研究融媒体时代理论宣传的新特点和新时代网络受众的关切点,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网络话语,创新理论宣传内容和形式,利用好新兴的、大众喜爱的传播渠道和平台,积极抢占理论宣传制高点,让党的声音和理论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者单位 北京日报社理论部
  【编辑:陈琦】
其他文献
2021年是建党百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十三五”期间,国家广电总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媒体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信息化、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部署,以智慧广电工程为牵引,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取得了很大成就。围绕庆祝建
期刊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检索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正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更好地发掘高校档案信息价值,为检索者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高效的服务.
文章分析了百色起义档案文献展陈问题,提出了创新百色起义档案文献展陈的对策,即:整合馆际资源,形成开发合力;创新展陈方式,增强展陈效应;适应新媒体发展,打造移动展陈;跨界合作,构建开发主体多元模式.
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见证者,是高校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校园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章分析了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了利用高校档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包括强化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创新档案产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档案管理作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档案工作是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档案工作必须要树立一流的理念,实现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三者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本文从鲁迅美术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出发,从加强档案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深入阐释了艺术类高校档案工作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于学院“双一流”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特色档案助推学院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报道,是今年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021年6月底至10月初,经济日报社分两批次推出18集系列微视频作品“党史中的经济档案”,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系列作品发布后,被上百家媒体账号转发,全网播放量约50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主流媒体建党百年主题宣传中写下靓丽一笔.
期刊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档案部门也要及时适应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变.档案部门的绩效考核应设置工作量、工作质量、饱和度、完成度、效率、工作态度等多维度考核指标,改变以往职称因素占比过大的情况,让绩效工资发挥出工作绩效和人才价值的应有作用.
近几年,伴随人们对新媒体产品可视化的需求,长图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长图所具有的直观性、场景感与冲击力,更加符合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主题报道中,长图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主流媒体创意策划的必争板块.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横屏手绘长图H5《复兴大道100号》在众多新媒体主题产品中突出重围,一上线即引发热议,成为爆款之作.
期刊
全国报业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陕西日报社紧密结合本地特点和融合趋势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推行“新闻+技术+服务”在地化,推进“融合基础+融合管理”云端化,以及推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专业化,真正从“融”起来到“强”起来,为全国省级党报的深融发展做出了有益借鉴.
摘要:“数据—物联—私域”,可以视为5G技术在物质基础、能量关系、生态模式三个层面上对传播时空的解构。解构对应着重构,时空重构的媒体深度融合包括,基于“相关性”数据重构的时空拼接,基于“场景化”媒介重构的时空聚合,基于“用户+”内容重构的时空生态。其不仅是解决媒体深度融合长效创新的关键问题,也是符合实际发展情境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5G+ 媒体融合 数据  随着5G技术作为通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