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书,觅得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古代的故事讲“至圣先师”孔夫子。有一次,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要马上行动吗?”他正色道:“父兄都在,不向他们请示,怎么能够立马行动呢?”子路刚离开,一个叫冉有的学生也来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这次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听到了道理就要马上行动。”
问题一模一样,为什么答案会截然相反呢?孔子解释道:冉有做事过分犹豫,畏缩不前,应该鼓励他;子路有勇无谋,做事鲁莽,应该抑制他。一个鼓励,一个抑制,所以答案不一样。
现代的故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李家同写的。他读中学时,全班同学没有人不喜欢数学老师姜老师所教的课。为什么全班同学人人会喜欢上数学课呢?姜老师在一次茶话会上给出了答案。原来,每次考试,姜老师都准备了3套考卷,甲种非常难,乙种中等,丙种非常容易。甲种考卷发给程度高的同学,乙种考卷发给中等的同学,程度不好的同学拿到的是丙种考卷。结果,全班同学每次都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姜老师这样做,同学们并不知情。
全班同学参加考试,为什么要用三种试卷呢?姜老师说,学生最需要的是自信,而自信的来源当然是自尊。程度高的学生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信。中等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在“跳起来摘到桃子”的过程中由自尊而自信。程度不好的同学每次考试,都拿到至少60分。对于这些同学来说,60分已经不容易了。过去,他们的分数经常是个位数,现在,他们的分数提高了,不再恐惧数学了。有了足够的自尊心,也开始有了自信,一旦有了自信,他们就会喜欢数学课。
孔夫子根据学生性格类型的不同给出学生不同的答案,姜老师采用不同难度的试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测试,两个故事都诠释了“因材施教”这条教育原则,教师施教,必须各因其材。不过,我们细细品读,还能从中读出更深刻的道理来。那就是,因材施教最本质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作为教师,心里一定要时刻装着每个学生,当你把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都铭刻在心时,当你真心实践“为了一切学生”这个教育理念时,你的执教才会围绕一切学生来开展,才会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古代的故事讲“至圣先师”孔夫子。有一次,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要马上行动吗?”他正色道:“父兄都在,不向他们请示,怎么能够立马行动呢?”子路刚离开,一个叫冉有的学生也来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这次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听到了道理就要马上行动。”
问题一模一样,为什么答案会截然相反呢?孔子解释道:冉有做事过分犹豫,畏缩不前,应该鼓励他;子路有勇无谋,做事鲁莽,应该抑制他。一个鼓励,一个抑制,所以答案不一样。
现代的故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李家同写的。他读中学时,全班同学没有人不喜欢数学老师姜老师所教的课。为什么全班同学人人会喜欢上数学课呢?姜老师在一次茶话会上给出了答案。原来,每次考试,姜老师都准备了3套考卷,甲种非常难,乙种中等,丙种非常容易。甲种考卷发给程度高的同学,乙种考卷发给中等的同学,程度不好的同学拿到的是丙种考卷。结果,全班同学每次都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姜老师这样做,同学们并不知情。
全班同学参加考试,为什么要用三种试卷呢?姜老师说,学生最需要的是自信,而自信的来源当然是自尊。程度高的学生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信。中等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在“跳起来摘到桃子”的过程中由自尊而自信。程度不好的同学每次考试,都拿到至少60分。对于这些同学来说,60分已经不容易了。过去,他们的分数经常是个位数,现在,他们的分数提高了,不再恐惧数学了。有了足够的自尊心,也开始有了自信,一旦有了自信,他们就会喜欢数学课。
孔夫子根据学生性格类型的不同给出学生不同的答案,姜老师采用不同难度的试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测试,两个故事都诠释了“因材施教”这条教育原则,教师施教,必须各因其材。不过,我们细细品读,还能从中读出更深刻的道理来。那就是,因材施教最本质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作为教师,心里一定要时刻装着每个学生,当你把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都铭刻在心时,当你真心实践“为了一切学生”这个教育理念时,你的执教才会围绕一切学生来开展,才会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