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的知识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对劳动者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目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知识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把课程知识目标转变为学生就业岗位的素养目标,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岗位需求本身等转变,是提升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方向能力以及提高职业效率的重点,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逐渐成为当今的主流专业。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方向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较高技术应用设计能力的人才为宗旨,与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内涵一致。因此,文章基于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内涵构建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方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时间不长,且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因此,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类似于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形成课程多、课时少、理论多、实践少、知识多、技能少的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层次与职业性”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技术可能面面俱到,但无一精通,很难达到行业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专业教材体系不完善
  教材体系建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适用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材并不多。目前,大部分高级院校依然以本科类艺术设计高校教材作为教学教材使用,其理论部分占比较大,缺乏重技能实践、职业化等针对性。
  (三)学生缺乏创造力
  计算机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在具备较为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提高艺术审美力。目前,多数计算机数字媒体方向学生在艺术审美力方面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学生的艺术视野较窄,很难创作出符合当下艺术设计潮流的作品。
  二、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专业领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是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同先进企业保持高度联系,坚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
  (二)实施技术与艺术的协同教学活动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与“技术”两大块内容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艺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增加艺术审美、艺术创新、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视觉平面设计、数字插画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及数字短视频制作中文字、图形、构图、色彩、版式、音乐、镜头、意境的美感体验和表现能力,由此针对性、全面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图形图像设计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后期特效交互处理软件、三维动画软件等教学过程中引入艺术性的内容,培养学生在特定技术方法、技术模式中的艺术美感表现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利用数字技术来表现个人艺术理念的能力,形成完美的设计作品。
  (三)开展双向交流式的人才培养工作
  积极引入业界人才既可以引入优质的教学力量与教学项目,同时又能引入最新的业界信息与业界资源,是增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实用性,强化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单向引入业界人才很难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持续性,很容易出现当前部分校企合作项目所面临的流于形式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实施双向交流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邀请业界人才进入高校,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主题讲座、专业论坛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高水平的艺术知识素养,为业界人士开展艺术知识、美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为其提供一个进入学校“充电”的机会。高职院校还可以委托业界公司、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但同时也可以向公司、企业积极举荐优秀人才,促进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由此建立起双向交流、共同获利的合作机制,从而扎实推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四)突出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構建校企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行业知名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合作完善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共建数字媒体技术课程资源,根据岗位技术能力需求制作活页式课程教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学生定期到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实践、锻炼,校企紧密合作,不断修订动态变化的个性人才需求,考察课程体系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构建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项目化教学模式
  采用“艺技结合,项目带动”培养模式,在充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同时,促进计算机数字媒体方向群的建设和科学发展。适应行业市场需要采用项目加主题教学法的教学探讨方式,岗位市场化需要进行教学实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要进行大胆有益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实践,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成功教学模式并总结经验。
  三、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岗位目标能力为主线,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突出项目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细化数字媒体技术岗位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程度,满足数字媒体行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冬梅郭.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1):97.
  [2]杨旺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9):108-110.
其他文献
摘要:虽然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具有一定规律,但是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变数,这很容易让学生品德成长受到不良影响。比如,对于山区特殊家庭学生来说,由于其受教育资源有限,同时除了贫困还存在着其他问题,导致学生及其缺乏安全感与关爱,很容易变得内向、不爱说话甚至存在暴力倾向。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借助班级成长日记,提升学生品德。  关键词:班级成长日记;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品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
尽管证据显示癌症患者体验着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疲乏,但长期以来针对这一概念缺乏统一的定义,导致很难界定其产生原因.同时,患者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持来帮助他们应对.本文现对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和应对方法作一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由于胚胎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产生的心血管畸形所致的一类疾病.先心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畸形之一,在美国,每1 000例存活的新生儿中有8例存在CHD,每年有32000例先心病患儿出生.
在临床输液中,对于哭闹不配合的儿童患者及其有意识障碍的成人患者往往由于输液端手的活动或手指的抓挠而造成输液器针头脱出血管,发生血管外皮下渗液,不得不重新进行血管穿刺,这样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此我们设计并制作了输液患者手约束板,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现介绍如下。
期刊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护理对策,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对64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l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44%肝性脑病发生前有明显诱发因素,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损害,血氨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针对诱发因素及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结合积极抗肝性脑病治疗,成功救治54例.结论 熟悉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按患者临床特点不同,尤其是肝性脑病的诱发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主题,那就是构建游戏。在游戏的建构中,可以增加儿童与游戏的互动。利用幼儿的自然、机械等互动游戏模式,可以为幼儿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锻炼幼儿在个性形成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利用建构游戏的教育优势,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思维教育效果。这种幼儿教育模式更具創新
为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换药是一项常规工作,我科采用开口小方纱布于气管切开病人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方法:每个气管切开病人床边准备一盒灭菌后的8 cm×8 cm的小方纱布,一半是开口的(在纱布的光边一面正中剪一4 cm开口),一半是不开口的.不管是一次性套管,还是金属套管,将套管口皮肤消毒后待干,先取一块开口小方纱布紧贴皮肤放在套管下,再取一块开口小方纱布展开,将开口套在气管套管上
期刊
我科取血工作量大,止血带用最多,目前止血带的主要消毒方式是通过含氯消毒液浸泡,因止血带为中空橡胶管,易漂浮在消毒液面上,导致浸泡不彻底而影响消毒效果.我科现用废弃花篮制作止血带浸泡桶盖,效果良好,现汇报如下。
期刊
报告1例罕见成人混合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并发全身大片淤斑的护理.针对其病情变化的特点,从消毒隔离、皮肤、黏膜以及心理等各方面,总结了混合型暴发型流脑并发全身大片淤斑的护理要点。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项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新技术[1].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由4个部分组成: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泡沫材料、多侧孔引流管、负压引流装置、生物透明透性密封贴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