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祭驴文》10年研究综述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敦煌写本,S.1477写卷《祭驴文》是敦煌文献中的俗赋精品,亦是敦煌祭文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学界对此都有所论及。敦煌所藏的祭文,从祭祀对象上分,有祭神文、祭圣文、祭人文、祭畜文四类。本文所述的《祭驴文》即属祭畜文一类。这一类祭文填补了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祭驴文》研究 综述
  2009至2019的十年间,学术界对于《祭驴文》的研究并不多,尚未出版相关的著作,且发表有关《祭驴文》研究的学术论文仅有6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有2篇,期刊论文4篇,未有博士论文。虽然专门对《祭驴文》进行文本研究的成果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的传统祭文,《祭驴文》的文学情感和艺术特色已逐渐走向更多学者的视野,文中的文学意味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空间,值得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挖掘其文本价值。总的来说,《祭驴文》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分为文本研究、外延拓展以及宏观掌握三个方面。
  一、《祭驴文》的文本研究
  2009年,有两篇围绕《祭驴文》文本进行研究的期刊论文发表。程碧英的《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读解敦煌写本S.1477卷<祭驴文>》“从《祭驴文》文本人物形象和描写对象的分析入手,探索其艺术创作特色,进一步解读其文本价值。”1这篇论文展现了敦煌俗赋巨大的艺术创作成就,为使读者更好地领略《祭驴文》中诙谐又深情的情感提供了帮助。
  董志翘的《一生蹭蹬谁人闻,聊借“祭驴”泄怨愤——从敦煌写本<祭驴文>谈起》“探寻了《祭驴文》的产生背景,当时坐骑和主人社会地位的关系以及历来落魄文人、诗人为何‘骑驴’等问题。”2该篇饱含了对其文本中文学情感的解读,让人读之更为感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祭驴文》的周边研究
  2011年有林生海的《从敦煌写本<祭驴文>看唐代的科举与社会》,该论文结合了大量的传世文献,“对《祭驴文》写作年代及作者身份进行探讨;通过其文针砭时弊,对晚唐时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3该文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政治和社会的视角映射出《祭驢文》中体现的文学情感,还有利于通过对《祭驴文》的解读,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体制上的弊端。
  三、《祭驴文》的文本考据
  2014年有兰州大学王惠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赋七篇校录》,该篇对作为俗赋之一的《祭驴文》进行了汇校考注。严谨地考量了写本《祭驴文》的来历以及文书的基本信息,包括文书编号,所藏地点、文书形态、图版和定名等等。比如指出了:“散文发展到晚唐,便兴起了一种篇幅短小、文笔犀利、体无一定,而内容贴近时代和社会的小品文杂著,这些文章充满了抗争和愤激的笔调,《祭驴文》当是出于此种文风之下,醋大的称呼、驴背吟诗及驴駒热销典故的运用反映出《祭驴文》创作的社会背景是在晚唐。”4结合史籍,精细推断考证赋文创作的更具体年代也当继续推进。该文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助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为读者全面了解《祭驴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在祭畜文中的整体把握
  2018年有武汉强的《敦煌写卷祭畜文研究》,该篇把《祭驴文》拉回了整个祭畜文的整体上去把握。一方面高度肯定了祭畜文的成就,提出了“敦煌祭畜文是敦煌祭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种,这些祭文已经初步摆脱了传统祭文模式的束缚,运用描写、抒情、夸张等文学手法来表达致祭者的思想感情,近似抒情短赋,反映了人和畜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思想感情,自然贴切而又意味深长。”5对祭畜文的肯定也同样是把其一的《祭驴文》拔到了一个高度。另一方面又从祭畜文的层面,对其文化意义、文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等进行了分析,也从宏观上丰富了我们对《祭驴文》的认识。
  2019年有贵州师范大学何奕儒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祭文写本研究》,该篇也是把《祭驴文》放到了整个敦煌祭文的宏观角度上去把握。把祭文分为四类,并说明了何为祭畜文。“祭畜文即祭奠劳苦而亡的牲畜的祭文,主要以牛、马、驴、犬等牲畜为主。因处于生产力较落后的时代,无论是交通还是农业劳作,人们对牲畜在劳动力和情感上都十分依赖,所以牲畜死亡后,人们也同样会感到悲痛,故而作文祭之。”6继而引出了《祭驴文》的大致内容,“该文以恳切文辞,追忆坐骑驴子“穷醋大”与主人登山渡江历经艰险而生,同甘共苦,最后穷醋大知将亡而绝食的生活点滴,引人哀痛,而后寄寓了主人希望穷醋大来生不在官宦富贵之所受折磨,不在寺庙中受折辱,而是投身田舍农家,能被人视如男女一样爱惜,表现了主人对穷醋大的深情。末尾一段对穷醋大的来生祈愿颇有反讽之意,故也有猜测作者是借祭驴之由抒发贫寒下层文士对社会生活不满的意图。”7这种反讽的文学意味也是今后可以做研究的一个导向。
  结语
  综观2009至2019十年间《祭驴文》的研究成果,虽数量不多,但涉及的领域可观,研究方向与视角也较灵活。在研究的内容上,加大了对文本分析的关注,本文所列举的6篇论文不管方向如何,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祭驴文》的作品内容的赏评。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联系的眼光进行研究,从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在研究角度上,也不忘从最基本的考据出发,为其他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史料依据。
  10年里,以上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祭驴文》研究、赋的研究,甚至整个中国文学文体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在今后的《祭驴文》研究中能够关注文学理论,发掘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继续不断创新,为我国的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学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程碧英.《一把辛酸泪 谁解其中味——读解敦煌写本 S.1477卷<祭驴文>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第1页.
  2.董志翘.《一生蹭蹬谁人闻,聊借“祭驴”泄怨愤——从敦煌写本<祭驴文>谈起》[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1月第1期,第1页.
  3.林生海.《从敦煌写本<祭驴文>看唐代的科举与社会》[J].教育考试,2011年第1期,第1页.
  4.王惠.《敦煌写卷祭畜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年,第27页.
  5.武汉强.《敦煌写卷祭畜文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10月第10期,第1页.
  6.何奕儒.《敦煌祭文写本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第47页.
  7.何奕儒.《敦煌祭文写本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第49页.
  【作者简介】程晓林(1996年9月),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一  沈周的朋友吴宽,苏州名士,既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著有《家藏集》等。他与沈周情谊深厚,常常相携出游,风月往还,游毕,互有留宿,要么是吴宽去沈周的有竹居——这有他的诗作《过沈启南有竹别业》《夜宿启南宅,风雨大作》为证;要么,就是沈周去了吴宽的东庄。  东庄,是明代姑苏城东的一处园林。  早在五代时期,这一带曾是钱元僚之子钱文奉的东墅,元末渐废,遂成村舍田畦。明代时,吴孟融——也就是吴宽的父亲—
期刊
摘要:法海寺壁画为明代壁画艺术水平的最高代表,其不论在研究佛教艺术方面还是从绘画本身的价值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位于大雄宝殿内的《帝释梵天图》现如今保存完好,从材料技法、画面形式语言、审美价值上来说都极具代表性。本文试图从帝释梵天图两幅壁画出发,初步分析其中二十诸天人物形象的代表意义,以期传递它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二十诸天;社会价值  一.助名教而
期刊
摘要:2006 年 5 月 20 日,由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组织申报“二人台”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作为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其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在演员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种变化。该文以二人台古装戏《三国题》为例,对照分析其文本内容与演唱内容的异同。(本文选取刘树宝和任三女两个现场演唱版本与文本进行对照分析)  关键词:二人台、口
期刊
弁言  千年以来,中国汉字的书写材料由刀刻龟骨,到后来以“笔”“纸”为工具来记录文字,汉字形态获得飞速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纸笔的改良和完善,使书法风格也在无意识的发生着变化,每个朝代皆有其独特的书法风尚。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有一段论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法”和“意”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风尚,宋代的文人如何会突破“唐尚法”的藩篱,从而做到“意随心使”呢?  一、唐
期刊
谁架起一道长虹,让丝绸走向苍穹。  ——题记  梦回,我轻吟在大漠孤烟深处,那声声如诉的驼铃静静敲击我激荡的心绪。轻铺宣纸,踏漫漫黄沙于丝绸之路,我雄雄绘制那锦绣中华。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文人墨客皆称奇。是富饶路,盘丝白瓷,锦绣玲珑;是历史路,胡风呼啸,黄沙漫天。便是丝绸之路,大汉兴邦之路,华夏睦邻之路。  千年过往,回眸,是张骞。他意气风发,手持汉节,探寻一方又一方的千里沃野
期刊
摘要:中世纪等级贵族时期(12-14世纪)的贵族儿童教育,7岁可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儿童能享受到童年的乐趣。但只要过了7岁,男童们就紧锣密鼓的离家接受成为一名合格骑士的教育,大多数女童也会在修道院或者上级贵族家庭中接受相应的教育。总体来看,虽然他们的童年似乎有12年或15年的光阴,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无忧无虑童年勉强只有七年,后面的时光都是围绕成人前的训练进行。即使男女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接受
期刊
摘要:从四十年代走来的陈书良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是历经多半个世纪的沉浮与沧桑后,仍旧拥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家国情怀。陈书良先生总是身穿一深色外套,留着偏分的短发,看上去温文尔雅,他一贯带着点微笑,虽已年逾古稀,却不见半点疲态,一双明亮的眼睛折射出温暖而亲切的力量。  关键词:知识分子 文化传承 时代使命  一、“对于错误的纠正,每一个文化人都有责任”。  陈书良先生的身世十分坎坷,父亲陈暄是国军将领
期刊
摘要:《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艺术地再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马桑部落祖母孙三代女人的不同命运,凸显了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佤族妇女命运的重要转折,为了更好的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女性声音,本文将从女性批评主义的视角,分析马桑部落三代女人的悲剧命运,即从性别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  关键词:女性批评主义;女性;悲剧  引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期刊
摘要:肖邦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波兰民族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为争取民族解放,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波兰人民用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土地,在此期间也诞生了无数值得人民歌颂与赞扬的民族英雄。动荡的时代,激发了爱国音乐家肖邦的满腔热情,从而诞生了许许多多富含着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本文以肖邦著名钢琴作品《波兰舞曲》为例,浅析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1997年,四川省川剧院推出了它的戏剧作品——由魏明伦编剧、谢平安执导的川剧《变脸》登台献映,引发了戏剧届的“震动”。本文将以川剧《变脸》的文化涵盖为总的分析目标,力图从戏剧创作者的多维视角管见本剧的文化意义的深度与广度,从本剧思想内涵的指向性分析中管见此中“追问”。  关键词:川剧;《变脸》;魏明伦;文化涵盖;  20世纪末期,经济改制频繁,所有的指向性市场变化都朝着新世纪的美好愿景快步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