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yqgf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肖邦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波兰民族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为争取民族解放,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波兰人民用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土地,在此期间也诞生了无数值得人民歌颂与赞扬的民族英雄。动荡的时代,激发了爱国音乐家肖邦的满腔热情,从而诞生了许许多多富含着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本文以肖邦著名钢琴作品《波兰舞曲》为例,浅析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音乐创作
  一、前言
  19世纪初开始,浪漫主义音乐逐渐成为了音乐的潮流,音乐史上称这个时间段之后的100余年为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较之古典主义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从风格上看: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浓郁地张扬了作曲家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中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从传统文化上看: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都又较强的民族观念,作曲家们都从本民族寻找音乐素材,并以此为基础从而进行创作;从体裁上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打破了古典音乐程式化的限制,出现了表达明确意图的“标题音乐”、多乐章的交响曲、单乐章的交响诗等体裁。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对浪漫主义音乐而言是必不可缺重要力量。
  肖邦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波兰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为争取民族自由,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波兰人民用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土地。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是波兰人民乃至全世界共同财富。《波兰舞曲》中富含着浓浓的波兰元素,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特征的精华所在。其旋律素材选自波兰的民间歌舞、曲式结构由音乐创作早期的较为简单到青年时期的逐渐复杂、大胆创新的和声织体、气势辉煌的音乐形象以及作曲家在每一首乐曲中都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都在《波兰舞曲》这首乐曲中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二、肖邦《波兰舞曲》的创作
  波兰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有着辉煌的文明与荣耀的历史。年幼的肖邦曾在波兰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同年,受到父母的影响,肖邦从小就接受法国、波兰文化教育的陶冶与熏陶。
  而在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波兰,昔日美好已是面目全非,沙皇俄国在波兰实施“俄化”,摧残波兰人民的心智、妄图消亡波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青年时期的肖邦充满了满腔的爱国情怀,在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肖邦将对祖国的热爱与热情充分地展现在了他所创作了作品之中。
  (一)《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
  波兰是一个歌舞之邦。在波兰,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十分热爱唱歌與舞蹈,故而对音乐十分重视。
  波兰舞曲大约起源于16世纪,是波兰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同时也是波兰最具有代表性质的民间舞蹈之一。波兰人民在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时候,往往都离不开波兰舞曲。其端庄、整齐的三拍子与边唱边舞的特点,使波兰舞曲成为了波兰人民心中最喜爱,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歌舞形式。波兰舞曲具有着波兰最自然、最淳朴和最纯正的民族特色,是波兰人民崇高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肖邦作为一个波兰人,天时地利人和的生长环境让波兰舞曲成为了肖邦非常熟悉的乐曲体裁。肖邦早期在华沙创作的9首《波兰舞曲》皆是他大胆的实践与尝试。在经历1831年华沙起义惨败后,他的钢琴作品中融入了严肃、穆然的音乐情绪,音乐的内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肖邦对自己的作品非常严谨,只有自己满意的音乐作曲,他才会将其公开出版发表,其中作品1-65号皆是肖邦自己编号且按个人意愿所出版的。而作品66-74号,是后人在肖邦逝世后,将肖邦本人并不算满意或是尚未完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后进行发表。
  (二)《波兰舞曲》的创作特色
  音乐创作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将诞生不同的音乐作品。肖邦在众多波兰民歌中,精心挑选出最具波兰民族特色的音乐,通过改变与再创作成了一部部《波兰舞曲》,鲜明地反映了波兰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情。
  1、曲式结构
  肖邦在《波兰舞曲》中,较为偏爱三部曲式结构。从他早期未发表的几首《波兰舞曲》中可以看出,乐曲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结构却非常灵巧,带有典型的舞蹈性特性。如肖邦1816年创作的第一首《g小调波兰舞曲》,其乐曲整体呈现出优雅华丽的音乐风格。
  成年以后的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进行了系统的音乐创作学习,其作曲技法较之青少年时期,有着明显成熟的变化。而肖邦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波兰舞曲》曲式结构方面较早期作品已较为复杂,与此同时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也更加成熟。如肖邦1829年创作的《降G大调波兰舞曲》便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当然,在肖邦《波兰舞曲》的创作中,也有一些作品拥有着比较复杂的曲式结构。如《幻想波兰舞曲》,这首乐曲是肖邦音乐创作曲式结构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这部作品以复三部曲式结构为基础框架,同时与变奏曲式相结合,使乐曲呈现出混合曲式。整首乐曲篇幅巨大,复杂的织体丰富地变幻,充满了梦境与幻想。
  2、精心设计的调式调性
  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的时候,充分地考虑了调式调性的运用。为了凸显波兰民族独特的音乐风味,肖邦除了运用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外,还选用了波兰民间音乐里常见的中古调式:如里底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等。
  在肖邦的《波兰舞曲》中,灵活多变的调式调性也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肖邦常运用近远关系转调、同主音转调以及色彩性转调等。大小调的不断交替,使得音乐情绪产生明显的对比,宛如波兰人民在国祸家难面前内心的涤荡起伏;转调会使音乐产生色彩上的变化,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宛如波兰一次又一次的社会矛盾,使人感慨、深入人心。
  3、别具匠心的和声与复调
  肖邦的《波兰舞曲》在和声的运用上别具匠心,在古典主义和声学的基础上,为符合波兰民族的音乐特点,肖邦大胆的运用了小七和弦不解决、不协和和声运用等作曲技法,在遵循古典主义严整性的同时,也凸显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为舞曲增添了色彩。又如著名的肖邦和弦(属七和弦中用六度音取代五度音),都可看出肖邦在音乐创作中,对和弦的独具匠心。   在肖邦的《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中,主音音乐段落突然出现了较短暂的四声部复调音乐。歌唱性的织体伴奏与旋律歌唱水乳交融,使乐曲在极具特色的前提下,又不会令人觉得突兀。
  三、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受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意识崛起,使音乐从脱离现实的想入非非中解脱出来,音乐应当与国家息息相关、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波兰这片沃土,是肖邦创作的根源。作为一名波兰人,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的刻印在肖邦的心中。而正是这样的爱国主義情怀,深深地影响了肖邦,以至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真切地透露出这样的情怀。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样的感情深刻到感人肺腑。可以说:如果没有肖邦,波兰音乐在世界上微不足道。
  肖邦在音乐创作中,为了保持波兰音乐原有的节奏型和调性特征,且使自己创作的乐曲都能具有波兰典型的民族特点,他将东欧的音乐元素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融合。这样大胆创新的作曲方法,使后来的作曲家如格里格、德沃夏克等都受到了创作的启发,他们效仿肖邦的做法,将西方作曲技法中融入自己本民族的血液与灵魂。
  肖邦的钢琴创作摆脱了交响乐与歌曲题材的写法,旋律气息宽广、和声不拘泥于传统原则、调性明暗对比鲜明、结构自由多变,在节奏方面:肖邦十分突出节奏个性(既用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又使用“自由节奏”:即右手的演奏在左手演奏的节奏型内)作乐句的松紧处理。在和声方面,肖邦不仅影响了同时期作曲家李斯特等人,且影响了勋伯格早期的钢琴作品。
  肖邦的钢琴作品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怀,使我们感受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他大胆地运用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却很少原封不动地将波兰民歌照搬。肖邦通常将民族元素进行发展与创作变形,充分吸收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精华,对民间音乐起到了一个发展的作用。
  历史成就了肖邦,民族成就了肖邦,肖邦音乐创作中的大胆创新与爱国主义情怀,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林洪亮著,肖邦通信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8
  姓名:苏钰雯,1996年9月4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云南昆明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音乐创作(作曲)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悬崖上的野餐》由导演彼得·威尔拍摄,与其其他作品(如《楚门的世界》、《死亡诗社》)相比,这部电影更具有女性主义意味且运用更加诗意的、模糊的隐喻进行叙事,有如一幅藏有“达芬奇密码”的中世界绝美油画。  画面隐喻:性压抑与打破性压抑  《悬崖上的野餐》整体色调温柔、善用光线,人体的轮廓被梦幻泡影般的阳光模糊了边界,女孩们像被泡在使人沉沦不醒的蜜酿里,抑或被封存在精致美好的油画里。这幅油画是对女性形象
期刊
隨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中国已然进入老龄社会。走进山乡,在一个个村寨已难见到年轻人的影子, 驻村守寨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人和孩童。面对这一社会现象, 著名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摄影家、作家老后携同摄影家夫人朱春英,将考察的目光投向这无数憨厚、朴实、豁达、坚忍地留守在偏远村寨的高龄老人, 用心去品读他们那一张张镌满大山皱褶般的脸谱, 去细细感悟他们的喜怒哀乐
期刊
一  沈周的朋友吴宽,苏州名士,既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著有《家藏集》等。他与沈周情谊深厚,常常相携出游,风月往还,游毕,互有留宿,要么是吴宽去沈周的有竹居——这有他的诗作《过沈启南有竹别业》《夜宿启南宅,风雨大作》为证;要么,就是沈周去了吴宽的东庄。  东庄,是明代姑苏城东的一处园林。  早在五代时期,这一带曾是钱元僚之子钱文奉的东墅,元末渐废,遂成村舍田畦。明代时,吴孟融——也就是吴宽的父亲—
期刊
摘要:法海寺壁画为明代壁画艺术水平的最高代表,其不论在研究佛教艺术方面还是从绘画本身的价值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位于大雄宝殿内的《帝释梵天图》现如今保存完好,从材料技法、画面形式语言、审美价值上来说都极具代表性。本文试图从帝释梵天图两幅壁画出发,初步分析其中二十诸天人物形象的代表意义,以期传递它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二十诸天;社会价值  一.助名教而
期刊
摘要:2006 年 5 月 20 日,由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组织申报“二人台”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作为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其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在演员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种变化。该文以二人台古装戏《三国题》为例,对照分析其文本内容与演唱内容的异同。(本文选取刘树宝和任三女两个现场演唱版本与文本进行对照分析)  关键词:二人台、口
期刊
弁言  千年以来,中国汉字的书写材料由刀刻龟骨,到后来以“笔”“纸”为工具来记录文字,汉字形态获得飞速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纸笔的改良和完善,使书法风格也在无意识的发生着变化,每个朝代皆有其独特的书法风尚。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有一段论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法”和“意”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风尚,宋代的文人如何会突破“唐尚法”的藩篱,从而做到“意随心使”呢?  一、唐
期刊
谁架起一道长虹,让丝绸走向苍穹。  ——题记  梦回,我轻吟在大漠孤烟深处,那声声如诉的驼铃静静敲击我激荡的心绪。轻铺宣纸,踏漫漫黄沙于丝绸之路,我雄雄绘制那锦绣中华。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文人墨客皆称奇。是富饶路,盘丝白瓷,锦绣玲珑;是历史路,胡风呼啸,黄沙漫天。便是丝绸之路,大汉兴邦之路,华夏睦邻之路。  千年过往,回眸,是张骞。他意气风发,手持汉节,探寻一方又一方的千里沃野
期刊
摘要:中世纪等级贵族时期(12-14世纪)的贵族儿童教育,7岁可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儿童能享受到童年的乐趣。但只要过了7岁,男童们就紧锣密鼓的离家接受成为一名合格骑士的教育,大多数女童也会在修道院或者上级贵族家庭中接受相应的教育。总体来看,虽然他们的童年似乎有12年或15年的光阴,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无忧无虑童年勉强只有七年,后面的时光都是围绕成人前的训练进行。即使男女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接受
期刊
摘要:从四十年代走来的陈书良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是历经多半个世纪的沉浮与沧桑后,仍旧拥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家国情怀。陈书良先生总是身穿一深色外套,留着偏分的短发,看上去温文尔雅,他一贯带着点微笑,虽已年逾古稀,却不见半点疲态,一双明亮的眼睛折射出温暖而亲切的力量。  关键词:知识分子 文化传承 时代使命  一、“对于错误的纠正,每一个文化人都有责任”。  陈书良先生的身世十分坎坷,父亲陈暄是国军将领
期刊
摘要:《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艺术地再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马桑部落祖母孙三代女人的不同命运,凸显了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佤族妇女命运的重要转折,为了更好的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女性声音,本文将从女性批评主义的视角,分析马桑部落三代女人的悲剧命运,即从性别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  关键词:女性批评主义;女性;悲剧  引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