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思想解放:我与《读书》40年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杂志创刊于1979年4月,那时我正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念本科二年级。《读书》一问世我就成了它的忠实读者,长期订阅,数十年不辍,而且保存完整。数年前,时任《读书》主编郑勇到访寒斋,在书房见到全套《读书》的专柜,惊叹之余,和编辑卫纯在柜前摄影留念,遂将我列入杂志赠阅名单。
  每月收到《读书》的日子,我都会心情大好。我之所以长期喜欢《读书》,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读书》的许多文章有思想性,二是《读书》对于所登文章有文本上的美学追求。这原是我个人从一个读者角度获得的朴素感受,后来读沈公昌文的回忆文章,发现这居然也是《读书》主动追求的境界,真是别有会心。
  值此《读书》创刊40周年,我作为一个起初的热心读者,后来的热心作者,愿就上述两大原因,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读书》及同好。
  第一次思想解放
  所谓思想解放,当从历史背景及脉络来理解。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际上面临过两次思想解放的任务,第一次已经完成,第二次正在进行中。此“两次思想解放”之说,出自我的杜撰,似尚未见时贤言之也。
  《读书》创刊之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始,但承“文革”余绪,许多“左”的思想和观念,仍然禁锢着许多人的头脑。故此时的思想解放,就是要冲破“左”的桎梏,勇于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读书》创刊号上“读书无禁区”一文,就深合此旨。那时《读书》上大量秉持此旨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印象深刻。近读沈公题赠 《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一书,谈及《读书》创办时的宗旨,竟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不觉掩卷而兴“难怪如此”之叹!
  将《读书》办成一份“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在当时是有很大阻力的。沈公回忆说:“有一天,听一位舆论界的领导人在嘟囔:一家出版社,怎么办起思想评论杂志来了,那不已经有了《红旗》吗?”奇妙的是,这番话却帮助沈公领会了《读书》的使命。
  现在回忆起来,在20世纪70-80年代之交,初创的《读书》为何会吸引我这样一个天体物理专业的大学生,“思想解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 《读书》创刊的前一年,即1978年,最让中国科学技术界兴奋的事莫过于“科学的春天”,其实《读书》当初的使命,何尝不是在呼唤人文学术的春天呢?
  《读书》对文本的美学追求
  《读书》吸引我的第二个原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读书》上的文章好读。用学术黑话包装一下就是“对文本有美学追求”。我当时只是感觉《读书》上的许多文章与其他杂志上的明显不同,《读书》的许多作者学殖深厚,还能有一番锦心绣口,所以让我特别爱读,却不知这也正是《读书》有意追求的境界。近读沈公另一题赠之书《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此得到有力印证。里面谈到当时对《读书》上文章的要求,首先是“厚积薄发,行而有文”,甚至“不文不发”。沈公回忆说:“我们退掉过很多著名学者的稿子,他们的观点很可以,但是文笔实在不行。”
  我不得不坦言,后来有几年《读书》上的文章变得越来越不好读了,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行而有文”的传统,最严重的时候,我订阅的《读书》送来,我竟懒得打开它了。只是出于念旧,我仍然订阅着《读书》。那时我在媒体上说过一句玩笑话,已被沈公载入《也无风雨也无晴》:“江晓原教授近年有一句名言:‘我忽然发现《读书》近年变得不好看的原因了!哈哈,那是因为——李零已经不在上面写文章了。’此语在网上流传极广。”我的“名言”虽属玩笑,却也能再次得到印证:所幸《读书》不久之后就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了先前的传统,那上面又有好读的文章了,而与此同时李零也恢复在《读书》上写文章了。
  像《读书》这样在文本上有美学追求,是会给作者们带来荣誉感的。我想到的最典型的“八卦”例子是张鸣教授文章中提供的。他说在他求学时代,室友心心念念的是要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文章,而他念兹在兹的却是想在《读书》上发文章。想想《中国社会科学》多厉害啊,可是在当年的张教授眼中,和 《读书》相比居然何足道哉!《读书》能被学人如此心仪,它在文本上的美学追求之功,诚不可没。
  第二次思想解放
  上文說《读书》一度变得不好读了,“原因之一”是忽视了“行而有文”的传统,那想必还有原因之二?确实有之,就是那时的《读书》在稿件的选择上,越来越远离它原先的读者们所主要关心的问题了。《读书》的读者,毕竟主要是国内的知识分子,他们当然有他们通常所关心的国内和国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和西方知识分子所关心的问题往往很少重合,所以当《读书》的选题越来越“西化”时,它先前的读者也会逐渐流失。
  这就和第二次思想解放有关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第一次思想解放中冲破“左”的桎梏,向西方虚心学习了三四十年,确实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这次思想解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不少人对西方形成了习惯性迷信。
  当中国终于走到在经济上坐二望一的地步时,世界就出现了新局面。世界历史不会像福山所臆想的那样“终结”于苏联阵营垮台之日,事实上中国已经创造了新的历史。在这个新的历史局面中,所有的“旧教师”都遭遇了新问题。西方自己也要学着适应这个新局面,所以西方能够教我们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
  到这时候,我们对西方的习惯性迷信,就变成一种新的桎梏。所以,今天我们急需第二次思想解放,来冲破这几十年间形成的新桎梏。我们的眼光,应该从仰视西方调整到平视西方;我们的思路,应该从学习西方调整到研究西方。《读书》虽然没有明确宣称自己在这第二次思想解放中的立场,但是至少在事实上坚定支持了这一解放。
  为什么能这么说呢?我可用自己的文章为例。近几年,我和穆蕴秋(起先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后来成为我的同事)合作,在《读书》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以Nature杂志为代表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进行科学社会学研究,揭示这些“神刊”背后的商业运作,澄清围绕着这些“神刊”的种种神话。以前在对西方的习惯性迷信中,人们对这类高踞神坛的西方期刊只会跪倒仰视顶礼膜拜,我们这样的祛魅研究是难以出现的。从我们的文章在《读书》得到的待遇来看,我相信“思想评论刊物”的优良传统仍然被《读书》保持着。   《读书》是中国人文期刊中的Nature
  在我们对Nature杂志的系列研究次第发表时,媒体曾不止一次问过我:你觉得中国能不能办出类似Nature这样的杂志?说实话,在对西方的习惯性迷信中,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我已经第二次解放了思想,当然不排除中国将来也办出一本类似Nature的杂志的可能,但我还有更激进的想法:中国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杂志!——我指的就是《读书》。
  请先不要急着指责我“无耻吹捧《读书》到了如此荒唐的地步”,我是有一定依据的。
  第一,其实Nature杂志创刊时(1869年),它的“境界”比《读书》还要低,它就是一本我们中国人今天所说的“科普杂志”(参见拙文《Nature杂志:从科普期刊到学术神话》,《浙江学刊》2017年第5期)。而《读书》“思想评论刊物”的立意当然要更高一些。关于这一点,沈公《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中还有阐述:“但是《读书》究竟不是学术刊物,‘学术’这个差使我们没法全都包下来。要同‘学术’挂钩,而又不能专门谈学术。”好一个“同学术挂钩,又不专谈学术”!这恰恰是今天Nature杂志上90%文章的特征,因此这两本杂志的大部分文章有类似性质(只是所属领域不同)。
  第二,今天的Nature杂志具有强烈的“跨文本”性质,每期上面通常只有两三篇真正的“学术论文”(article),约占每期文章总数的10%,其余十余种栏目都是非学术文本,内容五花八门,甚至包括科幻小说的专栏。《读书》上的文本形式虽不过两三种而已,但《读书》其实是用另一种途径来展现它的“跨文本”性质,因为它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中间状态文本”——即以非学术话语谈论学术话题。因此这两本杂志都具有“跨文本”性质。
  第三,Nature杂志和《读书》都是一直由编辑部和主编来决定稿件是否刊用的,这种独立的制度是Nature杂志一再标榜的,它与大部分学术刊物标榜的“匿名审稿”和“学术公器”完全不同。两种制度孰优孰劣,肯定见仁见智,但有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这两本杂志采用相同的制度,而且都在各自領域内成功建立了高度的声誉。
  第四,在中国国内的传统观念中,一份学术杂志刊登广告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学术期刊普遍没有广告的经营许可。然而Nature杂志和《读书》杂志都可以经营广告。
  第五,Nature杂志最初是科普杂志,《读书》是“思想评论刊物”,这两本杂志都不是所谓的“纯学术”期刊,可是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着非常高的学术声誉。Nature杂志被公认为“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长踞神坛自不待言;《读书》常年跻身CSSCI期刊行列,而且在学者心目中居于非常高端的刊物之列,前述张鸣教授的八卦虽然听起来似乎很夸张,其实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有此五端,将《读书》比作中国人文期刊中的Nature杂志,当非虚语。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坚信《读书》必将不辱使命,更上层楼。
  2018年8月12日,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摘自6月11日《文汇报》。本文系应邀为纪念《读书》杂志创刊四十周年而写)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主题锁定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为实现兴旺的产业,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近年来,農村电商发展迅猛,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主力军,以及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政策就位、市场成熟、数字技术发展以及
水族的祖先来至南方,与水和海有很深的渊源;而水族风俗中则以鱼作为祭祖的主要供品。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燉煮或清蒸而成,是水族很有名的一道特色美食。      发源于贵州南部的都柳江,从黔南的独山到黔东南的榕江、从江,向东汇入广西,贵州段全长近300千米,沿江两岸、植被茂密,高山、峡谷、小溪、河流、溶洞、瀑布、奇花异树,景色原始奇丽。孕育了世代居住在都柳江两岸的苗族、侗族
福建泰宁青年期丹霞地貌非常具有科学的意义,它的特色包括峡谷、岩洞以及和水的相互结合:植被与生态景观、人又景观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2010年,泰宁丹霞将与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湖南茛山等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结果揭晓之前,让我们先来揭开这个未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谜底……    为明天准备的风景    穿越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一个又一个长长的过山隧道将莽莽林海接连不断地映入游者
瑞士天文台认证的机械表每日误差在5秒以内,现在RM 031手动上链高性能天文台表将精准计时大幅提升——每月误差小于30秒,这比达到每日5到8秒误差的传统日常准确率还要困难得多。  一直以来,RICHARD MILLE都致力于打造符合世界标准的精准机械腕表,这一理念也激励着品牌工程师们探索各种跨界,比如使用来自航空、汽车和尖端电子业的特殊材质。  曾于RM 002腕表上首度使用的ARCAP。材质,以
芋头古寨囊括了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侗族建筑中的所有门类。各类建筑因山就势、因地制宜,自然风光与人工创造浑然一体,体现出侗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观念,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建筑史和民俗史,是一座侗族文化的“实物博物馆”。    清晨的桃源生活    土里长芋头,山也像个芋头,干脆就叫芋头。芋头侗寨的寨门张开双臂欢迎你,它的世界向你豁然洞开。晨雾刚刚散去,一大片屋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的高层对话,也是世界各国政党领导人首次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这一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的深入坦诚对话。习近平同志在对话会上发表了主旨讲话。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再次阐述并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積累
你的公司擅长变革吗?  贝恩公司合伙人大卫·米歇尔斯和凯文·墨菲设计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管理人员衡量并改善公司的变革能力:一、领导变革必备:目标(指导决策并激励行动)、方向(厘清公司要去往何方、怎么去)和联系(建立影响力人士和粉丝网络)。二、加速变革必备:容纳力(允许公司开展更多变革)、安排协调(调整变革优先事项和一连串行动)和规模化(创造良性循环;传播创新,扩大影响)。三、组织变革必备:发展
总是有一条路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兴替,成就了这个城市的荣誉。如果我们不以吃喝玩乐为标准,找一条代表合肥繁荣昌盛成就的话,我觉得是科学院路。    总是有一条路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兴替,成就了这个城市的荣誉。如果我们不以吃喝玩乐为标准,找一条代表合肥繁荣昌盛成就的话,我觉得可以推荐科学院路。  这条路的历史并不长,仅仅30年。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成立,离合肥市中心近三十华里,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上,一
丛林一日    悠闲地在沙滩前的餐厅吃完早餐,来接我们的山地车准时地停在门前。汽车顺着海边的道路往南行驶,穿过热闹的Chaweng Beach,两边被覆盖着浓郁的热带植物的山崖替代。偶尔从山崖的缝隙里可以望见平静蔚蓝的大海,几艘渔船停顿在海面上。有时经过小小的一段沙滩,几间简单的木棚,几张木桌,几把沙滩椅,空荡荡地呈现出海滩的另外景象,应该是本地人休闲纳凉的所在。  汽车带我们到了林中的一处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