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事件记忆研究进展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2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乃至儿童不能回忆他们的生活,最近的发展研究发现:1岁幼儿有信息表征能力以及3岁儿童已经有长时记忆的能力等。这些证据对先前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人们认识到婴幼儿也完全有能力记住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1.婴幼儿是否有事件记忆。事件记忆就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的记忆。对于婴幼儿是否能记住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研究者都认为年幼儿童没有事件记忆的能力。随着记忆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年幼儿童也有事件记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鲍尔及其同事使用了“系列动作诱发模仿技术”对1-2岁儿童的记忆进行了研究。所谓诱发模仿就是要求儿童用道具对演示的事件进行模仿。在测试前,先让儿童将所有道具自己操作一段时间,这叫“基本操作阶段”。然后主试说出演示事件的名称,并开始边用道具进行演示边讲述自己的行动,连续演示同一事件两遍后,主试将道具给儿童,并让儿童对所演示的事件进行再现。
  鲍尔等人用此项技术研究了11个月和30个月的婴儿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结果表明11个月的婴儿就能表现出对熟悉及新奇事件的准确回忆能力。24个月时,已经能准确地再现由5个步骤组成的事件。所有结果表明儿童对特定事件有短时记忆能力。他们还对儿童的长时记忆进行了研究。用两步和三步事件对儿童进行了实验,测验其即时再现及一周延迟后再现的成绩,结果表明,无论用两步骤事件还是三步骤事件,相对即时回忆的成绩而言,一周延迟后,儿童按准确顺序再现动作的数量明显减少。然而,即使经过延迟后,所有再现出的连续动作顺序都准确无误。鲍尔的这些研究表明:11个月的婴儿能准确地回忆特定的事件,而13个月的婴儿则可以在长时延迟后准确地回忆特定事件。
  2.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事件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关于自我信息的记忆,包括对具体经验的记忆以及对生活中发生的个人事实的记忆。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识系统是自传体记忆存在的重要标准。没有一个独立自我的确认,个体就没有组织的参照点,也就不可能产生自传体记忆。对于特殊儿童(聋哑儿童)的研究也发现,特殊儿童的自传体记忆出现与年龄无关,但与“认知的自我”的出现有密切相关。
  “认知的自我”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出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研究者发现这个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几周,婴儿早期不能把自己作为行为的主体与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作为认识主体的“我”和认识客体的“我”是自我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
  关于婴儿“认知的自我”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客体“我”的研究,通过观察婴儿对镜像、照片等的反映,以视觉的自我再认研究自我的发展。Howe和Courage认为在2岁末以视觉自我再认为标志的“认知的自我”的出现是自传体记忆产生的基础。但一些研究发现,对自我的再认可能早于视觉自我再认而以其他的形式来表征。大约在9个月儿童第一次有意识的使用姿势来表达要求,因此,儿童首先是以非言语的形式来展示对自我的认知。后来婴儿对自我经历的组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用言语表述自我的经历。语言的加入使自我有可能成为自传体记忆的组织者,年幼儿童才可能讲述出他所记住的生活中的个人事件。“认知的自我”的发展能够更有效的组织相关的信息,同样也促进了信息的保持。早期的自传体记忆中,儿童的言语报告往往是被动的,依赖提问者的问题和提示词,内容是片断的。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发展,儿童可以产生结构良好、连贯的自我经历事件的描述。
  3.目击证词。当前关于事件记忆的另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是对儿童目击证词的研究。随着涉及儿童的犯罪案件的增多,人们开始关注儿童证实所经历事件或目击事件的能力。许多研究在探讨,不同年龄的儿童对目击事件的记忆能力如何;在被重复提问时,儿童是否易受错误信息和误导信息的影响,从而记住的是由他人所给予他们的错误信息而非真正经历的事件;经历事件时的情绪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回忆;提取是否受提问方式的影响;从案发到审讯期间,能否期望3-4岁的儿童保持最初的记忆痕迹。一些研究发现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儿童对事件的记忆往往是相当好的,尤其是对突出事件的记忆。但幼儿容易受误导信息的暗示。尽管幼儿有时并不能准确地报告事件,但是他们似乎极少虚构事件,一般而言,他们更可能出现遗漏的错误,而不是添油加醋的错误。
  在一系列目击证词的研究显示,幼小的证人报告的信息量一般来说都非常小,因此在问讯时经常对幼小的儿童问及细节性的问题或引导性问题。尽管这种形式的提问增加了从记忆中提取正确信息的数量,但具体细节和引导性的问题也增加了错误信息。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在成人和孩子中目击事件的错误信息的陈列会导致错误记忆。
  4.影响儿童事件记忆的因素。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的事件记忆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记忆事件的性质。影响儿童事件记忆能力的第一个因素是事件中时间及因果联系的内在本质,即“授权关系”。所谓“授权关系”是指一行为从时间上先于另一后继行为,并且为后继行为所必需的。研究表明,儿童对有“授权关系”的事件的回忆要好于没有“授权关系”事件即任意事件的记忆。总之,事件的时间顺序及因果联系的性质影响儿童事件记忆的效果。
  (2)经历事件的次数。鲍尔等人的研究发现,重复经历有助于儿童的事件记忆能力。如在延迟记忆中,如果对幼儿只呈现一次刺激,14个月的幼儿1个月后的回忆直线下降,但若呈现三次,则与延迟一周的结果相似。因此事件呈现次数影响了儿童事件记忆的准确性。
  (3)有无事件提示线索。一些研究发现,提示对可回忆的信息量具有强烈的影响。在Hudson和Fivush的研究中,实验者调查了15位一年级的被试有关博物馆之行(一年前)的回忆。在给予该事件回忆线索的提示后,70%的被试可以回忆,在呈现许多具体信息时60%的被试可以回忆。六年后,再次询问15位儿童对同一事件的回忆,在给予该事件回忆线索的提示后,只有一位儿童报告他记得此事件,在呈现许多具体信息时则有13位记得了此事。这个研究强有力的证明了提示有助于儿童对事件的回忆。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语言提示对幼小儿童的事件回忆有促进作用。鲍尔在延迟实验中,不仅把道具放在被试面前,还向他们提供指导语。例如,做敲钟实验中,除向被时提供道具外,主试对被试说,你可以用这东西敲钟。结果表明,语言提示对帮助14个月婴儿回忆效果明显,短暂的延迟后(如一周后),语言提示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鉴于英语学习的需要,必须处理好音标教学与内容教学的关系。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如何把枯燥的教学法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是摆在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我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汉语拼音教学。    一、 利用讲故事、编儿歌的形式教学拼音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宜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趣味故事或教一些带童趣的儿歌,
近代湖北城市灾害频繁,类型多样,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成灾因素因灾害自身具有的主客体特征以及城市承灾能力的差异,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耦合在一起,严重地
“先猜后证”的数学思想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 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话题, 成为中考与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先猜后证”就是先猜想而后证明的简称。数学中的猜想不是胡猜、乱猜、瞎猜, 而是以直觉为先导, 以类比、归纳、联想为方法, 以对比为手段, 以逻辑为根据, 以观察、实验为向导, 以思维为核心的合情推理。  本文拟就数学规律的先猜后证; 证题思维途径的猜想, 数学归纳法中的先猜后证谈点认识,
心率是评定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等级指标。该文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法,分别对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体育游戏班50名学生、郑州市外国语学校武术课50名学生、
摘要:通过个案研究,探讨自闭症儿童学习会话的一些教育方法,希望能够为特殊教育、家长、教师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自闭症;会话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会话能力是在他人说话的条件下孩子会表达一个与之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语言。自闭症儿童由于因精神和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会话能力低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探讨自闭症儿童学习会话的一些教育方法,希望能够为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