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学艺术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学是新文化运动后建立的一门学科,是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民俗学的出现让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民俗文化作品时能够更深层地塑造和反映民俗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事件及审美意境,激发读者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民俗文化是对我国五千年来历史和文化的承载与继承,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的体现形式,它是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一种融合,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民俗与概要文学
  民俗一直存在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俗与文化同根同发展,民俗学的出现使文学创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富含民俗文化内涵的作品。
  民俗对于现当代文学内容的构成和思想表达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当代作家在其作品中对民俗学资源的描写和借鑒逐渐增加,不断从民俗活动、民俗艺术中获取灵感和创作素材。
  二、民俗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
  民俗作为现当代文学的土壤,为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内容,激发创作者们的热情和潜力,使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展现。现当代文学与民俗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对象本身就包含了民俗中的风土人情和其独有的文化特征。我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其作品中通过对民俗文化习俗的描述,展现出人物的情感状态、人物关系以及性格的形成。文化背景在文学创作中是其人物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文化观念在文学作品体现出来,并利用情节冲突增强读者的体验感、真实感。莫言的《红高粱》《生死疲劳》就是很好的体现,其对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很好地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例如,《红高粱》中的酿酒、饮酒就很好地体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由于民族习俗、地域差异,酒文化也不同。我国北方人多生性豪放,平时做事不拘小节,正如《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喜欢大碗喝酒,不会像南方人一样对口小酌,读者从作品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北方民俗文化。其作品中角色的行为活动与落后观念的斗争,是人物所要解决的困境,也是莫言对民俗文化作为载体所体现的落后观念的一种批判。
  我国现当代文学对民俗文学的表达方式与角度各有不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别样风景,是作者经验与读者感受的结合,是对民俗文化的深度解析和具体阐述。
  作者在创作文化作品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特征及文化差异,研究和探讨当地的民俗文化,让读者了解特定时期、特定地理位置的文化特征,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让作品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民俗学在现当代文化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一)民俗文化在文学创作者思想上的体现
  文学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要理性运用民俗学艺术,思考不同的民俗事项,选择恰当的文化角度进行创作,让读者读到关于民俗学部分的时候,在大脑中可以构思出清晰的画面。文学创作者进行创作时,可以运用民俗记忆,比如一个简单的符号,并要考虑到读者的受众群体应该是多数人而不是个别人。有更多的人可以读懂它的运用,才可以证明作者运用的民俗学是具体化的、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
  例如,朱自清在创作《背影》时所运用的民俗学艺术,可能一般的读者感受不大,但是其给予读者的画面感、真实感甚至是戳中泪点的能力,无一不是对当代民俗学最好的展示。
  又如,孙方友在《吕家染坊》中呈现了各色蜡染布、染布工艺和染布匠人等,通过对这些民俗意象的描写,展示出作者对过去人际关系、淳朴民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缅怀。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艺术,寄托着创作者的文化情结和价值观。
  (二)民俗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
  文学创作者在描述和深挖各种民俗学艺术的同时,是希望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对社会中的意识、文化问题进行深层的思考与解答。如沈从文《边城》中通过对乡村风情民俗大篇幅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民俗文化喜爱,和对现在嘈杂的都市生活的厌倦,表达作者想要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创作需要刻画其文化背景、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只有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人物中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丰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每一位典型的人物都有相应的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成为推动故事产生、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丰满的重要依据。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是基础,因为一个作品的创作不能违背人物、事件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等。
  鲁迅的作品都是通过一个个具备时代特色的人物去反应当时的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的融入,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对人物的经历更加感同身受。如《阿Q正传》,把生活在封建思想背景下,性格封建固执、软弱无知的阿Q刻画得生动形象。阿Q在现实中自身无法改变贫苦的命运,在绝望中创造出了所谓的“精神疗法”,阿Q的愚蠢和无知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必然。
  四、结语
  民俗学艺术与文学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魅力的重要途径。当民俗学意识深入到文学创作者的精神中时,民俗学艺术不仅是各种民俗意向的集合,更是文化内涵一种深层次的表现,民俗学本身就是文化意识和理念,是民族心理的体现。
  民俗学艺术出现在现当代文学中时,它已经由简单意向集合向深层文化意义和审美体验转变。站在民俗学理念的角度,当民俗深层内涵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时,就体现了文本丰富的文化意义。
  文学创作者们应当充分运用民俗学艺术,展现和还原本真的民俗环境和所处历史时期的环境特征,让富含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的作品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探究、喜爱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湖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吴立南,副研究员,业余写小说、散文,先后曾在《长江文艺》《短篇小说》《星火》《牡丹》《岁月》等杂志发表小说,获过丽水市政府举办的短篇小说大奖赛金奖、银奖等。  一  ?  “来来来,咱弟兄们甭拘礼,入座入座,随便坐。”  酒桌前,林剑平、王明君、朱大平、杨小利一伙四人正推推让让、拉拉扯扯地纠缠着,就谁坐首位的问题争执不下。  他们四人是同乡、同学、同寝室的好朋友,参加工作以后各忙各的,却有一个不成
期刊
犹豫  犹豫 犹豫  尽是心间徘徊而合意  像光的间歇 云的停散  以至无意中瀑的飞流  既是诀别 也得回望  犹豫 犹豫着  如激雨之后 清风莫失 但不肯流淌  花落之后 幽香暗断 但不曾忘却  若不再等 便兴照彩颜  但始终流浪犹豫于门前  在犹豫 犹豫吗……  慢慢地 看见花与露的交织  矜  花儿 不肯凋零在枝叶上  等待冬眠  但雪花 愿意消融在天空  等待来年复苏  听风  小孩子们提
期刊
孟川惠,女,山东潍坊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东亚研究与电影学双学位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电影与电影理论。  “曾经很偶然地,从网络上看到过张志友的那些冼村的照片,给我很深的印象,2016年我在准备一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电影,那是一个改革开放背景的家庭与个人故事,我又自然想到那些照片!于是决定再去看看广州、看看冼村。”由娄烨导演和监制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下简称“《风雨云》”)于20
期刊
喝火令·无题  雪浸窗前树,风吹鬓上霜,夜寒萧瑟指犹凉。谁记那年痴语,心底各成殇。  梦许三生愿,情延几世长,旧盟前誓两彷徨。纵笔书笺,纵笔泪千行,纵笔素词填就,醉醒又何妨。  喝火令·冬韵  瑞雪纷纷落,寒风缓缓吹,遍山枯叶落成堆。微露暗香红影,墙角数枝梅。  有梦三分约,无缘一念悲,但将心事付余晖。寄予冥思,寄予泪偷垂,寄予百千情愫,亦盼阮郎归。  喝火令·醉雪  雪色三分浅,梅香一盏深,假山
期刊
黄埔军校  曾经热血沸腾处,  寂寞长洲空校场。  集合精钢淬锋刃,  扫除军阀灭豺狼。  阋墙兄弟御其侮,  对阵同窗攻忒忙。  胜负民心虽已定,  是非功过费思量。  巢湖云水湾重阳登高感怀  远山隐约抹娥眉,  向晚西风送爽归;  夕照千层金浪细,  霞光万里彩云飞。  蛩鸣旷野黄花瘦,  雁叫长空柿子肥。  兴尽悲来老将至,  登高把酒醉微微。  升金湖冬日  大渡霜微黄草深,  湖风飒飒
期刊
我的父亲,宋传举,1940年生,家住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的一个小山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父亲,小学文化,中等身材,长着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闪着严厉的目光,如果不是当时的生活所迫,凭他对工作的一股执着,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无论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也是我们村红白喜事的大管家,能干上这一“职务”的可不是一般的人,这可能也是村里人对他
期刊
我刚刚来烟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烟台的出租车遍布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海滨城市,无论你在哪,无论有多晚,绝对不愁回不了家,只要你站在路边等,不出五分钟绝对,会有出租车在你面前经过,这也大概是这座海滨城市的温馨之处。  大概是靠海的缘故,烟台的冬天特别冷,对于我这个极其怕冷的人,出门往往是打出租,次数多了,渐渐地对出租车这个行业多少有些了解。  我们这的人打车时多喊出租车司机“师傅”,听起来显得
期刊
一、云纹概述  云纹(如图1),是我国古代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和祝福的代表装饰纹样。云气飘逸奇幻,令人神往,游弋于山间、苍穹。人们认为云气能向仙人传达心意乃至为升天的必备条件。  《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水是生命之源,水、雨、云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云与雨相连,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生活,这使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得到升华,人们对其充满希冀和敬畏。  云又与“运”谐音,
期刊
第一天报到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它。  只有它是不管不顾走直线的,它就是猫大爷,我们这栋宿舍楼的王。整个学校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夏末的阳光搅拌在一起,蠢蠢欲动。我也是蠢蠢欲动的一份子,但我有贼心没贼胆,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守规矩的大一新生。  平日里,猫大爷随心随性,我羡慕它好歹是个猫王,和它比起来,我觉得自己活得像只地沟鼠,灰头土脸的。它从不刷门禁,天天刷它的存在感,它在宿舍的楼道里、墙角边、屋顶上自
期刊
我的家乡在广东梅州。我这样说,未免会让父亲不高兴。父亲是四川中江人氏,母亲是正宗梅州客家人,然而按照中国传统,我必然是随父亲的,应该算四川人才对。但我出生在梅州,长在梅州,说一口地道客家话,四川话却是一句也说不准,久而久之,在各种文件上填籍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梅州。  小时候对家乡的感觉,没有大爱也没有大不爱,现在想来,竟是类似于一种漠然。或许终究觉得自己还是有异于梅州本地人,所以并不能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