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成长的品德教学切入点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品德教育是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对于生命成长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在品德教学中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切入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实现品德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品德教学;生命成长;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51-03
  关于生命。我们会有这样的共识: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不可复制。每一个生命都有展示自己的权利,如戈壁沙漠中一棵孤独的小树,它的生命虽弱小、短暂,却默默地绽放着生命的光彩——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岩石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也时刻酝酿着自己的生命力,为了冲破岩石的阻挠,破土而出,展示它勃勃的生机。
  生命是如此的令人敬畏。教育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品德教育更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品德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即使是透过云层的一束阳光,也能使“世界”足以明亮。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她的老师安妮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知识,而是用爱和智慧点亮了一个孩子的生命,用善良和无私润泽了一个孩子的生命,使海伦凯勒重新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懂得了理解和尊重。同样,海伦的一生也告诉我们,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还应该充满希望、快乐地活着,即使是一个残缺的身体,生命也可以在坚强不屈精神的支撑下获得圆满,赋予价值和意义。那么是什么样的教育,使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看到美丽的世界,使双耳失聪的孩子听到爱的呼唤,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了一个生命的强者呢?那就是关注生命成长的教育力量。
  关注生命成长的教育相信:学生每一步的前行都是生命成长的轨迹,每一分耕耘都是为了生命的继续进取。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却能铸就永恒。生命虽然是平凡的,但却能孕育伟大。生命虽然是脆弱的,但却能成就坚毅。这就是关注生命的教育力量。
  在品德学科里承载着很多关注生命成长的教育内容。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目标,只要站在生命的层面上细细分析,都与学生生命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品德教学里,教师只有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作为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每一个生命才会呈现多姿多彩的美丽,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善待自己,尊重生命。
  那么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怎样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呢?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现状和生命需求,是品德教学的前提
  生命是不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生命体存在着个性和共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归纳和总结出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生命现状,了解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为学生生命成长注入源源不断地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研究,结合教学实际不难发现:“生理需要”对婴幼儿尤为重要,只有满足饥、渴、衣、住等方面需要,生命个体才能健康成长。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不健全,对新学校充满畏惧,对老师家长充满依赖,这是学生安全需求的集中表现。学生进入中年级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更为强烈,表现为渴望亲情、友谊,渴望隶属于某个团体,努力去获得团体的接纳和认可,并愿意付出爱与关怀。到了高年级,学生就需要更多的“尊重”,包括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学生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使生活和学习更充实,更有效率。这也为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求打下基础,为学生一生追求真、善、美,最终指向完美人格的塑造做好铺垫。
  学生的生命现状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无论是生命个体还是生命个体的成长,没有一模一样的经历和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生命群体成长的共性需要,还需要珍视每一个生命成长的个性。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需要更加灵敏的耳朵倾听学生心灵的话语;更具洞察力的眼睛看到学生内心的世界;以更加亲和的姿态蹲下身来看学生。从学生断断续续地话语、多变的表情和动作中,解读学生生命成长的不同需求。
  二、站在生命需求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品德教学的核心切入点
  纵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师只要站在生命需求的层面上看教材,教材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健康安全地生活”和“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教学目标,这正是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求。这两种需要在人教版和冀教版
  站在生命需求的角度上看,品德教材作为一个承载生命需求的载体,需要教师精心加工,制成适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美味佳肴”,让每个学生按己所需的汲取“营养”,完成生命健康的成长。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品德课堂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螺旋式上升。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品德教学才会有实效性,使教材每一个单元内容都能满足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
  三、关注生命成长中差异和现实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关键切入点
  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是有差异的。在学生生命成长中,教师通过品德教学的过程,要时刻关注一个个生命个体的情感和品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具体到每一个年龄段学生,每一节课的设计,都需要遵循生命成长的需要,抓住不同年龄段的关键点,使品德教学做到恰如其分的切入。
  (一)根据年龄特点确定切入点
  学生成长中共性的问题就是学生生命成长主线,也是品德教学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年龄特点,学生更需要安全、归属和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健康自信快乐地生活。因此品德教学就要注重从学生交通安全、热爱班级中的每个人、自信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等方面入手。如在一年级《我上学了》《健康生活每一天》,二年级《我真棒》等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阳光地”看待自己,让学生深深地相信:“改掉一个缺点,就会拥有一个优点,我一定行!”“今天的我比昨天好,明天的我会比今天的更好!”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地树立自信心,使学生自信满满、快乐满满、阳光地度过每一天。   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生命现状和需求与低年级不同,他们在归属和爱、尊重、认识和理解方面有更强的需求,尤其想通过展示自己来赢得别人尊重,但由于年龄和能力的局限,经常表现出说得到做不到。在三年级《我的角色与责任》、四年级《关心你,爱护他》、五年级《让诚信伴随着我》单元教学中,教师以知与行的统一为教学切入点,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使学生从“知道”向“做到”不断转化,从情感向品质过渡并发展,把知识内化成智慧,使生命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把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会出现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五六年级,由于身体开始发育,学生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与别人的差异。学生一方面是想了解自己身体的奥秘,而另一方面周围没有人能及时地给予指导;想和异性的同学正常交往,又怕被人产生误会、说闲话,像这样身体与情感的实际问题,正是学生在成长中最需要教育者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切入点。在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中,通过《男生和女生》《朋友之间》《学会和谐相处》等课的交流,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心理矛盾冲突,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与同学正常交往。在情感方面,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共读《爱如茉莉》等文章,并以“什么是真爱”为核心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学生会得到这样的共识——他们说,真爱就是不离不弃;真爱就像白开水,虽然很平常,但是最解渴的;真爱就是一把伞,在风雨来时它在背后撑起。听到这样的感悟,我们也能听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三)把生活体验作为切入点
  “生活即教育”。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更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把学生亲身实践而产生的真情实感,视为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才可以激荡起生命涟漪,推动生命成长。
  1.调查学生生命成长中真实感人的经历。注重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我们的生命》,给学生课前发一张调查表,调查父母在养育自己生命中的种种不易,以及自己给父母带来的欢笑与痛苦。帮助学生了解到了快乐成长背后父母所付出的艰辛。
  2.访谈学生生活中印象最深、最感动的事,注重事情的典型性和细节。如:在访谈学生成长中最难忘的事时,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每天爸爸妈妈为什么唠叨要你多吃蔬菜、多喝水?为什么在你出家门时,父母总在门口或窗前张望等等,让访谈从生活细微的地方入手,关注细节,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生命教育。
  3.建立“学生故事小档案”。教师引导学生“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把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写成小故事。教师和学生一个月整理查看一次,并让学生把这些故事装进自己的成长袋里。这些故事是品德教学中鲜活的事例。在教学中教师不照搬课本上的例子,使用学生生活中真人真事效果更好。如在《我学会了》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讲自己学会轮滑、洗衣服、画画、梳辫子、骑自行车等事情,在兴高采烈的交流中,学生那满脸自豪,印证着生命成长的真实和感动。
  生命的历程是真实感人而又无法复制的。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教师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学生生命中细小的浪花;用一颗敏感真诚的心,不断地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找准品德教学的切入点,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品德课堂才会变得鲜活而有意义。生活对于每个学生是一道永不重复的风景,每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崭新的一道道风景。教师只要能静下心来,就会发现每个生命成长都是一段风景,如此美丽,又是那么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 冯荣光】
其他文献
猪的胚胎移植是由Kvasnickii A.V.在1951年首先报道的。从那时起,猪的胚胎移植就发展为研究猪繁殖的主要方法。自70年代以来,猪的胚胎移植已作为猪病控制的手段。1966年,我们
目的探讨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方法。方法对2008年5月_2011年5月我科收治46例锁骨远端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优45例,良1例,无内固定松动及折断,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
摘要:数学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除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过程承栽着让学生进行更多数学思考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实现不同人在数学学习上都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  关
通过对张家川县农村户用沼气中存在技术问题的分析,探讨适宜于张家川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规划、设计、装料、检验、强回流冲厕等集成新技术,有效解决了高寒阴湿地区“一池三
目的观察丙种免疫球蛋白联合参苓白术散辅治迁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迁延性肺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75例,2组均作细菌学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组加
书法家林鹏先生将近著《平旦札》送我一册,读后感慨不已。他在山西省人事局工作多年。1961年他曾到山西运城县常平公社主持救灾,让老人孩子把粮食从食堂拿回家自己做饭吃,并
2012年10月,英国导演乔·怀特带来了最新一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国观众先睹为快,比北美足足提前了一个月上映。从1911年第一部仅有12分钟的黑白默片《安娜&#183
目的探讨缩宫素、新生化颗粒、左氧氟沙星应用于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要求药物流产终止早孕的妇女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方法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ACI患者62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1例)及安慰剂对照组(3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优化语言输出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取文本功能,从创设整体情境、思维驱动和突出运用这三方面来努力感知,内化文本话语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综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