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应是忘年交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的学费。”
  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我问他:“你哪来的钱?”他说:“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时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呢?”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地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地渐渐长大,忽然有一天这样地叫我惊讶,叫我陌生?
  我把这感觉告诉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父亲的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
  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那一瞬,我本能地一跃而起,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地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和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稀里糊涂地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了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在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進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了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地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这样为我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的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灵犬莱西》(又名《莱西回家了》)中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大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摘自《南方都市报》)
  【赏析】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很多的言行是仿效父母的,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文中真挚的父子情感的流露,充分说明作为一名称职的父亲的责任和敢于面对挑战的积极心态。真心希望每一对父子“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其他文献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来到繁华的都市求学,但是繁荣的城市生活并没有抹去米对故乡的思念。大学四年,米正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奖励。(开头写米的优秀和对故乡的情感,为下文写她放弃城市到乡下工作做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临近毕业,许多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而米仍然像平时一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同学说她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联系工作,因为她的成绩众所周知。最后的结果却让所有关心她的人目瞪口呆:米
期刊
邹静之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编剧,当张国立将该剧后期制作完成后,他仔细看了样片,发现字幕中有许多错别字,便要求改。然而,张国立有些为难地说:“后期制作已经完成,如果改那得花费多少钱和时间啊!”邹静之想,明知有错而不改,就是糊弄观众,不仅影响影片的质量,也影响制片人和导演的声誉,妥协千万要不得。于是,他平静地对张国立说:“你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影视人,千万不要因此砸了自己的牌子。字幕中有错别字是对观众的
期刊
一轮明月清辉里,柔和的月光透过窗子倾洒在床铺上,在枕上投下一个淡淡的圆影,一点萤光在窗外流连,偶尔传来两声蝉鸣。  窗纱被拉上,屋里闷闷的,日光灯悬在头顶。桌上杂乱不堪,乱堆的书本,笔筒中插着几支懒散的笔。  我揉弄着衣角,垂着头,立在桌旁。泪水模糊了双眼,泪珠儿吧嗒吧嗒往地板上砸。我候着母亲的批评,压在书下的试卷似乎也耷拉着头。母亲许久没有说话,她必定生气了。我不敢看她的眼睛,只敢盯着自己的鞋子
期刊
【写作思路】  思路一: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入手。怀揣梦想(如舞蹈、唱歌等),遭遇挫折或打击,为此哭泣、徘徊、纠结。而因为母亲的一席话或是看到某个场景,使自己重新振作,一改萎靡之气,奋发向上,在哭泣中造就美丽的云翳。  思路二:从“哭”的意义角度入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秋天的怀念》中的史铁生,哪个不是在“成长”的路上磕磕绊绊?哪个不是经历苦难、殊死挣扎?哪个
期刊
老人常说“摔摔大大”,那些没有摔打过的孩子有什么资格哭,又怎么长大呢?  九月在哭泣  当我拿着自己的小水杯,被爸爸宽厚的大手牵着跨进幼兒园的大门时,我看见许多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们都坐在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腿上,抱着他们的脖子哇哇地哭,闭着眼睛嚷着:“不要你走,不要你走,我不要在这里,呜呜……”  “爸爸,这些小朋友为什么哭啊?”“因为他们是胆小的小朋友,怕上学,不乖的,嘟嘟会哭吗?”“嘟嘟不
期刊
【聚光灯·文题呈现】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以《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先将题目補充完整,可以在横线上填入诸如“头发”“书包”“一张电影票”等。  2.可以先列一个提纲,把主要情节构思好,安排一些波澜。  3.根据需要可以对故事背景、发生的环境做必要的叙述,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  【协奏曲·拨云见日】  一、细致描绘人物,突出性格特点  小
期刊
中考前几次模拟考试,我总是毛毛躁躁、急急忙忙地解答,结果总是兵败麦城。  兴许是考试的失利,兴许是身体处于低谷,最近我总是恹恹欲睡,头昏脑涨。在爸爸的建议下,我回到老家,农村一个偏僻的地方。  老家,还是老样子。  奶奶的屋子,可以算是古屋了,青砖黛瓦,墙壁斑驳,屋檐残旧,屋顶有些地方瓦片已经断裂。屋檐下,还残存着蜘蛛丝网,漏斗状低垂着,令人作呕。  “起风了,萌萌,回屋穿件衣服吧。”依然是奶奶亲
期刊
【协奏曲·拨云见日】  所谓的思路清晰,就是要在布局谋篇中做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让读者明白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主要在说什么。那怎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呢?  一、读透文题,审要求  1.分析“题眼”,明确写作重点。把握住命题作文题中的“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尤其要注意题目中起着约束、限制作用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  2.找出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对文题中的一
期刊
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代,宦官专权,朝政十分黑暗。这时,朝中一批正直的官员对此极为不满,而范滂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范滂从小就以节操闻名,为朝廷所征聘,历任光禄勋主事、功曹。范滂有澄清天下的大志,所以为官时,敢于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专权。为此,他曾被朝中的佞臣,栽以“党人”罪名(权奸们为了打击朝中正直官员,诬陷他们结党营私,称他们为“党人”),逮捕下狱,受尽刑讯之苦,后来总算获释出狱。范滂
期刊
【名师解读】  从形式上看,本题是一道裸题。没有提示语,没有给考生设置提示或干扰的因素,且题目本身文白意明,对考生而言没有什么审题障碍。“慢下来”是原因,“精彩”是结果,因为“慢”,所以“精彩”。至于如何慢,怎样慢,这是让考生自由发挥的。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道充满诗意且切中时弊的作文题。说它充满诗意在于,“慢下来”,是一种诗意的栖息。说它切中时弊在于,当前快节奏、高效率、大发展的浮躁之气盛行,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