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院字幕的发展史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放送
  
  在歌剧演出过程中,通过字幕打出同步翻译的唱词,如今已成为欧美歌剧院的标准“硬件”之一。但字幕与歌剧的全面“配套”不过短短十余年的历史,而新近去世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当年曾被誉为“美国歌剧女皇”的贝弗利·西尔斯堪称字幕的始作俑者。请看——
  
  那是在1983年,纽约城歌剧院根据时任总监西尔斯的提议,率先引进字幕显示技术,以解决美国观众听不懂意大利歌剧的问题。此举招来激烈批评,戏剧和舞蹈评论家克莱夫·巴恩斯毫不客气地直斥她是“外行”。时隔两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欲步后尘却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该院音乐总监詹姆斯·莱文扬言,谁想采用字幕,“先得从我的尸体上踩过去!”直到1995年,字幕装置才得以落户大都会,观众能够通过一个镶嵌在座椅后背、可任意开关的小屏幕看到唱词。
  在美国人开了先河之后,字幕便以破竹之势在欧美迅速普及。像素来在人们心目中严谨异常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也爽快采纳;在迈阿密的佛罗里达大剧院更是进而采用了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字幕。在德国瓦格纳音乐节所在地拜鲁伊特,由瓦格纳创建的“圣殿”剧院只认德语,至今仍不给字幕容身之地,这样的例外实在是凤毛麟角。
  克服语言屏障,对歌唱家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如帕瓦罗蒂毕生以演绎意大利经典歌剧为己任,从未涉足德、俄、西、英、美等国的歌剧,更何况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观众。字幕的出现,增加了非母语歌剧对观众的亲和力,特别是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剧目——如亚纳谢克的《卡佳·卡巴诺娃》和施特劳斯的《随想曲》的成功上演功不可没。但2005年,以清一色的英语剧目为特色的英国国家歌剧院也决定采用英语字幕,却引来一片质疑之声。当时已在剧院供职的格雷厄姆·维克对此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对观众欣赏力的一种“麻醉”,甚至发出了要“炸毁”剧院的激愤之语。然而在他出任院长的今天,对字幕虽心有不甘,但迫于大势所趋,也只得默认这一现状。
  歌剧观众过于依赖字幕,从一开始就在业内引起忧虑。反对者认为,歌剧是一门音乐与戏剧联姻的综合艺术,观众理应注重演员在发声、吐字和形体动作三方面的综合才能。特别是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唱段,更需要凝神倾听仔细品味,如果因歌词的喧宾夺主而分心,欣赏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所谓“陶醉”的境界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歌唱家在字幕的“威胁”下,为保证吐字的准确、清晰,宁愿委屈嗓音的发挥也不乏其例。有评论家调侃说,威尔第、瓦格纳和罗西尼等名家写出那些传世之作的本意,大概不会是让观众核对每一句歌词的正确与否。而令那些对字幕的质疑者们欣慰的是,如今毕竟已出现了反抗的苗头。英国国家歌剧院最近上演布里顿的最后一部歌剧《命丧维也纳》,该院的艺术总监约翰·贝里、指挥爱德华·加德纳、导演德博拉·沃纳和领衔主演的男高音歌唱家伊恩·波斯特里奇“合谋”将字幕拒之门外,结果出现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场面,观众不再不自觉地身体前倾,紧盯字幕,锱铢必较于每一个字眼,而演唱者名副其实地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巴黎国家歌剧院院长杰拉尔德·莫尔捷对他们的尝试表现出莫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与院方联系,满心希望在他2009年接管歌剧字幕的起源地——纽约城歌剧院之后,让美国观众也体验一下没有字幕争夺眼球的原生态歌剧。■
其他文献
11月13日的上海音乐厅,继2005年年底杨松斯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登台之后,当今国际乐坛最杰出的中生代指挥家之一蒂勒曼指挥他的慕尼黑爱乐乐团,以一台纯粹的德奥经典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死与净化》与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再一次让我们感受了德奥音乐博大精深的魅力以及世界一流乐团纯正超凡的演绎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  《唐璜》一开始,乐队疾似闪电、强似风暴的演奏纹丝不乱,
期刊
周报评点    大型情景音诗《风情包克图》12月2日、3日亮相北京国安剧院,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和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观看了演出。这部由包头广电系统组织创作的作品,2006年底在当地首演后,曾邀请北京和内蒙古民族音乐学专家进行专题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包头本土第一部真正拥有知识产权的原创力作,主创者应认认真真地修改,进一步打造精品,使之成为包头城市文化形象代表,一张拿得出手的文化名片。此次进京演出
期刊
《原野》是万方根据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天津版比起1987年的首演版,除了作品本身已经具有的音乐的戏剧冲突及戏剧性和抒情性较完美的结合之优势外,作为作曲家的金湘和作为歌剧导演的李稻川夫妇俩长年来对作品多层面、多角度和现实的与超现实音乐与戏剧的大胆勾勒,更使得作品越来越显得紧凑、合理、好听、耐看。  对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来讲,舞蹈的成份是不可少且不可低估的,此次天津版的《原野》融入了很多
期刊
传媒扫描    12月9日,纽约华人集会曼哈顿联合广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呼吁牢记历史。国民党抗日将领梁敦厚的儿子梁安仁,和亲历日军侵华的辽宁籍老人李首笃等人,登台清唱《松花江上》。人们在写有“不能忘却的南京1937”的布幔上签名,抗议日本当局少数右翼分子否认和淡化这段惨绝人寰的侵略历史。最新纪录片《南京》记录了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也于12日在纽约上映。  由纽约地区留学生、专家学者以
期刊
辽宁 首次成立音乐记谱学术组织    “国际音乐记谱法协会(MNMA)中国分会”筹备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日前在辽宁省鞍山市举办。  建立有关音乐记谱法的学术组织和专门研讨会,在我国尚属首次,在我国建立国际直属音乐学术组织,也是为数极少的。参加这次研计会的有来自四川、甘肃、浙江、河南、上海、天津、吉林、辽宁等10余个省、市的音乐家和学者30余人。会上选举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院长韩万斋为名誉会长;鞍山
期刊
创作杂谈    交响组歌(原大型原创山水交响音画)《穿越三峡》肇始于2002年11月6日大江截流成功、2003年中期三峡库区大规模移民之际。2005年12月30日,《穿越三峡》在湖北剧院举行中国首演暨“2006湖北省新年音乐会”,受到广泛好评。今年11月,经过调整后的交响组歌《穿越三峡》再次亮相于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2007版《穿越三峡》由序曲、终曲、三个乐章共13个段落组成
期刊
学堂弦歌    应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歌剧教研室的邀请,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毛慧携曾获国际大奖的弟子张岩和钢琴伴奏教师张曦,于12月4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演奏厅,成功地举办了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演唱会。此前已于2007年11月23日和26日,在天津师范大学音乐厅和天津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两场。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声乐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
期刊
文化互动    应日本北海道国际音乐交流协会之邀,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琵琶演奏家刘刚教授于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日本札幌市进行为期一周的音乐交流访问。  11月28日晚,音乐会在札幌市时计台大厅举行。音乐会上半场的演出均为日本音乐家,分别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男高音独唱《出船》(日本歌曲)、摇篮曲(中国民歌》、长笛重奏以及日本民谣联奏等乐曲。下半场均为琵琶独奏。共演奏了《春江花月夜》
期刊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一行56人于11月9日至12月4日赴日本巡演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  《我的梦》由舞蹈《千手观音》《麦苗青青》《化蝶》《黄土高原》,独唱《生命的神秘》《天堂》《干杯》,乐器合奏和钢琴独奏及京剧《三岔口》等构成,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本次残疾人艺术团日本之行在东京、仙台、爱知、大阪、名古屋、静冈、长崎、福冈、鹿儿岛等地总计演出25场。艺术团所到之处均获得巨大反响。  ■
期刊
本报讯(记者 张欢)作为中国希腊文化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的“西恩·夸·农”舞蹈团将来华表演,1月18日和21日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厅献上该团代表作《神秘晚餐》。  “西恩·夸·农”舞蹈团1992年由希腊国家舞蹈学院毕业生创立。此前,希腊的现代舞蹈处于停滞状态。“西恩·夸·农”舞蹈团和同时期其它几个舞蹈团体的出现却改变了这种局面,促进了当代希腊舞蹈的繁荣。“西恩·夸·农”舞蹈团的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