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教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梵净山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存留下来的佛教文物记录了古代,政府对山林的保护十分重视,禁止伐木毁林,养护当地的林木。僧侣生活简朴,恪守戒律,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损害山林草木生灵,客观上维护了自然生态。弥勒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有积极意义,其生态思想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清净美好的未来世界。
  【关键词】 佛教生态思想 梵净山 生态文明
  1 引言
  从人类诞生以来,人地关系一直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从原始社会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社会的人类意志决定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最终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友好共存,共同维护生存的地球大家园。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3米,森林覆盖率为95%,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群落丰富。梵净山佛教文化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明代后成为一方名胜,历四次大修,清康乾年间,百余年朝山之风不坠,香火鼎盛。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
  刘禹锡《陋室铭》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的名山大川往往都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山水与人文交融,为其增添了一股神秘的色彩,吸引四方的人们前往探寻。梵净山作为中国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中的一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梵净山受佛教文化影响历史悠久,从北宋的西岩寺,到明清两代“五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盛况,从辟支佛遗迹到禅宗圣地,佛教在梵净山刻下了深刻的烙印,留下诸多佛教文物记载这段历史。作为一方佛教胜地,不仅仅是僧侣重视生态保护,政府也对这片地区非常关注,立碑警示后人保护自然,培护风水。弥勒文化中也孕育着浓厚的生态观点,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
  2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思想
  2.1 碑刻中的梵净山自然环境
  梵净山地区存留的碑刻记录下了梵净山的自然环境,郁郁葱葱,鸟鸣山幽,人们将其比作仙山,从侧面反映出梵净山的环境优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碑序》以“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迭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来赞美这座黔地名山,认为梵净山环境优美,花开四季,有如浩渺仙境,美不胜收。《梵净山下茶殿碑》对梵净山这样描述:“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仰观有象,如登天之三十三;俯瞰无涯,但数溪之九十九。以彼之天桥荡荡,金顶巍巍,白云入怀,青霭可掬”,梵净山磅礴大气,不输五岳名山,仰望天空可及佛家最高的三十三天,俯视山下则有九十九条溪流,金顶巍峨,可拥白云紫气。梵净山被认为是仙山佛地,山体高大,景色秀丽,山间林木葱郁,可與仙境瑶池媲美,深处山中飘然欲仙。《重修九龙山碑》则描述:“考《黔志》记,梵净山古为荆楚地,钟灵毓秀,俨然嵩生岳降,为我地培人,为佛梵之最高顶。蜿蜒数百里而来,右挟五雷山飞腾直入来安营,直上天堂哨,如旌旗布满,飞东路之十五洞,西向大石墩而托印江县,皆此山绵绵延延为手杖”,梵净山气势恢宏,地理位置险要,与数地相连。
  2.2 梵净山僧人保护山林的实践
  中国佛教徒有如素的传统,从与自然和谐中感悟大道。佛教的因果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要与人对自然的回馈存在着一种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产生因果报应,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秉持佛教的戒律,用自己的行为维护自然界的和谐。《脉源宗谱碑记》中记载的梵净山佛教第五代传人明然如泰“生性朴素……煮藿餐藜。朝则枕白云于松头,夜则采明月于溪畔,相与猿俦鹤侣”,明然如泰以藿藜为食,与山间猿猴仙鹤为伴,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反映了僧人不追求物质欲望,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山间生灵和谐相处。僧人是梵净山自然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平素与山林为伍,不杀生和食素的习惯暗含保护生态的思想。
  2.3 古代政府保护梵净山的举措
  梵净山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为商人所觊觎,在道光年间有不法商人勾结当地寺僧毁林烧炭、破坏山林,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政府在取缔这种行为后特立碑警示后人,即为现今存于坝梅寺的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名播万年》和《勒石垂碑》。这两通石碑认为梵净山作为两江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铜仁府周边数郡的屏障,“自应永远培护,不容擅自伤毁”,告诫后人“灵山重地,严禁伐木掘窟,以培风脉事”和“严禁采伐山林,开窑烧炭,以培风水事”,将梵净山这座佛教灵山保护起来,禁止毁林开矿的行为。同时,《梵净山禁树碑记》认为此山是仙佛圣地,以“嗟乎!草木者山川之精华。山川者,一郡之气脉”说明了保护当地一草一木的重要性,草木繁盛体现了山岳的气韵精华,劝诫世人保护山林、护蓄气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养护梵净山的林木,阻止人为破坏山林的行为,以期保护风水,护佑这片灵山圣地。
  3 弥勒文化的弘扬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3.1 佛经中的理想世界
  弥勒是释迦之后的未来佛,代表的是未来世界。《佛说弥勒下生经》记载:“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弥勒下生的世界清明干净,食物丰盛,世间污秽的事物消失殆尽,人们生活在花果盈香的环境中。《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这样描述未来世界:“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果树香树充满国内,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干除患,雨泽随时谷稼滋茂”。未来世界遍地绿草,花木茂盛,四处飘香,河水干净,物产丰富。弥勒所代表的未来世界描绘的是环境优美,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发展,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友好共处,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3.2 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的生存也受到影响。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关注,努力维护人类生存的地球,保护自然环境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独立的,一切现象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人地关系从原始社会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社会的人类意志决定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最终选择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友好共存,共同维护生存的地球大家园。弥勒下生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世界中,现代社会尖锐的人地矛盾得到解决,不再有各种环境问题,人们安居乐业,自然生物蓬勃发展。弥勒的理想世界正是我们身处当代各种矛盾突出社会所向往的,需要当代的人们不断努力。
  3.3 弥勒文化对生态文明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人地矛盾突出,中共十八大提出包括建设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议题。在弥勒的未来世界中,世界和乐融融,世间的污秽消弭,自然一片清净,人对自然的索取不再无尽,而自然则回馈给人类丰富的物产。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平衡。弘扬弥勒文化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蕴含的生态保护理念易于被人们所接受,间接培养了人们环境保护的习惯。
  4 小结
  梵净山作为一座古佛道场,存留的文物描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其比作仙山间接承认了生态的良好。僧人遵守清规戒律,在山林间悟道,珍视一草一木,践行着朴素的环保行为。政府也为梵净山的自然保护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明令禁止砍伐山林,养护水土。这些行为都为梵净山的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使得这座大山直到今天仍保留有丰富的物种,堪称世外桃源。弥勒文化弘扬净土思想,净土文化中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在人地关系紧张的现代社会,自然保护屡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政府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古人用些朴素的行为保护了梵净山,使其免遭人为的毁坏,这可以成为当代人自然保护的经验,从而在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自然生态保护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课题,自然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做法,挖掘弥勒信仰中优秀文化,为后代留下一个同样美好的自然。
  【參考文献】
  [1] 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04:22-28.
  [2] 洪修平.佛教思想与生态文明[J].中国宗教,2013,08:25-29.
  [3] 黄尚文.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
  [4] 刘涛.生态文明建设与梵净山弥勒净土[J].文化研究,2014(17):101-102.
  [5] 王路平.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论(上)[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3-19.
  [6] 王路平.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论(下)[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9.
  通讯作者:蔡华(1992-),女,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地理与遗产学等相关领域研究。
  资助项目: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编号:DK2018Z037)
其他文献
【摘 要】 重温《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道路和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等内容,可以看出共产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其具有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关键词】 共产主义 根本任务 根本道路 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终将会实现的信念,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
期刊
【摘 要】 为了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探索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在对多所中医药院校现有教育教学模式调研分析基础上,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為例,探讨加强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中医专业 方法探究  新时代中医专业青年大学生肩负维持人类生命健康和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的重要责任,因其专业和以后工作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是依托汽车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要求。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就业有重要意义,在校企共建模式下,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实训课程和场地建设,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校企共建 企业营销与服务专业 岗位能力  在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销售、维修、保险理赔、二手车评
期刊
【摘 要】 截齿是煤矿机械常用的切割煤层的刀具,截齿失效问题严重影响采煤效率和工程进度。本文使用激光熔覆技术在截齿表面熔覆铁基合金和镍基合金,增强截齿的表面性能,并分析其强化机理以后对截齿的表面改性提高参考依据。  【关键词】 激光熔覆 截齿 耐磨性能 显微硬度 镍基碳化物合金粉 铁基碳化物合金粉  引 言  采煤机截齿是煤矿机械中的常用易损件[1]。张德强等[3]研究了离焦量对激光熔覆镍基碳化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基于目前我国日语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现状的调研,分析了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日语翻译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序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目前很多高校增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但是由于新学科发展之初的种种弊端,导致目前的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 1950年俄罗斯与越南正式建交至今将近70周年。苏联解体后,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俄罗斯对越南政策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两国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0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2012年7月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合作关系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在所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2019年5月,普京在会见越南总理时候说俄越关系具有战略性。  【关键词】 俄越关系
期刊
政工师的基本工作就是为全体员工提供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宣传, 政工师自身修养水平的高低, 不仅会影响其工作能力, 还对其工作实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政工师自身思想政治观念与觉悟、沟通及领悟能力、工作的责任心及道德水平等方面会直接反映在其日常工作中。合格的政工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以便于为新时期的单位政工工作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 我国开启了改革的新
期刊
【摘 要】 国家的强盛少不了文化的支撑,城市的繁荣更少不了文化的支撑。衢州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媒体宣传、基础设施建设、校园课程和活动的开展等措施,使儒家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播与发展,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城市建设 传播 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在这期间听取了大家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的情况后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是要以兴盛的文化做支撑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政府补贴会促进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在政府补贴和国有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即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由于促进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间接促进了国有企业创新绩效。  【关键词】 政府补贴 完全中介效应 国有企业创新绩效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长久
期刊
【摘 要】 在深化本科高校教育工作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下,迫切需要调整传统管理模式,更具针对性的剖析问题,最重要的是以高校学生自身作为实践活动主体进而探讨问题。将辩证唯物主义与之结合,发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高校管理领域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 辩证唯物 认识论 教育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