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失分为哪般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主观题分值高、考查点多、题型灵活多变,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同学们最易失分的地方,而且大部分同学对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和自己的失分原因经常是“一头雾水”。《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编辑部请来了今年高考语文的阅卷老师,为大家具体分析主观题的答题实例,让同学们能清楚地了解“主观题究竟是如何评分的”“什么样的答案才算切合得分点”“该如何思考、解答主观题”。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6题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4分)
  (1)陈璋,字□□。说明: (2分)
  (2)孙冠群,字□□。说明: (2分)
  思路点拨
  这道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字词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古代名字文化常识和国人取名的情感倾向,考虑 “名”与“字”的关联作答,先依“名”取“字”,再据“名”解“字”。
  “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知道这一点,再考虑“物我同一”的象征意义,取字时着重比喻义、指代义、引申义即可。
  “冠群”有“超越众人、出类拔萃”之意,取字时可从辩证角度考虑,取意义相反的字,最好能符合传统文化中含蓄、谦逊的理念。
  评分标准
  主要有两点:
  第一,取字在语体色彩、情感倾向上不合适,扣1分。
  第二,“字”与“名”的意义关联解释不清,扣1分。
  第(1)小题,“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考生取字应多少与“玉”相关,不能随意发挥。但在实际阅卷中,并未严格要求取字与“玉”紧密关联,沾边的如“钰”亦可。
  第(2)小题,取字与“冠群”所表达的“出类拔萃”之意相同、相近、相反均可。总体上,只要取字不是与题目毫无关联,解释也不是牵强附会,皆可得分。若取字不合适,但能够扣住名或字的意思解说意义,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1)示例: 玉成;“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 谦之;“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第(1)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樟树,意思是成为像樟树一样挺拔正直的人。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此“樟”非彼“璋”,这位同学联想欠妥,取字与“玉”毫无关联。“樟树”确有“挺拔”之意象,但直接以“樟树”取字并不适宜。
  定谋,“璋”为武器,有武功也需要有谋略。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璋”为古代的一种玉器,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这位同学对“璋”的含义理解有误。
  清涟,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品德高尚为人正直。
  这个答案最多只能给1分。取字不恰当,没有点出与“玉”的关联,但还是扣住了“清涟”来解说意义,有一定的合理性。
  子钰,璋与钰都是含玉质的石头,取其珍贵美好之意。
  这个答案可给1分。“子钰”的“钰”意为珍宝,和“璋”相关,取字合适,但是“璋与钰都是含玉质的石头”的解说有误。
  【第(2)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兰芳,兰芳的清雅脱俗是远在群花之上的。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兰芳”意为兰花的芳香,比喻“贤德、贤人”,如果解说成“兰花清雅脱俗,冠绝群芳”,倒还算贴切,但这位同学在解说中没有清晰地点明“兰芳”与“冠群”的关联,且“兰芳的清雅脱俗”有语病,故不得分。
  八斗,寓意才高八斗技冠群雄,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个答案可得1分,取字不合适,但意义的解说还勉强与“冠群”相关。
  博谦,知识渊博但为人低调谦逊。
  这个答案可得1分,取字可以,但解说中只解释了“博谦”,没有点明与“冠群”之间的关联。
  独树,意思是独树一帜,在人群中夺得桂冠。
  这个答案可得1分。“独树”未必“冠群”,“独树”指的是独特的风格,不能与“冠群”形成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关联。但是能围绕“冠群”进行解说,故得1分。
  超然,意在超越群雄,自命不凡。
  这个答案可得1分。取与“冠群”含义相近的“超然”是合适的,但是解说不恰当。取字表达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情感色彩上应是褒义,“自命不凡”却含有贬义。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7题
  思路点拨
  解答这道题,先要观察图表,确定主要比较对象——“浙江”和“全国”;比较的年限——“2013—2014年”;对比了哪些项目——“图书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综合阅读率”。图中数据显示,除了“图书阅读率”之外,浙江的另外几类“阅读率”都高于全国水平。
  在拟标题时,应该紧扣图表所示的内容进行客观陈述,突出主要比较对象和对比项目。
  概括结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客观概括法,依据图表数据概括出客观性结论,注意语言要简明得体,比如可将“报纸”“期刊”合并成“报刊”。二是联想推导法,联系生活实际,由图表的客观性结论推导出对个人或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性结论,比如说要重视某方面的阅读。
  评分标准
  第(1)小题,在表述中没有点明“浙江省与全国”这一要点,扣1分;没有点明“阅读率”这一要点,扣1分。表达不完整或不准确,酌情扣分。
  第(2)小题,参考答案中的要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3分。
  参考答案   (1)示例: 2013 —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比较
  (2)示例: 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
  【第(1)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浙江人民点个赞,超有阅读范儿。
  今天你阅读了吗?
  这两个答案都不能得分,都属于语体不当。图表标题应该紧扣图表所示的内容进行客观陈述,上述答案更适合作为文学性文本的标题。
  浙江近年各类阅读率赶超全国水平。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这位同学审题不当,明明要求拟写标题,却在归纳结论,且得出的结论也与图表内容不符。依照图示,浙江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说“浙江近年各类阅读率赶超全国水平”是不准确的。
  浙江省各类纸质品阅读率占全国的比重。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图表是在比较浙江和全国的阅读率,并非此答案中提及的“比重”,对比的项目主体也被人为“缩水”了,从“各类阅读率”缩小为“纸质品阅读率”了。
  2013—2014年全国与浙江省学生阅读率统计图。
  这个答案可得1分。这位同学虽然能用客观的语言概括图表内容,也提到了“浙江省与全国”这个得分点,却主观臆断,将比较对象说成了“学生”。
  ● 【第(2)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科技发展,人们不愿意用图书阅读,而是用互联网电子书阅读。
  浙江人民生活节奏快,静不下心来,所以读的都是即时类读物。
  我们应提高阅读率,提高文化素养,除浙江都要重视阅读率。
  这几个答案均不能得分。我们无法从图表得出“用互联网电子书阅读”“读的都是即时类读物”“应提高阅读率”等结论,“除浙江都要重视阅读率”更无从谈起,属于主观臆断。
  2013—2014年浙江阅读率基本高于全国,图书阅读率不足,因为浙江科技发展,刊物类型多样。
  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2013—2014年浙江阅读率基本高于全国”表意不明,未说清楚是哪方面的“阅读率”;“图书阅读率不足”与图表事实吻合,可得1分;“因为浙江科技发展,刊物类型多样”的结论并非由图表得出,属于主观臆断。
  除图书外,浙江省各类刊物阅读率均高于全国,我国国民整体的阅读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除图书外,浙江省各类刊物阅读率均高于全国”点出了“浙江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的图表事实,可得1分,但这一结论没有涵盖包括报纸、数字化阅读在内的“综合阅读率”,表述不严谨;“我国国民整体的阅读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结论无法由图表得出。
  浙江人图书阅读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纸、期刊阅读率高。浙江为文化之省,阅读推广好。
  这个答案可得2分。“浙江人图书阅读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纸、期刊阅读率高”的结论基本符合图表事实,但遗漏了关于“综合阅读率”的内容,扣1分。“浙江为文化之省,阅读推广好”的结论不够准确,一来浙江的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二来浙江的综合阅读率高并不一定全是推广的结果,可能有多方面因素。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1题—第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 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11.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思路点拨
  题目要求概括出“捡烂纸的老头”的外在形象特征,我们可以从老头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找出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
  从“很破烂”“油乎乎的烂棉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残缺不全”等对老头外貌和穿着方面的描写中,能看出老头年纪较大、样貌比较丑陋、不注重外在形象、有点邋里邋遢。从“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自言自语‘寻一口面汤’”等对老头动作和语言方面的描写中,能看出老头有些古里古怪。
  参考答案
  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中的要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2分。
  其中,答出与“老丑”意思相近的词,如“丑陋”“相貌不佳”“岁数大”“年迈”“年老”“老相”“牙口不好”等,可给1分。
  答出与“邋遢”意思相近的词,如“穿着破烂”“穿着破烂粗糙”“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等,可给1分。
  答出与“怪异”意思相近的词,如“古怪”“放荡不羁”“奇异”等,可给1分。
  【答题实例及评分】
  外貌、语言。
  此答案不能得分。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审题不清,虽说老人的形象特点是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但题目要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而非描写的方法。
  这个老头是衣衫不整,做事一成不变,爱自言自语,但是是个自然熟的人。
  此答案不能得分。“衣衫不整”不一定是“邋遢”;“自言自语”反映了老头的“怪异”,但未明确概括出来;而“一成不变”“自然熟”无法从文中得出。
  12.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思路点拨
  我们先要理清“虚拟的旁观者”这一比较新的概念,它并不等同于第三人称、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中,描写的对象不出场,作者通过描写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来间接烘托描写对象。“第三人称”是指作者运用“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但这个“第三者”一般不会出现在文章中。“虚拟的旁观者”是作者在叙述时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身处故事之中,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甚至发表言论和观点。
  第四段中,“虚拟的旁观者”对老头的评说主要是“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准能把他揍趴下”。一方面,从两个问号和反复强调老头的“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个“旁观者”对老头要“打架”这件事充满了惊讶、怀疑和鄙夷;另一方面,这个“旁观者”又仿佛是其他顾客的缩影,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此外,因为“旁观者”的言论反映的是“非当事人”的态度,给人感觉更为真实客观,通过“旁观者”这扇“窗”,读者仿佛置身此情此景。
  参考答案
  ①表达出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中的两个要点,答出一点给2分。
  其中,答出众人对待老头的情感态度,与“惊讶、怀疑和鄙夷”意思相近的词句,如“冷漠”“不屑”“无动于衷”“看不起他”“轻视”“不尊敬”等,可给2分。
  答出与“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意思相近的词句,如“身临其境”“突出了现场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现实感”“活灵活现”“真实性”“生动形象”“客观”“引人入胜”等,可给2分。
  实际阅卷中发现,不少同学将“虚拟的旁观者”等同于“第三人称”“侧面描写”予以分析,虽然对“虚拟的旁观者”这一概念理解有误,但若分析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说明了这个老头好面子以及敏感。几个小伙子只是看了一眼后说了几句话,他以为就是在说他,突出了老头的性格以及他想增加存在感。
  虽然说老头穿得很破烂,但是他也有尊严。能看出老头对那几个小伙子的不满。要让别人都知道再烂再穷,那个人也是有自尊的,不能去伤害他的心灵。
  这两个答案均不能得分。第一个答案分析了老头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第二个答案对老头的遭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都是在分析“虚拟的旁观者”评说的内容,而非效果。
  以第三人称介绍老头,评说老头的行为,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不带有主观色彩,也让读者更加了解老头的形象特点。
  此答案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分析了“虚拟的旁观者”评说的效果,总体思路正确,写出了评说的“客观性”,可得2分。
  而“让读者更加了解老头的形象特点”是建立在“读者被‘虚拟的旁观者’的评说引入情境”的前提之上的,未点明这个前提,单说“让读者更加了解老头的形象特点”是比较含糊的,这个点不能得分。
  此外,“以第三人称介绍老头”的说法也不准确。
  通过侧面描写,将老头多疑、古怪、意气用事描写得淋漓尽致;人们对糟老头爱理不理的体现;虽然老头不断吵闹,但年轻人不去理会,在批评老人的同时也将有道德观的年轻人体现出来了。   此答案可得2分,得分点在于分析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态度——“人们对糟老头爱理不理”“年轻人不去理会”。
  但“侧面描写”的说法不准确;“将老头多疑、古怪、意气用事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分析了效果,然而不准确,“淋漓尽致”和“引入情境”是不同的;“在批评老人的同时也将有道德观的年轻人体现出来”的分析不正确,从文中看不出“年轻人有道德观”。
  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侧面烘托老头的孤独以及不被尊重的悲哀。通过旁观者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旁观者对老头的蔑视和嘲讽,从而更成功地塑造捡烂纸的老头孤苦的形象,点明主旨,引出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此答案可得3—4分,“旁观者”的这几句评说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不屑”和“轻视”,答案中说“不被尊重的悲哀”“看出旁观者对老头的蔑视和嘲讽”是对的,可得2分;但从这几句评说中是看不出老头“孤独”“孤苦的形象”的。
  “旁观者”的评说,将读者引入情境,旁人对老头鄙夷、轻视的态度也让人深思。虽然说“点明主旨”有点夸大了作用,但“引出读者对人性的思考”有几分道理,可得1—2分。
  13.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思路点拨
  赏析句子一般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表达技巧层面,包括修辞手法、用词、表达方式、句式、语气等;二是结构层面,包括该句在全文情节、结构或者某个段落中的作用等;三是情感精神层面,包括该句本身的含义及言外之意、表达的情感及精神、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等。
  分析此句,“悻悻”属于神态方面的描写;“回到座位”“费劲地啃完烧饼”“喝了两口面汤”等属于动作方面的描写;“跟他们寻口汤去”“回见”属于语言方面的描写。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句,答出描写手法是不难的。
  从结构上来看,老头的这一系列动作、语言以及“情绪已经平复下来”等都反映出“打架”事件已告终结,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寻口汤”“回见”又与前文中老头每次吃完烧饼后的惯常做法一致,老头古怪的性格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①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中的两个要点,答出一点给2分。
  其中,答出“神态、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描写手法,可得1分; 在“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方面,答出意思相近的词句,如“情绪已经平复”“情绪好转”“平复的过程”等,可得1分。
  答出与“‘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意思相近的内容,如“与……形成对照”“与……相呼应”等,可得1分;在“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答出相近的内容,如“突出了/表达了/说明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得1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说明了老头的性格并不是如此暴躁,他并不是真想同小伙子打架。
  此答案不能得分。对老头性格的分析脱离了赏析句子的题意,且老头想要“打架”的一系列行为明显反映出老头是暴躁易怒的。
  悻悻回到座位上,表现出老头当时很怕,怕小伙子们会打他;回来后拿“跟他们寻口汤去”之词来掩饰之前的情景,喝两口汤后说了句“回见”,说明老头子怕小伙子们会回来找他。
  此答案不能得分。赏析句子需要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含义等方面予以分析。这位同学只是针对句中几个关键词分析了老头的心理,且说老头“怕”也是不符合文意的。
  从“费劲地啃完烧饼”写出老头是一个倔强又有点任性的人。
  此答案可得1分。由老头的行为分析他的性格,说老头“倔强又有点任性”,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费劲地啃完烧饼”其实就是对老头动作的描写,遗憾的是这位同学没有准确揭示出手法。
  神态、动作描写体现了老头没人理会的悻悻之情,以及不忘爱惜粮食和喝两口汤“回见”的生活习惯。
  此答案可得1分,得分点在于答出了描写手法——“神态、动作描写”。“体现了老头没人理会的悻悻之情”说法不准确,原文中老头回到座位时虽有“悻悻”之情,但最终情绪已经平复下来。“不忘爱惜粮食和喝两口汤‘回见’的生活习惯”只是对句中描写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未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含义等方面来赏析,且“爱惜粮食”的说法也不准确。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重复喝面汤的情景,写出老头的尴尬、倔强、冲动、贪小便宜、孤独,表达作者对老头的同情,为下文写没人关心他作铺垫。
  此答案可得2分。从表达技巧和内涵两方面来赏析该句,写出了描写手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老头的性格,各得1分。但原文强调的是老头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表达作者对老头的同情,下文也未涉及“没人关心他”的情节,这些理解有误。
  14.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思路点拨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对繁简笔法的不同作用有一定了解。“繁”和“简”都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前者着力描摹,力求细致入微;后者惜墨如金,力求言简意赅。二者相当于渲染和白描,反差巨大,互为表里,使得文章摇曳生姿、张弛有度。
  在分析时,还需关注作者是在文中什么位置运用了繁简笔法。开头洋洋洒洒的繁笔,为故事设置了“烤肉刘”的店铺这样一个场景,营造出浓浓的市井氛围,也为下文“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结尾段落寥寥几笔,简洁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老头”死了,却留下了巨款。一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的疑问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悬念。
  参考答案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答出①②,每点给2分;答出③,给1分。
  其中,答出与“设置场景”或“营造氛围”“铺垫”等意思相近的内容,如“提供背景”“交代地点”“构造场地”“引出老头”“推出老头”“为老头出场埋下伏笔”等,可给2分。
  答出与“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意思相近的内容,如“留下空间”“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留给读者联想和深思”等,可给2分。
  对繁简反差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合理分析的,可给1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开头详细描述了热闹与喜气洋洋,描绘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与后文老头只身一人作对比,反衬老人的孤独。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没有写出开头和结尾运用繁笔、简笔的意图,且理解有误。开头两段描述的是店铺的喧嚣、热闹和市井,并非“喜气洋洋”“温馨”。
  答案中虽然谈到了“对比”“反衬”,涉及写作手法,但并不是在分析繁简反差所产生的效果,与意图无关。
  说明这里的人生活很充实,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结尾证明了捡烂纸的老头生活也很充实,更是死得其所。虽然没有人理他,但从他积攒的钱上看,人们对他正是友爱的。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没有指出作者运用繁笔、简笔的意图,且“生活很充实”“和平相处”“死得其所”“友爱”是对文章内容的曲解,文中反映出来的是市井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这位同学的理解完全不符合文意。
  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阅读效果,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最后的反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虽然就开头和结尾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但分析不当,而且也没能说出作者运用繁笔、简笔的意图。另外,文中最后一句是疑问而非反问。
  开头两段竭力描写人们愉快的状态,使之与下文对老人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老人的贫困与孤独。结尾通过简短的语句更有力地展现老人生活的悲哀,留下悬念,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深化文章的主旨。
  此答案可得2分,得分点在于分析出了结尾运用简笔的意图——“留下悬念,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但结尾运用简笔“深化文章的主旨”这一理解有误。“开头两段竭力描写……体现老人的贫困与孤独”一句对繁笔的意图分析不当。
  开头详细地写“烤肉刘”家的馆子是为了引出老头的行为,也起了对照的作用。后段简写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此答案可得4分,“开头详细地写……引出老头的行为”写出了开头运用繁笔的意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写出了结尾运用简笔的意图,失分在未提及运用繁简笔法产生的巨大反差。
  15.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思路点拨
  解答这道题,可从“捡烂纸的老头”的形象特点、文中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来反推作者刻画他的意图。
  文中“捡烂纸的老头”是一个年老丑陋、邋遢贫贱的人,人们轻视他,看不起他,认为他“糟”透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糟”透了的老头,在感觉自尊受到侵犯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想要和年轻人“叫阵”;看起来贫穷不堪,却在死后被人发现存了一大笔钱。
  文中这样一个“糟”老头,就是社会最底层、最卑微、最让人忽视的小人物的代表,他们艰难地生活,却也有自己的尊严、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自然能领会作者的用意。
  评分标准
  答出参考答案中两个要点的,每点给2分。表达流畅通顺、前后连贯、没有语病,再给1分 。
  其中,针对参考答案的点①进行评分时,对于老头的现实处境和内心世界作出符合文意的解读的,如说老头“小气、吝啬”等, 可给2分。
  针对参考答案的点②进行评分时,对于老头形象的意义给出合理分析的,可给2分。
  需注意的是,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用意,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为什么要刻画“捡烂纸的老头”?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思考。作者对老头是略带批判的;店主认为老头是多余的;顾客对老头是厌恶鄙夷的;读者认为老头是值得同情的……从社会而言,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从普遍的人性而言,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从人物自身而言,每个人都是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从人际关系而言,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理解、友爱的……类似的分析均属于合理解读。
  参考答案
  ① 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 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 【答题实例及评分】
  小说人物和现实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小说中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使文章更加生动、更为现实,令读者有深刻反思。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小说人物和现实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加生动、更为现实”指向不明,似乎在分析“老头”形象的作用,语焉不详,与题意不符;“令读者有深刻反思”是从读者的层面来考虑刻画“老头”的用意,但同样语焉不详,没有揭示出该“反思”什么。
  体现了京津冀人民的简朴归真、糟而有志、热爱劳动、爽朗有志。   此答案不能得分。这位同学误将“老头”视作了“京津冀人民”的代表,所作的分析与作者刻画“老头”的用意明显不符。
  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一语双关,写捡烂纸的老头悲惨的遭遇。借此比喻底层劳动人民被别人看不起,讽刺当代人的目光短浅、以貌取人。
  此答案可得2分,得分点在于从社会的层面分析了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揭示“底层劳动人民被别人看不起”,但“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一语双关”似乎是在分析“捡烂纸的老头”这几个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当,也不符合题意。
  突出烤肉刘的店铺生意好、顾客多、烤肉刘诚信经营的品质。表现出老头朴素、省吃俭用的品质。表现北京人爽朗、豁达的品质。表达作者对老头的敬佩和好奇,对北京生活的喜爱。
  这个答案可得2分。从作者的层面来思考,“表达作者对老头的敬佩和好奇”的分析有些道理,可得2分。“突出烤肉刘的店铺生意好……诚信经营的品质”分析对象有误,变成了“烤肉刘”,且分析也不准确;“老头朴素、省吃俭用”是在分析“老头”的特点,而非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北京人爽朗、豁达”“作者对北京生活的喜爱”均无法从文中得出,更不是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
  老头衣着不洁,容易引起人反感,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唤起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此答案可得3分。从作者的层面来思考,“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从人际关系的层面来思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的分析也合理,可得1分;整体表达较为流畅,得1分。“唤起社会对老人的关爱”说法不够准确,文中“捡烂纸的老头”代表的是底层群体,而不是特指“老人”这一群体。
  老头外貌鄙陋,遭人唾弃,行为举止透露出无聊与随意。而他死后人们在他家中发现巨款,出人意料,引起巨大反差,反映了人们物质财产与精神世界不对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精神情感生活空虚的现状。
  此答案可得4分。“反映了人们物质财产与精神世界不对等”的说法联系了社会现实来分析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有点新意,也有些道理,可得2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精神情感生活空虚的现状”是从人际关系的层面来思考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也有一定道理,可得2分。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2.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思路点拨
  题中要求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其实是让我们分析“上下片是通过什么样的不同角度来描写琵琶演奏”的,可以先设想描写琵琶演奏会涉及哪些角度,比如“演奏者”“听者”“琵琶声”“演奏时的天气、环境、氛围”等,再看看词中是否描写了相关内容。
  上片中,年少的演奏者在酒垆弹奏琵琶,声声幽情,词人闻曲,大为赞赏,一个“爱”字直抒胸臆,一个“雅”字写出了乐曲的高雅格调。不管是百鸟和鸣、群喧夜寂,还是老凤孤鸣,都融合在这意蕴悠长的琵琶乐曲中,令人回味无穷。此曲浑然天成,远非“筝之声”可比拟。
  下片中,“落红,天气暖犹轻”写出了弹琵琶时的天气、场景——落花时节,天气尚暖,让人感觉轻松闲适;“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中一个“听”字、一个“想”字,写出了词人开始由乐曲产生了联想,想起了“关塞风寒”,想起了“浔阳月色”,感觉“似醉还醒”。听到曲终,琵琶声转为明朗,隔着轩窗,看到外面由雨转晴。
  上下片都描写了琵琶的演奏,上片开头引出了演奏者,而后是对乐曲的直接描写;下片从演奏时的环境开始描写,从词人对琵琶声的联想中写出了乐曲的高妙,属于间接描写。答题时,还应结合词中的内容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来描写,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来描写,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评分标准
  针对上片,能从“演奏者方面的描写”或“乐曲方面的描写”予以分析,得1分;能够准确概括出“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得1分。
  针对下片,能从“听者方面的描写”,或能对“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其中一方面予以分析,得1分;能够准确概括出“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得1分。
  如果上述要点均答到了,又有所分析,可再得1分;如果分析中上述要点有所欠缺,但大致有理,也可得1分;即使上述要点均未答到,但整篇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即言之成理),也可得1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上片描写了琵琶声的动听、演奏技艺的高超;下片描写了作者通过琵琶声与场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
  这个答案可得1分。“上片描写了琵琶声的动听、演奏技艺的高超”可以视作从“乐曲”“演奏者”这方面来分析,得1分。但这位同学只是对词中描写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没有具体分析描写角度的差异,应在概括中点明上片、下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琵琶演奏的。   上片着力描写琵琶曲调优雅、包含万声、比筝更好,突显琵琶的大气;下片则写琵琶所带来的忧思与怀念,体现琵琶演奏的婉约。
  这个答案可得2分。“上片着力描写琵琶曲调优雅……突显琵琶的大气”可以视作从“乐曲”这方面来分析,得1分;“下片则写琵琶所带来的忧思与怀念,体现琵琶演奏的婉约”基本可以视作从“琵琶声给人带来的感受”这方面来分析,勉强可得1分。
  与上例相似,这位同学也只是概括了词中描写的内容,欠缺对描写角度差异的具体分析,应在概括中点明上片、下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琵琶演奏的。
  上片中对琵琶描写由耳中所听琵琶音律、眼中所见之景来写,体现了弹琴者技艺的高超;下片由琵琶声联想到关塞、浔阳之景,描写琵琶声带给人的感受。
  这个答案可得3分。“上片……体现了弹琴者技艺的高超”可以视作从“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下片由琵琶声联想到关塞、浔阳之景”可以视作从“典故联想”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描写琵琶声带给人的感受”可以视作从“气氛感受”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
  这位同学确实是从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来分析作答的,但可惜的是,没有用类似“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这样的词语准确概括出差异。
  上片侧重感觉角度,从听觉方面、感受方面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正面描写出对琵琶演奏的赞美。下片侧重观察角度,通过描写由夜到晨不自知、雨转晴,侧面描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
  这个答案可得4分。“上片……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可以视作从“乐曲”“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正面描写出对琵琶演奏的赞美”概括出了“正面描写”的角度,再得1分。
  “下片……侧面描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概括出了“侧面描写”的角度,可得1分。
  除此之外,这位同学还对词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如“对琵琶演奏的赞美”写出了词人对乐曲和演奏者的欣赏之情,“由夜到晨不自知、雨转晴”概括了词中内容,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但对下片的分析中未点明琵琶声给人带来的“气氛感受”,故最终得4分。
  上片更偏重于直接描写琵琶演奏的情形,下片侧重于景色与心情的描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琵琶演奏,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个答案可得4分。“上片更偏重于直接描写琵琶演奏的情形”概括出了“直接描写”的角度, 得1分;“琵琶演奏的情形”可以视作从“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
  “下片侧重于景色与心情的描写”,可以视作从“琵琶演奏时的场景”“气氛感受”等角度来分析,得1分;“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琵琶演奏”这个分析尚可,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意识到了上下片描写角度的差异,再得1分。可惜这位同学没有准确概括出“间接描写”这个角度,而且“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故最终得4分。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4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4. 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浙江省暂别《论语》后的新命题,选用了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也是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
  题目要求同学们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难度不是很大。句中已经详细地解释了:“知言”有“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的功能;“养气”有“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的功能。既然是概括,则需在语句上精简,如将“于天下之事无所疑”精简为“于事无疑”。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已经明确要求从画线句来概括,但阅卷中还是发现不少同学审题不清,有的把概括做成了翻译,有的没有根据画线句来概括,这样的错误都比较低级。
  参考答案
  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
  “知言”部分实际有“明道义”和“于事无疑”两小点,“养气”部分实际有“配道义”和“于事无惧”两小点。其中,“明”有“明确”“明白”“清楚”的意思,“疑”有“疑惑”“疑问”的意思;“配”可以解释为“辅助”“调和”“符合”“匹配”“吻合”等,如果在表述中对这些词义解释错误,酌情扣分。
  “知言”和“养气”的功能,全部答对得3分。如果所答不全,比如在“知言”或“养气”部分只答出了两个要点中的其中一小点,得分为2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知言者,心里有知识,天下的语言没有不知识的,心胸天下;养气者,为养身者,养性者,有大作为。
  此答案最多得1分。这位同学审题不清,没有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而是对画线句前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把“知言”解释成“心里有知识”,虽不够准确,但与“明道义”意思相近,最多可得1分。“天下的语言没有不知识的”有语病,句意不明。“养气”的功能主要是“匹配道义,于事无所惧”,这位同学将其理解为“养身养性,有大作为”,是不准确的,这个点不能得分。
  知言可以让自己明白道义,于天下事情没有疑虑;养气可以支配道义,不恐惧天下事。
  此答案可得2分。对“知言”功能的理解,概括成“明白道义”“于天下事情没有疑虑”是正确的;对“养气”功能的理解,概括成“不恐惧天下事”是正确的,但“支配道义”理解有误,此处“配”应是“辅助”“调和”“符合”“匹配”“吻合”之意,故扣1分。
  知言:明白道义,释疑天下之事;养气:践行道义,不畏惧天下之事。
  此答案可得2分。对“知言”功能的理解,概括成“明白道义”是正确的,但“释疑天下之事”的理解略有偏差。原文中是“于天下之事无所疑”,“释疑”则是消除疑问。
  对“养气”功能的理解,概括成“不畏惧天下之事”是正确的,但“践行道义”理解有误。
其他文献
反物质驾到  2010年11月17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已经俘获了少量的“反物质”——在制造出的数以千计的反氢原子中,科学家们成功地使其中的38个存在了大约0.17秒。  那么什么是反物质呢?简单地说,反物质就是正物质的镜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都是正物质,正物质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反物质的原子构成却完全相反,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
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5分)  【参考答案】  儿童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原地休息的时间比运动时间多很多,在娱乐场、草地、运动场上女童休息的时间较长,男童反之。女童在以上所有场地中进行运动的时间都少于原地休息的时间。  【解题要点】  这道图文转换题,涉及“儿童”“不同场地”
从《楚辞》开始,佳人形象蕴含家国天下的宏大情怀。  用佳人形象来寄托心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  《诗经》里有许多描写佳人的句子,比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这些佳人之咏,都蕴含
在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馆大厅入口处,一块巨大墙面显得与众不同,上面是一幅6层楼高的大型壁画《开发宇宙》,它的作者是美国最著名的太空美术家麦考尔(Robert T.McCall,1919—2010)。如果看过科幻电影《2001:漫游太空》,一定会对电影海报上那个极富创意的圆环形宇宙飞船和宇航服印象深刻。这幅激发了后世许多科幻作家想象的画,作者也是麦考尔。其实,在许多经典科幻影片的海报、NASA(美国国家
我在班上是班长,有时候会因为工作与同学起争执。比如,下个月学校要举办文艺节,我们班准备演话剧,最近正在紧张地排练。排练时间大多由我说了算。上周三,同学W说放学后他家有事,不能参加排练。当时我很生气,还吼了他,说他怎么能这样,早就定下时间了,为什么不调整一下时间安排。后来其他同学提醒我,之前讨论周三要不要排练的时候,W就说这天他来不了。我这才想起来确实是这样,是我错了,不该吼他。但是,现在他不愿意搭
● scene,scenery,sight和view  scene 是可数名词,表示“局部的风景、景色”或“一时的场面、情景”,它包含风景以及其中的人物与活动;也表示戏剧、电影、小说等的“场景、布景”。  scenery 是不可数名词,表示“某一地区整体的自然风光”,尤指“美丽的乡间风景”。  sight 表示“风景名胜”时,必须用复数形式,指某地特有的建筑物、风景、名胜;表示“情景、景象”时,常
纽约(New York)有着三百来年的历史,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位于纽约州东南的哈得逊河(Hudson River)河口,濒临大西洋。1626年,荷兰殖民者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时,只付给了印第安人几块漂亮的布料、几块假钻石和一些其它的东西,其价值约为24美元。荷兰人取得曼哈顿岛的拥有权后,在此建立家园落地生根,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1664年,英国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的研究让我们不用总怕忘记为手机充电,自然活动的一弯一曲之间,电能就获得了。该系统运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小小的动作产生电流,未来能用于可穿戴设备和柔性电子设备上。这种电化学的弯曲设备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电池或燃料电池。一种被液体电解质浸泡过的可渗透聚合物膜被裹夹在充当电极的锂合金之间。施加在膜上的弯曲压力使得锂粒子透过聚合物产生对抗电压和电流,为设备提供能量。若是系统末端附
各有所长  甲:“听说你们一家人什么都精通,是吗?”  乙:“这话有点夸张,但的确各有所长。我爸会弹钢琴,我妈会拉小提琴,我姐会唱歌。”  甲:“哇,好厉害!那你呢?”  乙:“我能忍受他们。”  好狗  沙滩上,甲指着一条看起来很凶狠的狗对乙说:“先生,你真是养了一条好狗。它一直守着你的衣服,一步都没有离开呢。”  乙:“是啊,这要是我的狗就好了。我已经等了两个多小时了,可就是不敢拿回我的衣服。
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①。庸者继之,或摽②田宅以便其私,否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③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