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lqw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剥削、被压迫的知识分子等。总体来看,大多数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一样,属于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控制和政治压迫更为强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感到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之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画“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人的痛苦和不幸。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鲁迅一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鲁迅本人是知识分子,他对知识分子的观察、解剖、思考、认识更为细致和深刻。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目睹了身边一批批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分化。他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变化及激烈的思想斗争,批判了知识分子身上的种种劣根性,为我们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的精神特质,思考他们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作了可贵的开拓性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首先,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从孔乙己、吕纬甫,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深深带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印痕。只要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许许多多的孔乙己们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照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吕纬甫和魏连殳等人更是如此,他们思想性格中新与旧的矛盾,反抗与失败的痛苦,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他们本来是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迈进一步的,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力量的顽固,也由于这类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中国社会经历一次小小地震后又恢复了原样。鲁迅小说刻画了一颗颗痛苦不安的、畸形病态的心灵的跃动,既萦绕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声,也激荡着新世纪的时代强音。不仅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在20世纪前期所走过的道路,而且在心理真实的层次上,说明了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生经历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的遭遇中,有着怎样不同的挣扎、反抗、痛苦的表现形式。
  其次,新知识分子形象的实质是小资产阶级在近代革命中的真实表现。作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不但对这类人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所走的个人奋斗道路做了深层探索,而且对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也作了深刻的剖析。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或个人奋斗,这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走的正确道路,客观现实注定新知识分子要想求得发展和进步,应该另寻新路。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幸福,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彻底地改变主观意识形态,清醒地认识现实,抛弃对旧思想、旧势力的所有希望和幻想,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化改革,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根,才不致于痛失现在,才可能会拥有较美好的未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新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艰难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客观行动。作者以政治家的睿智头脑和革命家的敏锐眼光高瞻远瞩,深刻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指出了中国现实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批判了知识分子单纯的个性主义思想,总结概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道路必须要经历“愚昧、觉醒、反抗、失败、认识、再反抗……”的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向广大国民指出,中国社会革命要想求得发展,首先要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只有知识分子先觉醒,才能启动其他国民的觉醒。每位知识分子要进步、要发展,不但要头脑清醒,而更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超凡的勇气。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剧,他们既不满于置身其间的旧时代,又看不到新生活的希望,不得不仿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成为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翻涌的时代浪潮中,个人的努力顯得苍白无力,他们不得不放弃自由与梦想,变得越来越庸俗卑怯,先觉的知识分子也由激进变得彷徨颓废。他们表面在妥协,实则在用病态的方式做畸形的反抗。
  鲁迅在知识分子形象上展演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鲁迅为他们的迷失,为他们的庸俗卑怯、彷徨颓废深感心痛和悲哀。同时,他也在知识分子形象上丰富着自己的“立人”思考。早在1907年前后,鲁迅就写下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文言论文,以超前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建构问题。他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大声疾呼:“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精神界之战士”即鲁迅眼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而知识分子理想人格是能“争天抗俗”,敢于反抗传统、反抗既成的现实,敢于同庸众对立。鲁迅的“立人”观有极强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他认为中国要独立自强,首先在于中国人要有独立自强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必首先发源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立自强意识又依赖于其中先知先觉的精英个体的思考和呼吁。先知先觉的精英们不懈地“启蒙”和“排俗”,以他们的人格力量影响并引领知识分子群体,再由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并引领大众,自上而下,中国于是全面立人然后自立。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踏踏实实地做好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启蒙、一点一滴地改变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其他文献
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或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思想或文化的历史沉积,背后却是存在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在辛勤的劳动。  但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或十二年中小学教育中,本人感觉非常缺乏人本教育的思想。即无论学生学习能否接受,都必须升学,否则则浪费了义务教育经费。但这种做法确使得大多教育工作者因面对良莠不齐的学生而造成教学方法或手段束手无策的窘况。  面对现在知识
期刊
一、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期刊
一、提出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对低年级写话提出的三条具体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但从平常的实际教学来看,当前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在写话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词语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大部分的学生对写话兴趣不高,不知从何入手,产生依赖家长或他人心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主要是让同学们形成以小組为单位竞争学习,以班级为集体的共同发展模式,有小组优秀的小目标,有班级辉煌的大追求,有个人梦想的好平台。起初,孩子们觉得有点小儿科,都不是特别积极的参与,如何让孩子们认可这种模式并积极配合成了我接上新班级要思考的重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要有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第一,制定规则,做到人人都守规则
期刊
2008年山西省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方式,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面貌,同时对师生的角色转换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总结了以往的课改经验,围绕有效教学理论,借鉴一些先进学校的课改模式,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充分听取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通过晋中市教育局尹宏伟老师等的倾力指导,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层次问题式导学法”。 2010年9月,
期刊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或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花的海洋中有几棵“无精打彩”或“半萎半枯”的小花。是任其自然,还是多费心思去探究如何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有学生无精打彩,是认为体育课总是跑啊、跳啊、投啊等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枯燥乏味而又厌烦;而“半萎半枯”则主要
期刊
一、案例背景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来琅琅上口,这是诗歌的共同特点。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怎样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任务和目标。本课教学设计我试图通过以读为本,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验
期刊
校本教研是一种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它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是学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校本教研在我国中小学中已经引起
期刊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就教学容量来说,总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期刊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是指明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在建设祖国时,都藏着自己内心所认可的“梦想”。“中国梦”,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小小梦想组合起来的,宏大而美好。中国梦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而劳动与以往相比,也有了新的意义。  中国梦,承载与寄托了所有劳动者的期望。通过诚实劳动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让劳动迸发出最猛烈最持久的光华与能量,这是时代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