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编辑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以排斥作者为前提,也不以否认读者的作用为目的。编辑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连的。
  
  一 主体间性与编辑主体
  
  “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后经海德格尔、迦达默尔等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哈贝马斯,这一理念才真正被引入社会生活当中并被人们接受。主体间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单一模式,进入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在主体间性理念观照之下,近代哲学逐渐由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转向了关注主体间平等对话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原则。与此相应,主体之间也由以往的“我”与“他”之间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逐渐转向“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关系。主体间性体现的是一种主体间的和谐共在,这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一种内在属性。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存在。就单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主体所面对的是客体;而在多主体的关系中,他们所面对的既有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此,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二人世界或多人世界,而是以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为前提的。主体间性并不是反主体性,反个性,而是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和超越,是个性的普遍化和应然的存在方式对主体间性的肯定和彰显并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主体性在主体间的拓展和延伸。
  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作者与编辑、作者与读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主体间性主张的是一种亦此亦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在的关系,编辑只有在与其他主体(作者、读者)的相互承认和尊重中,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编辑活动。“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作者、编辑、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必然要超越自身的个体性,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通过交往对话、互相理解、平等沟通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主体间的关系中会合、相遇、对话、交流,共同完成编辑工作。编辑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从组织、策划、选题、设计到编辑加工等)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文稿意义的解构和重构,其主体地位自然毋庸置疑。但主体的权利既可能消极地表现为凌驾性,也可能积极地表现为“酌情善断”。主体间性理论观照下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正是编辑与其他主体(作者、读者)会话交流、“酌情”的过程。这就需要编辑理性的确认,利用其自身主体身份,同时承认作者及读者的主体身份,主动与其自身、作者和读者等不同主体进行交流、对话。在主体之间的交流中相互理解、分享经验,从而达成各个主体问视野的融合,形成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在这样一种新型的关系中,一种多元、平等、互动、共在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得以确立,编辑活动主体间的交往、理解以及和谐共在由此成为可能。
  
  二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与作者主体、读者主体以及他们所属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生活世界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编辑不是编辑活动的唯一主体,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读者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编辑活动中主体间性的提出正是基于编辑过程中,对作者、编辑、读者多重主体因素的综合考虑。编辑活动既涉及文字、文本层面,又涉及文化、思想层面,即涉及与编辑活动全过程所有相关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除了编辑这一主体之外,还有作者和读者这两个主体。由于涉及编辑活动各个层面的差异的客观存在,协调好编辑活动中主体间的关系,使共在的自我在编辑活动中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就必须提倡人与人的“交往理性”,即形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从而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一)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和作者
  美国学者麦卡锡(Panl Mc-canhy)认为,编辑和作者是一种共生关系,“早在编辑在书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经展开了创造性的合作过程”。编辑在文稿酝酿阶段的“提前介入”使传统的作者撰稿、编辑编稿的关系被彻底打破,编辑不仅是在创作之后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还在创作之前,从宏观的角度,对作品的主题、框架结构、层次等根本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编辑作为一个策划组织者,他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早已超出了对文稿进行加工、润色、修改的“再创造”范畴。作者和编辑是编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对主体:作者作为编辑活动的前提主体,是文化产品的最初创造者,离开这个前提编辑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而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构成主体,从作者创作之初就开始了策划、选题、加工、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终促成作品的出版。从主体角度来看,编辑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作者、编辑和读者相互理解的过程。编辑活动是以对原稿和作者的理解为出发点的。任何一位编辑一一作品的最初读者都是带着一种合法的偏见,即“前理解”而进入意识的理解过程的。因此,尽管编辑在文稿的审读、理解、加工等过程中努力忘却自身,尽量以客观的姿态进入原文,力求把握作者的原初意旨,但在现实中却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编辑自身文化知识、学科背景、专业局限及编辑职业特点、判断标准、价值观点等的客观存在,加之在编辑过程中还必须面对现实的目标读者,考虑现实读者的需求和接受水平,所以编辑个人主观的参与在所难免,这就使出版作品在语言、内容、结构甚至思想、立意、格调、旨趣诸方面都与原文产生某种偏差。从而使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往、原稿与最终出版作品之间的对话、沟通都以一种不对等甚至不平等的方式展开。由此也使交往过程中的平等、对话、理解等遭到了有意无意地破坏、亵渎甚至抛弃。依据哈贝马斯的观点,编辑可以在反思自身前理解的基础上,去影响和改变由于前理解所导致的主体间对话、沟通的不对等甚至不平等的状况。在编辑活动中,无论是在对原稿的把握、审读、理解等方面,还是在编辑加工、提炼升华及设计、优化等诸方面,都做到“尽可能少一些主观加工,而更 多一些原貌的客观呈现”,这样,作为出版物的作品和原稿才能在一种基本上消除了平等交往障碍的理想的情境中实现一种和谐的共在。
  编辑面对的是文稿,而文稿不仅是作者主体的生产物和创造物,而且也是作者主体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创造主体性。由此也就注定对文稿的理解不可能离开对作者主体的理解,离开对作者主体的理解,其对文稿的理解总是片面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要确保作者和编辑平等对话的顺利进行,编辑有必要对作者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生活观念、意识形态倾向等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并对其学术观点、行文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全面、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力求达到对原稿真正意义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与作者通过文稿这一媒介展开对话、沟通,最终达到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平等的态度直面对方的存在,从而达成一种真正和谐的共在。“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在”隐含了一种“复调结构”,意味着在编辑活动中,作者和编辑双方都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最终出版的作品中既有作者的创作,又有编辑的再创作,有编辑与作者情感、思想的共鸣,有编辑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和融合,所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出版物是融合了作者的创作和编辑再创作的作品,汇集了作者和编辑的生命要素。
  
  (二)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和读者
  编辑活动离开了读者的参与就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样,出版作品如果不经历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样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说,出版物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编辑活动的能动主体,是编辑和作者劳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最终实现者,是编辑活动的最终指向。读者的兴趣和要求总是影响着编辑活动的方方面面。编辑的价值只有在与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如果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编辑工作的合理性、客观性及价值也便无从谈起。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编辑的“他者”与作为读者的“自我”融入并参与主体间关系的建构:一方面,编辑的理念技巧的选择、实施主体、作品的创作主体身份、特性及其创造物的文化特质只有经过了读者以随意性或意向性读者身份所作的解读阐释,才能实现其在编辑过程中所预设和预测或未及预设和预测的一面。是所谓“他者”在“自我”的理解活动中得到认识。另一方面,读者所代表的文化定位、文化需求和相应的价值观念体系只有在对作品的解读阐释活动中才能得到新的认识和确认。是所谓“自我”在阅读“他者”的过程中得到认识和确认。
  不同的读者因其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接受水平、审美趣味等因素的不同,对出版作品也有不同的期待与评判。由于编辑和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出版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距离。为了充分实现编辑活动的价值,使出版作品在特定读者群中得到认同并发挥特定效用,就需要编辑在选题策划、约稿、组稿、设计等阶段就开始与心目中预设读者进行交流和对话,并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选择相应的编辑策略,以达到编辑和读者的“视界融合”。出版物的成败固然取决于文稿的质量,但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编辑对读者的把握程度和读者对编辑的认同程度。编辑的价值以及编辑活动的价值也只有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才能得到最终实现。
  直观地看,读者(接受主体)是在编辑出版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始涉足编辑活动的。但在事实上,编辑(编辑活动的主体)与读者(接受主体)的对话在编辑活动之初,即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就已开始。因此,在编辑活动中一定要考虑读者作用的积极发挥。没有读者的认可和接受,作品将很难获得生命,出版物也就难以存活和发展,编辑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编辑对于原稿来说,不仅是对稿件在语词层面进行加工的审读者和校对者,更是对原稿进行内容加工、思想提炼并对文稿进行再次创作的创造者。为此,编辑与想象中的读者群之间的对话有着积极的意义,编辑不仅要倾听读者的意见,还要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编辑在选题、策划、约稿、组稿、设计、编校等各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尽可能了解读者群的信仰文化、知识结构、专业背景、价值取向、接受水平等各方面情况,以便更好地预测和把握目标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与读者实现“视界融合”。另外,编辑在“迎合”其意向读者群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期待视野。因为编辑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身创作的作品引导并提升读者的阅读品位、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并由此形成某种价值取向。因此,编辑在尊重、适应读者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作品帮助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期待视野,提升读者的阅读品位和生命品质。只有当新的期待视野转化成为共识,原有的阅读品位、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才会发生变革。
  
  三 结语
  
  编辑不是编辑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读者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编辑活动中主体间性的提出正是基于在编辑过程中,对作者、编辑、读者多重主体因素的综合考虑。编辑活动各主体间应该是一种开放、平等、自由的关系。编辑主体性的发挥就要尊重他们各自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权利和话语能力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权利,尊重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诠释生活和世界的权利。编辑活动各主体之间并不是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各主体间通过对话、理解、交融,进而实现和谐的共在。从根本上说,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就是从“自我”到“他者”、从独自到对话、从单一到间性、从一种主体向开放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或交往理论的转变。编辑活动中的作者、编辑、读者均是编辑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平等互动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并由此实现主体间的和谐共在。这使编辑活动“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成为必然。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其他文献
本文从道德,学识,关爱,创新,四个方面阐释了当今教师的为师之道.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在课堂上“黏住”学生,从而对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数学是一门用处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农村中学的学生学习数学,优生和后进生的悬殊明显很大。本文浅谈了
探析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出提高师资队伍学识和师德修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知识教学与管理教学并举的教学思维三点想法。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第25~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整十数的产生与发展。  2、使学生能一十一十地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整十数,会读、会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个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
期刊
本文在分析书面表达题的作用、特点、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了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策略,以提高书面表达教学的有效性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期刊
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可为我国高等教育打开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文化理念和资源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