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再来,昔日“东北粮王”甘当修车工

来源 :知音励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的一天,正值傍晚下班车辆高峰期,在长春市交通最繁忙的路段——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汇处,一辆正常行驶的“帕萨特”突然熄火,顿时造成数百辆车堵塞。交警急忙组织人力,准备将车拖走,但由于道路太过拥堵,拖车进不去,交警无计可施。这时,一个正在散步的60岁左右的老人走了过来。他征得司机同意后,坐上驾驶员的位置,只简单摆弄几下,便排除了故障,让司机将车开走。一场严重的堵车事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认出那位男子居然是曾经名震东北的“粮王”王成元!当年的“粮王”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修车技术?这些年来,他淡出人们的视线,到底去干什么了?看完他的故事,你将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富而癫狂
  东北“粮王”斗富成瘾
  今年60岁的王成元原是长春市郊一家国有粮库的一名普通电工,他的妻子唐凤琴也曾是粮库的检验员,夫妻俩育有一个儿子名叫王展威。一家人虽然经济上不宽裕,但日子过得很幸福。
  1984年春天,国家调整粮食政策,部分开放粮食市场,允许个人进行计划外粮食贩运。头脑灵活的王成元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遇,于是,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决定停薪留职,开一家“议价粮店”。
  由于王成元夫妇在粮库工作多年,都是这一行的半个“专家”,在粮食系统也有广泛的人脉,特别是当时大部分人都吃平价粮,敢下海做粮食生意的人非常少,因此他们的生意做得非常顺利,当年就赚到15万元。而此前他们在粮库每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60多元,相当于夫妻俩在粮库干100年的收入!
  掘得第一桶金后,王成元在跑市场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当时在南方很少能见到北方粮油。于是,他又开始往南方贩运东北的大豆、玉米、麻籽、大米及用于饲料加工的豆粕、豆饼等。由于资金不够用,他利用国家支持粮油搞活的政策,从银行贷到了大笔贷款。他运过去的北方特有的粮油产品在南方非常受欢迎,几年下来,王成元的生意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他的货源遍及东三省,相继在广州、海南开了7家粮油贸易公司,走货一走就是数十万吨,他不仅在铁路有运粮的“龙车”,而且在大连、秦皇岛海运码头也有专门的货位。那几年,广东省所食用的东北大米 ,几乎有一半是王成元通过火车或轮船运去的。王成元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粮王”。他不仅住上了豪宅,也拥有了长春市第一辆加长“卡迪拉克”,车牌号特别牛:吉A10000!
   1989年,王成元在长春大马路繁华商业区开了一家名叫“老地方”的酒楼。那辆车牌号为吉A10000的加长“卡迪拉克”和“老地方”酒店独树一帜的门脸,成了王成元的标志,长春人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以能到“老地方”吃上一顿美味佳肴而深感自豪;许多新婚夫妻在举办婚礼时,也都为能租到此“卡迪拉克”作为婚车车队的头车为荣。
  王成元年轻时就喜欢玩车,成了“粮王”后也习性难改,所以家里除了那辆卡迪拉克,他又先后购买了宝马、奔驰等好几辆名车。他没事就捣弄自己的车,更喜欢对他的车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装,然后将自己的十几辆车排成一列车队,在大街上兜上几圈,那阵势和气派,让人羡慕又嫉妒。时间一长,他对修车有了很深的造诣。一次,王成元听说北京一些年轻的老板们也都喜欢飙车,他很不服气,当即也组织了一个全部由十几辆名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开到北京,他请人吃饭时,就包下整个饭店,住宿时,就包下整个宾馆,开车时,车队更是齐齐打着应急灯一路狂奔,耍足威风才回来。
  1993年12月,王成元和几位朋友到长春当时最大的娱乐场所——“米兰茶座”唱歌。由于他们来得较晚,好的位子都被人占了。王成元二话没说,走到第一排正中的那个位子,将1万元钱往桌子上一扔说:“朋友,你的座我买了。”不料,那几个人也都是长春排得上号的富人。其中一位姓姚的装潢公司老板一脸不屑地说:“拿这两吊臭钱就想买老子的座,做梦!”王成元问:“你说需要多少钱?”姚老板说:“看样子你家里的‘弹药库’(即现金)一定很充足。这样吧!我们在这儿呆着谁都别动,打电话让人给送钱来,不用太多,100万就行。谁先送到,这个位子就归谁。”王成元说:“好,一言为定!”
  随后,两人掏出“大哥大”开始打电话。结果不到30分钟,王成元的100万摆在了桌子上,而姚老板的钱却迟迟没有送到。姚老板不禁对王成元刮目相看,问过王成元的姓名后,他顿时甘拜下风:“不愧是东北粮王,比我牛,服!”随后,他就领着一行人走了。
  乐极生悲
  “粮王”沦落到劳务市场找活干
  1996年,市场上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开始疯涨,有人给王成元出主意,让他囤积玉米、大豆,待涨到高位时再出售。王成元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就投入自己全部的流动资金,又以房产为抵押,贷款近2000万元,收购了180万吨玉米、大豆,囤积在自己承包的粮库里。不料,当年8月,适逢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涝灾,由于粮库地处低洼地带,粮仓进水,玉米、大豆被水浸泡后发霉、发芽。王成元见状,急疯了,他想赶快把货处理掉,但发芽变质的粮食连饮料厂都不要。就这样,几乎是一夜之间,王成元的资金链断裂,破产了。
  王成元沮丧极了,躺在床上几天几夜睡不着,甚至动了自杀的念头。他的妻子和儿子害怕他发生意外,寸步不离地守着他。一天,王成元对妻子说:“我现在成了穷光蛋,你们还守着我干什么?”妻子哭着说:“当年我嫁给你时,你就是穷光蛋。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我相信凭着我们的双手,至少我们饿不死!你是个男人,要带着我和儿子过日子,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活啊?”妻子的话敲醒了王成元,他心想:她说得对,我是个男人,遇到事情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就这么倒下。他硬撑着爬起来处理完破产后的相关事务,结果,他把房子和车都抵押给了银行,还欠银行和亲朋130多万元的债务。
  为了生计,王成元会裁缝手艺的妻子唐凤琴开始去一家裁缝店打工。开始,王成元觉得没脸出去打工,就在家里天天喝闷酒。有一天,他又喝多了,吐得到处都是,妻子见状,终于忍不住了,说:“你是一个男人,不尽一个男人的责任,出去打工。却待在家里天天喝酒,再这样下去,我就跟你离婚!”王成元的儿子也看不下去了,骂爸爸“吃软饭”。在妻儿的刺激下,王成元终于决定出去找工作,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可他身无一技之长,年纪又大,学什么都来不及了,只能干那些不需要技术的体力活。
  1997年1月10日,王成元瞒着身份,通过劳务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装潢公司打杂,那家公司的老板姓张。谁知半个月后的一天,张老板带着一个人来到工地,那个人一见到王成元,就惊叫了起来:“哎呀,这不是堂堂的粮王嘛,你怎么到装潢公司打起了杂?是‘体验生活’吗?”王成元一看,原来,眼前的人正是当年曾跟自己在茶座斗过富的那位姚老板,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张老板还是从他手里接的活,只是个“二老板”。
  王成元无奈之下,把自己的遭遇说了出来,最后说:“没办法,为了生活,我只好出来讨口饭吃。”姚老板还想说什么,但张老板听说他竟然是曾经的“粮王”,惊讶极了。姚老板临走时,带着嘲讽的口吻说:“粮王不知有没有空,今晚我请你去米兰茶座唱歌怎么样?前排中间的那个位子我一定让给你!我估计你有很长时间没去那个地方了……”王成元知道他还想拿当年那件事羞辱自己,红着脸什么也没说。
  张老板十分同情王成元的遭遇,为了照顾他,让他和几个人去宾馆干轻松一些的贴壁纸的活。一天,王成元等干完了活,包工头来验收时,别人干的都合格,唯独王成元干的那个房间的图案拼接错了,必须揭下来返工。原来,另外几个人明明看到王成元贴错了,但出于仇富的心理,他们就是不说,想戏弄他一番。由于壁纸是用乳白胶粘在墙上的,一揭就坏。就这样,王成元干了半天,不但没赚到一分钱,而且还要赔偿包工头将近5000元的材料费。
  王成元不敢把这事告诉妻子,只好去找以前吃他喝他的朋友借钱。谁知他跑了一整天,那些曾经走马灯似的围着他转的人,这时却没一个肯借钱给他,有的甚至连见他一面都不肯,有个人还故意说风凉话:“5000元,也就是你粮王以前喝杯茶的钱,你会张口借吗?”最后,一个给王成元供过货的农场场长见他实在可怜,把钱借给了他。
  虽然王成元如数把钱交给了包工头,但还是被开除了。坐在宾馆对面广场里的一棵树下,望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的车流,想起以前辉煌的日子,他终于忍不住,委屈得哭了起来……
  虽然受了委屈,可为了生活,他还是不得不出去打工。考虑到找零活收入不稳定,还经常挨欺负,体力活又干不动,王成元决定先学一门技术。他听说抹灰工好学,便在旧物市场买了一个抹子,一把托灰板,到一家建筑工地拜了个师傅,给师傅打下手,干搬砖、和灰等又苦又累的活。至于报酬则凭师傅赏,够吃饭就行。
  王成元很聪明,他跟着师傅学了没多久,就掌握了抹灰、砌砖和贴瓷砖等技术。虽然他的技艺不是很精,但自己出去干活也能蒙一阵子了。谁知,不到两个月,师傅却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无奈,王成元只好放单飞了。
  一天,王成元去给一位姓方的人贴卫生间瓷砖。可他没想到姓方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也是个内行。王成元贴了没几块,他就看出他的水平。那人一脚将蹲在地上的王成元踹倒,恶狠狠地说:“到我这儿糊弄人来了?你真是活得不耐烦了,老子的钱这么好挣的?”说完,他一一指出王成元哪里贴的不合格。昔日呼风唤雨的王成元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但自己的技术的确不过关,他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提出不干了,让他另找别人。姓方的蛮横地说:“不行!你就给我贴,啥时我满意啥时拉倒。”
  结果,总面积不过十几个平方米的瓷砖,王成元竟干了一个星期,最后姓方的终于满意了。事后,王成元在家里待了半个多月,都没有心思再出来找活干……
  不久,为了生计,王成元又硬着头皮出去找工作。几天后,王成元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谁知,当王成元和雇主谈好价钱,刚要跟着雇主去干活时,另一个瓦工走过来,对那个雇主说:“那么点活儿你居然要给他300元,你脑袋是不是进水了?”雇主问:“那你干的话,要多少钱?”那个瓦工说:“给我180元就行了,保证质量还比他好。”雇主高兴地说:“那好,我就让你干。”就这样,王成元眼看着到手的活让别人给橇去了,顿时气得火冒三丈,站起来就给了那个人一拳。那人见王成元敢先动手,就对其他的人说:“刚来几天就想在这儿装老大,要是不把他的威风灭了,以后我们还能有活干吗?”劳务市场本来就是个欺生的地方,他的这句话很有煽动性,于是,大伙蜂拥而上,把王成元狠狠地打了一顿……
  事后,鼻青脸肿的王成元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里。唐凤琴看见老伴被人打得那么狠,抱住他,哭着说:“你招惹了谁?怎么下手这么狠啊!”王成元却说:“这事怪不得别人,怪我太不冷静。”
  第二天,王成元买了两条好烟,早早来到劳务市场,挨个发烟,赔不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在了自己的头上。就这样,残酷的现实逼迫他低下了头,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到啥时候说啥话。在特定的环境下,屈从比反抗更为有效。
  粮王转身
  从瓦工变身“修车大拿”
  由于王成元甘于“示弱”,处处讨好和让着别人,劳务市场里的那些人就不再为难他了。随着处境的好转,他终于能安心干活赚钱了。
  2003年7月26日,王成元去给一个名叫刘峰的人铺地砖。完工以后,刘峰对王成元干的活很满意,因为顺道,便提出自己开车送他回家。半路上,刘峰的奥迪轿车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出现了故障。身为跃海汽车修理公司老板的刘峰,当即打电话调来自己公司里的几位技工修车。技工赶来之后,找了半天,却没找出毛病,气得刘峰大骂他们都是废物。这时,王成元说:“你们把电瓶线卸下来,再重新安上试试。”一名工人看看他,说:“是油路的事儿,卸电瓶有个屁用!你要是懂得修车,早就不用铺地砖了。”这句话虽然说得王成元满脸通红,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我判断就是电瓶接触不良,你可以试试,又不费什么力气。”
  刘峰见自己的工人找不出毛病,便命令那个和王成元打嘴仗的工人说:“听他的,把电瓶线卸下来。”那名工人极不情愿地卸下了电瓶线。谁知,他把电瓶线重新装上后,刘峰上车一打火,发动机果然启动。大为诧异的刘峰看看王成元,说:“厉害!你有这一手,干吗不去修车啊?”
  王成元红着脸说:“不瞒你说,我自己以前有十几辆豪车,没事就修着玩,一直没把它当成一门技术。”那几个汽修工打量他几眼,说:“吹什么牛,你有过十几辆豪车?”王成元只好把自己的过去说了出来。刘峰这才知道他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粮王,说:“现在知道修车是门技术也不晚啊!我每月给你3000元,奖金另算。到我这儿干吧。”
  第二天,王成元就到跃海汽车修理公司上班了。他凭着自己多年来打下的基础,加上到跃海汽车修理公司后的不断钻研,只一年多的时间,王成元便成了一名“修车大拿”。豪车一般关键部位不会发生故障的,通常只是出现一些小毛病,但由于豪车价格不菲,以前跃海汽修厂根本不敢接好车。由于王成元多次在自己的好车上动过手,有一定经验,敢拆敢修,技术也过硬,很快就有一些拥有好车的大老板,专门找他修车,一般的毛病他很快就能修好。后来,王成元请教了很多老师傅,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独创了“手工钣金恢复车体法”。无论车体损伤多么严重,王成元用一柄手锤,就能使其恢复原状。
  跃海汽车修理公司有了王成元这样一个全能修理工后,不仅利润上升了,而且老板刘峰也轻松多了。为了奖励王成元对公司的贡献,2008年3月,刘峰给王成元的年薪又翻了一番,涨到了10万元。2010年5月,刘峰又把自己的一套老式的三室两厅住房送给了王成元。可能出于对王成元特殊身份和不被挫折打垮精神的敬佩,刘峰把他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还把他提拔为公司的业务经理。
  让王成元感有有些轻松的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他欠亲朋和银行的钱也基本上还得差不多了,目前只欠9万多元了,他预计2012年年底就可以还清。
  2011年4月,刘峰主动提出跟王成元解除劳动合同,他并不是炒了王成元的鱿鱼,而是刘峰认为王成元不应该永远屈居人下,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重新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王成元也一心想干一番事业。于是,在刘峰的支持下,他在解放路中段附近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公司,由于他有一定的人脉,技术又好,生意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
  2012年1月,笔者前去采访王成元时,回顾自己过山车般的人生经历,王成元说:“东北有句俗话: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我以前是所谓粮王,后来又成了穷光蛋。刚开始时,这种天上地下的变化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这些年的教训让我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遇到坎坷在所难免,重要的是你不能被磨难打倒。一个男人,应该勇敢面对一切,站着死也不要跪着生,哪怕失败也要失败得壮烈。只有这样,你这一辈子才没有白活。”
  从威风凛凛、风光无限的粮王到最底层的打工汉,王成元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和最尴尬的时刻。然而,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能正视现实,甘于低下高贵的头,迎合新的生存环境,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他的这种生命的坚忍的确值得当下抱怨多多的年轻人学习!
  ★编辑/邹建华
其他文献
通常在面试的最后,面试官都不忘问上一句:“你还有什么要问吗?”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玄机。   “没问题”的应届生  每次面试,应届生小倞都能做到有问必答,可当面试官问她“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了,不知你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要问”,小倞或是发现自己事先准备的问题在面试中已经被面试官一一解答了而语塞,或是因为自感面试成功无望而直接以“没问题”收场。事后,她常常安慰自己,“没事,这说明我要求不高”。可
期刊
就在中国精英们纷纷移民海外时,他们却选择了一种另类的方式:到村庄去,“归隐”山水间。    一年前,当看到阳光穿透云层,如同聚光灯一般打在海面上时,丁磊的内心掀起从未有过的波澜:就是这里了。找地、签合同,一个星期内,丁磊完成了36年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角色转换:从上海的一位高级白领变身为洱海边的一位新居民。  吸引丁磊的,是大理洱海边一个名叫双廊的村子。就在丁磊决定迁到此地前,这个面积不到8平方
期刊
曾伟是一家服装连锁店的老板,曾经因为性格叛逆,沉迷玩游戏,成年后拒绝父亲给他安排的工作,选择下海经商,而与父亲结下深深的怨恨,互不来往。可是,当他听说父亲被查出癌症晚期,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候,便深深懊悔自己一系列的不孝行径。  为了拯救父亲,他不惜放弃红红火火的生意,甚至和初恋女友黯然分手。可所有大医院对父亲曾德文的绝症都无能为力,曾伟仍不死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网上看到,北京的一名癌症患者用蜜蜂
期刊
自2007年8月教育部将“剩女”一词列入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它便成为众多大龄单身女青年的标签,各种关于剩女的比喻也层出不穷: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齐天大剩……据某婚恋机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仅北京的“剩女”就突破了50万人!  外企白领李羽菲年过30仍孑然一身,愁坏了父母。为了让女儿尽快嫁出去,母亲竟在短短两年内疯狂地为她安排了200多次相亲。但她万万没想到,她精心挑选的“金龟婿”却是个大骗子
期刊
2012年3月5日,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学门口上演了一场“抢人大战”:该校校长应家长要求开车护送一名初三女生出校,遭到一对外地中年夫妇拦车抢人。拉扯中,那名外地妇女对吓哭的女生说:“我是你亲生母亲,你的弟弟需要你救助,你不能听你养父的教唆见死不救啊!”那哭泣的女生一脸茫然,拼命地摇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调查发现,该女生是那名妇女15年前送出的女儿,如今,这名妇女的儿子患了白血病,需要女儿
期刊
植物人婆婆被医院诊断只能活两年,身为医生的儿媳决定辞职在家照顾婆婆。为了消灭婆婆身上的尿泡,她想了很多点子:在床上挖洞,设计大小便警报系统,把马桶上的自动冲洗功能搬到床上,在床上装电子按摩器……捣鼓来捣鼓去,最后,她竟捣鼓出一千多万“飞来横财”,而她的婆婆,18年后还健健康康地活着!  请看下面这个孝心创造的财富奇迹——  她牵起丈夫的手  不在乎前方有多大险阻  1993年,21岁的蔡玉霞在河南
期刊
一个穷困的农民,因为想改变命运,经过千般折腾、万般努力,穷尽10年精力,在遭遇创业失败后,居然因为忍受不了房屋漏水,发誓要发明一种能解决房屋漏水的新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疯狂梦想,他先是以房子做抵押贷款,后来卖掉拖拉机,然后吓跑女友,进行起疯狂实验。这个连专家和大型企业都没做成的事,他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能做成吗?然而,谁能想到,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产品偏偏被他发明出来!此产品面世后,不仅解决了人们为了
期刊
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一对夫妇,因盼儿女成才,将他们送到县城重点小学读书,并寄宿在一个老师开办的托教中心。岂料,该托教中心生活条件极差。为了儿女前途,夫妇俩选择了忍耐……然而,两个多月后,年仅9岁的儿子突发肺出血,迟迟没被送入医院抢救,最终不治身亡。  谁该为孩子的死负责?事发后,记者多方采访调查,还原了事实真相——  读城里好学校  儿女不得不进托教班  今年38岁的刘红占是河南内乡县赵店乡人,他和
期刊
余海波、陈彪、刘登明和孙晓军原是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员,曾多次参加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他们不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在服役期间,因为表现突出,曾多次荣获部队嘉奖,并代表中国特种兵参加过土耳其宪兵突击队集训,获得土耳其高级将领颁发的国际突击队员证书和荣誉证书。其中,余海波更是在执行亚丁湾护航行动中,以百步穿杨的枪法,勇退134艘海盗船!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4名声名远扬的英雄退役后,却偏偏拒绝
期刊
小到针线纽扣,大到家用电器;从几元钱的简单服饰,到数万元的奢侈品甚至数百万元的豪车,网络购物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正当人们沉浸于一个个以网店迅速起家致富的神话时,网店的老板们却发出了“亲,网店并不是一本万利、满地黄金”的疾呼!12月4日,记者走近岛城一位网店店主的工作生活,这位刚刚结婚、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的店主向记者倾诉了在网店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和内幕。  上午8时 夫妻俩在家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