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对人不慌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红颜薄命,才女也好不到哪里去。冯小青遇人不淑,李清照颠沛流离,朱淑真看尽人世冷眼……而更多的才女,埋没于人海中,默默無闻。相形之下,管夫人(即管道昇)的命运,简直好得太多。古代女人的好命,当然首先跟她嫁对人有关。
  


  管夫人的丈夫赵孟,是元代书画大家。《红楼梦》里鸳鸯的嫂子说要对她说一句好话,鸳鸯抢白道:“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儿。”赵孟字子昂,他长于画马都成了典故,连隔朝隔代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丫鬟都知道。
  赵孟书画一流,官也做得好,能够体察幽微,见识过人,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但他的梦想,却一直是能够跟老妻管夫人归隐,过吟风弄月的二人世界。
  赵孟此意,跟他多少算南宋王室后人有关。但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多少老夫妇即便不是互相厌憎,情感也是日益寡淡。就像《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和贾政的感情,完全靠各种社会关系维系着,回到家把门一关,便默默无言。若是一同回到竹篱瓦舍的偏僻所在,最头疼的,大概就是不再有各种人来客往,冲淡对方的存在了吧!
  如果说,就此猜测赵孟和管夫人情深意笃,还有点自说自话,我们不妨看看赵孟为管夫人写的各种文字。他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里写道:“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因为要写得庄重,大多是些世面上常见的话,而他在给朋友的书信里,说起妻子去世后的心情:“哀痛之极,不如无生!”“伤悼痛切,如在醉梦。”“哀痛之极,如何可言?”更有这样不加掩饰的表达:“盖孟与老妻不知前世作何因缘,今世遂成三十年夫妇?又不知因缘如何差别,遂先弃而去?使孟栖栖然无所依。”
  管夫人有封写给婶婶的家书,明显是赵孟的手笔。最有趣的是,落款有涂改痕迹,让人无法不怀疑,就是赵孟代妻子给亲戚写信,写顺手了,差点把自己的名字给写上了,也可见二人的亲厚。
  这位管夫人,比李清照幸运太多。李清照遇到的张汝州是个“渣男”不说,就是传说中跟她琴瑟和谐的赵明诚,也有一个小妾,而管夫人的夫君赵孟,却对她“从一而终”。
  不过,世上大多数幸运背后都自有隐情。赵孟五十岁那年,心里也蠢蠢欲动,想纳个小妾,为晚年生活增姿添彩。管夫人知道后,写下那首著名的《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我年少时在《古典文学大观》里看到这首词,完全不能相信这出自一个女知识分子之手——管夫人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是,在文盲率那么高的年代,她能书擅画的名声可上达圣听,也算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怎么着也该矜持一点,怎么会写出这么热情洋溢的文字呢?
  这困惑可能跟我们当年接受的爱情教育有关。我们那时候比较熟悉的爱情模式是林黛玉式的——被动的,内敛的,高自尊的,也是患得患失的,不大可能勇敢地去表白。更何况,按照书上介绍的背景,管夫人这首词,写在丈夫考虑纳妾时。面对男人要出轨,正确的姿势难道不应该是卓文君那种:“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第一,表明自己的感情神圣而不可冒犯;第二,在对方放弃自己之前,首先表示拒绝。
  可问题是,真的下定决心要放弃吗?当然,如果对方心意如铁,再不舍也要割舍。可是,在管夫人身处的年代,男人想要纳妾,未必就意味着对妻子的爱意消弭,似乎更像现在的男人在街上打望,“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时间心旌摇荡。虽然令人不爽,但也不算病入膏肓,何况他还跟妻子商量,显见得心里终究是有顾虑的。
  对于夫妻感情,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推一把,可能就过去了;拉一把,也许就回来了。管夫人有一种大局观,她看到的不只是自己有些受伤的当下,还有这一路的情深意长。
  这样一首词,是撒娇,也是嗔怪,更是唤醒。总之,赵孟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了。看似管夫人的做法过于婉媚,也有些委屈,事实上,她是更有志于掌控全局的大女人。她不觉得男人偶尔的心猿意马,就是对自己的全面否定。
  她的安全感首先来自幼年。赵孟给她写的墓志铭里,就提到她从小被父亲器重,因此得以接受良好教育。之后父亲千挑万选为她选中了赵孟,并且让赵孟知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辜负不得。可见,一个好父亲是女孩人生里的第一桶金。
  拥有了好婚姻,管夫人也没有停止成长,她和赵孟算是齐头并进——她的书法作品追随丈夫的风格,同时她擅墨竹、山水、佛像;她的艺术成就,让皇帝都视为本朝的骄傲:“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因又命余书六体为六卷,雍亦书一卷,且曰:‘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
  在这种情况下,她才拥有拒绝的实力,不着急、不失控、不妄自菲薄,也不怕激怒对方。对于管夫人,这固然是幸运的;对于赵孟,又何尝不是呢?
  只有真正势均力敌的夫妻,才能够从容对话,也才能够轻松地越过婚姻里难免出现的沟沟坎坎,历练出真正的知己,最终让彼此的一生都温润而丰盈。
  (LOVE茹摘自《环球人物》2018年第13期,李 旻图)
其他文献
我是从“尤金回家”这条新闻留意到这个人的。  尤金,英文全名Robert Eugene Oxford,昵称尤金,美国空军中尉。2017年6月,在他的家乡,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康科德市,美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有专机、仪仗队、国旗,还有跟他同期服役的空军飞机从低空掠过。  这是我们渐渐从美国大片中熟悉的美式做法,不稀奇。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当天自发前往现场为他送行的人群中,除了他的乡亲们,还有特意从外
期刊
明朝高攀龙(世称“景逸先生”)有首诗:“小阁凭栏莞尔,匡床拥被陶然。夜半人声何处,隔浦芦花渔船。”  闲居没事,登上阁楼远眺,在安适的床上,陶然拥被而卧,半夜醒来,听见远处芦花中渔船的桨声。冬天早上,推开窗子,下了大雪,一树梅花绽放。  如果生活在这样的情景里,该是何等自在!  实际上,这种生活,一般人过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把他放进去,他马上就会动心思:你看,眼前只是一株梅花,就已有如此境界,
期刊
曼妮姑妈微笑着打开门,拉维和米娜立刻跑出来,把表姐梅里杜往屋里推。“等等,让我先把鞋脱掉。”梅里杜喊道。她把她的鞋放在一双大号的、沾满灰尘的黑色拖鞋旁边。  梅里杜没有时间考虑这是谁的拖鞋,因为拉维拽着她匆匆往后院跑。  “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喊,‘哦,别把那脏兮兮的动物带回家!’”拉维说,“你知道我从厨房里弄一点牛奶出来有多难吗?”  “可是这个秘密迟
期刊
人们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写作是由灵感来支撑的。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  天才如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时,依然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他把自己写作的房间称为“黑手党的洞穴”,大概3平方米,连接一间小浴室,一扇门和窗户通往外面的庭院,房间里有一张沙发、一个电暖炉、几个柜子、一张小而简单的桌子。  他每天一早送两个孩子上学,8点半之前就坐在书桌前,一直写作到下午两点半小
期刊
在街上随便走走,北平话叫作“溜达”。溜达和散步不同:散步常常是拣人少的地方走去,溜达却常常是拣人多的地方走去。溜达又和乡下人逛街不同:乡下人逛街是一只耳朵当先,一只耳朵殿后,两只眼睛带着千般神秘,下死劲地盯着商店的玻璃橱;城里人溜达只是悠游自得地信步而行,乘兴而往,兴尽则返。溜达虽然用脚,实际上为的是眼睛的享受,江浙人叫作“看野眼”,一个“野”字就够表示眼睛的自由,和意念上毫无粘着的样子。  溜达
期刊
夜里的外滩是属于情侣的,没钱的情侣。还不是情侣的人在这里荡一荡,分手时间就差不多到了,就像我和彼得。  我也讲了我自己。叽叽喳喳的一个年轻女人,大概就是我那天晚上留给彼得的印象。我怕一安静下来,彼得就会总结性地说:“谢谢你给我这个美好夜晚。”江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我们将四束目光投向远处,投向气味不好的夜色深处。我转过脸,嘴巴离他的耳朵很近。他的头发好密,一定是一个毛孔长了三根头发。只有风把头发吹起,
期刊
帕斯的那首《大街》,有几个名家翻译的不同版本,我却独爱一位文友的译法:“我走,他也走/我停,他也停/我向后转身/没有任何人。”还有一句,原文是“where I pursue a man who stumbles/and rises and says when he sees me:nobody”。有位名家将其翻译为:“我追赶一个人,他跌倒又爬起来,看见我说:没人。”这种译法,固然忠于原作,可是比之
期刊
我认识的一个理财顾问曾说,他不受理年龄在40岁以上的顾客的咨询,原因十分简单:“咨询过后,几乎没有变化的可能性。”  在那个理财顾问看来,年过40岁的人要想成为一个能攒钱的人,需要从整体上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人生目标等。如果不打算全盘改变,就不如继续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生活下去。  天生就拥有富翁特质的人会在积累金钱这件事上得到巨大的快感。当然,看到金钱积累起来,没有人会不高兴,但认真观察便
期刊
在女儿十二岁时,我认为有和她谈谈性的必要,即便我自己是到了十七岁才懂得“人事”的。但时代不同了,与其让孩子私底下胡乱揣测,不如提早和她把这些事说清楚。没想到她劈头就说:“我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啦!幼儿园老师早给我们看过那些影片啦!”唉!我还是落得个老土妈妈。  十二岁时,我在想什么?印象中曾和死党们谈过类似话题,不过我们关注的是“小孩是如何生出来的”。这话头一开,可真是百家争鸣、无奇不有,有的说是从
期刊
2018年6月29日清晨,一场简朴而隆重的葬礼在关中的一个小山村举行。97岁的抗日战争老兵黄清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安葬在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钓渭镇谭庄村金台二组的黄土地里。头勒手巾、身着孝服、执孝子礼为他送葬的,是他70岁的邻居张引乾。    黄清海是一位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老兵,曾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在生命最后的31年,他一直住在邻居张引乾——一位普通的关中农民——家里。  一  有关黄清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