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活动中的最高表现。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语文课堂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没有足够重视,在教学中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轨道思考问题,而对学生独出心裁,大胆质疑,教师却不予理会,甚至训斥挖苦。长此以往,培养出的学生附和随从,墨守陈规,缺乏独立思考,锐意求新的意识,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去尝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如下对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智力品质,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创造想象,就没有任何发明创造,因此教会学生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就尤其重要。而语文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征,这为培养学生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提供了条件。教师在讲授一些文学作品时,不但要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形象,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和景物,进入画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更要使他们有创造想象的机会。
  二、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散点,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研究和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发散问题,就是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思路,不受唯一答案束缚,可以沿着不同的思考路线,不同角度,产生为数众多的合理设想和解决途径。语文教学的许多环节都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意义。我在教《周处》这篇文章时,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思维题:从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通过学生讨论归纳为:
  1、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过从善;
  2、人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3、我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
  4、人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要不耻下问。
  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外,还要从反面启发学生,“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未尾一段议论不要行不行?”。有时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给小说添加和课文意思完全相反的结尾;或者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一段材料,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或给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求学生构思中间部分的情节;或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列出思路不同的写作提纲。类似这些精心设计的发散性问题,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呆板、僵化的有效途径。教师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启发。
  三、诱导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这就说明学生“尽信书”,缺少怀疑精神。提不出问题,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不能透彻,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疑能打破迷信,疑能增进兴趣,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固然是名篇,但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学完一篇文章可让学生找不足之处,从字、词、句、篇章,从内容到形式,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开动脑子。有时意见即使提得不正确,甚至幼稚,但也是通过学生思考出来的,通过大家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有不少教师的经验证明,学生对文章的看法有时还是蛮中肯的!另外还可找一些有其特点,但又有缺陷的文章,让学生挑出毛病,列举缺点,以提高其鉴别能力。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坚持诱导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读书时大胆怀疑,科学释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崇拜名人、古人、洋人,对一切都采用批判吸收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四、分析综合,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语文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文章各个层次的分析,将各个层次所描写的内容、意义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我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时,我引导学生先分析三个事例,分别记叙了什么内容,表现志愿军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概括出:三个事例联系紧密,先给读者一个英雄群体形象,再给读者一个英雄个体形象,最后揭示前两个事例的思想基础,这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选材、组材的良苦用心。这样先对各部分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另外,依据青少年争强好胜,喜欢怀疑争论,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组织一些讨论会、辩论会;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联系来发展学生的联想力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好形式,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充分重视,肯定还会发掘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江泽民主席在许多场合反复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上来认识,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时代呼唤创新,为了祖国繁荣富强,我们应该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大量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认为,如果加以有效的治疗措施干预,肝纤维化进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走进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1、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
菊苣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于欧洲 ,国外广泛用作饲料、蔬菜和制糖原料。80年代我国引进后又培育出大叶型品种 ,由于它品质优良 ,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饲料和经济作物新品种
初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特殊而又关键的阶段,孩子的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因此孩子能顺利健康快乐的度过初中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本解读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1、这是时
摘要:提问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求学生发得好,教师首先要问得好。教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习兴趣  趣味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
摘要: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下面我就对这个民俗文化渗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中学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