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功臣吕学敏:隐居山乡50年,自食其力不居功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与黄继光同村,一起参加志愿军,同在上甘岭战役中作战,黄继光荣获特等功,他也获得了特等功;他曾一个人驻守阵地,眼珠子打出来了,揉进去接着战斗,打退了敌人13次大小攻击,歼敌100多人。抗美援朝,与黄继光一起参军
  我们怀着十分敬佩的心情,采访了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吕学敏,旨在通过他的感人事迹,唤回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提升全民国防意识。
  吕学敏生于1931年4月18日,虽已80来岁了,但他精神爽朗、听力很好、思维敏捷、右眼视力也不错。
  吕老和老伴,孙女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客厅里陈设简单,看得出吕老的生活十分简朴。吕老坐的沙发上堆放着一叠最近的报纸,电视里放着新闻节目。当我们落座后,吕老急忙关闭了电视,他老伴热情地端上了茶水,然后陪坐在吕老身旁。
  我们要求吕老把他的立功证书和军功章拿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光荣。
  他老伴起身从房里拿来一个红布包,一边放到我们面前的桌子上,一边说:“里面就是立功证书和军功章。这个证书和军功章,多年来,我一直把它包好放到箱子底里。孙女看到军功章是银子的,想拿去打戒子,我没允许。”
  鲜红的证书封面上那《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字样十分醒目。翻开立功证书,第1页是毛主席像,第2页是朱德司令像,第3页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关于颁发立功证明书的决定》,第4页是《功臣简历》,第5页是《立功事迹》。
  《立功事迹》中记载:“1952年10月30日,立特等功一次。功绩摘要:在上甘岭战役中,完成反击任务一次,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大小反扑13次,歼敌100余名,身负伤二次,仍坚持战斗,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银光闪闪的军功章是朝鲜颁发给吕学敏的二级国际勋章。
  吕老谈起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情形和抗美援朝的经历,格外来神。
  吕老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八区柑柏乡四村,1951年3月,20岁的他和同村的黄继光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他成了一名机枪手,黄继光在另一个团里担任营讯员。起初,部队到达平壤,住了几天,又步行十多天,到达离上甘岭仅十余里的上索里北山驻守训练。这里是上甘岭的副战场。部队在这里一边守阵地,一边训练。我军驻守的上索里北山前面有一座小山头叫竹子洞南山,这里是敌我两军的结合部,在这里我军打了三次小仗。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训练和几次小的战斗经历,吕学敏的射击水平有很大提高,同志们赞扬他是神枪手。
  浴血奋战,上甘岭上夺阵地
  上甘岭的主峰叫武圣山,是我军和美军交战的结合部,距“三八线”仅五十多公里。上甘岭主战场虽不足四平方公里,但其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向我上甘岭发起了攻击。敌人首先出动十几架战机,进行轮番轰炸,黄继光所在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被迫转移到坑道内坚守。
  几天后,吕学敏所在团接到命令,主攻537.7高地上的敌人,夺回阵地。吕学敏所在排的任务是夺取7号、8号阵地,这是537.7高地最靠前的两个阵地。
  19日深夜,我军反击开始,20分钟就拿下了7号、8号阵地,随后537.7高地又被我军收复。我军迅速把阵地上的弹药集中起来,连夜修复了战壕和掩体。坑道外的6名哨兵受伤,3个重伤,3个轻伤,轻伤员都坚持不下火线。
  我们好奇地问:“坑道里能隐蔽那么多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生活怎么解决?水怎么解决?大小便怎么处理?”
  吕老说:“坑道修进山内,进深一般三四十米,里面有多条岔巷,距地表面有三四十米厚。吃的是干粮,战斗一停,就派人下山从水沟里背水进坑道喝。里面没有厕所,解到罐头瓶子里,战斗一停,就提出坑道口外扔掉。”
  20日早5时左右,在炮火的掩护下,约2000敌人向我阵地发起进攻,7、8号阵地前已出现两三百敌人,在距离约50米远时,敌人的炮火突然停了,不顾一切地向我军冲来,被我军英勇击退。
  这次战斗,吕学敏所在排也损失惨重,阵亡过半,只剩下12名战士。
  舍生忘死,一人退敌13次
  20日中午12时,敌人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飞机、大炮连番轰炸,7、8号阵地前的泥土被削去了一尺多厚,阵地成了一片火海。
  在这次战斗中,排长头部中弹牺牲,重伤员被送下坑道休息,阵地上作战的只剩下吕学敏和沔阳籍的周如炎、毛传起。
  狡猾的敌人不时派出小股人员来侦查我军的火力点,再集中轰击。不久,毛传起受重伤,周如炎也受了轻伤,吕学敏让周如炎背毛传起进了坑道,并守住坑道。
  下午4时左右,7、8号阵地上只剩下吕学敏一人战斗。突然间,他的左眼眉毛下方被敌人的弹片击中,眼球外翻,卫生员帮他将眼球揉了进去,做完简单包扎,他又投入了战斗。
  “每当敌人的炮弹打来,我就飞快地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注意一边隐蔽,一边择机扫射敌人。”
  猛然间,他的下身像触电似的一麻,原来是一块弹片打进了右小腿,鲜血直流。这时,又一股敌人冲了上来,他迅速架起机枪扫射,随后,他又抓起手榴弹、手雷投向敌群,接着又抓起另一挺机枪扫射。他在给敌人制造错觉:还有很多人在坚守阵地。
  就这样,他连续打退了敌人1 3次大小反扑,共歼敌100余人。援军到来时,已是晚上8时。我发军部队反击上来,吕学敏才被周如炎扶进坑道。
  后来,我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全面胜利,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吕学敏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特等功1次,获得二级国际勋章。
  特等战功,隐居山乡近50年
  1957年冬,吕老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来凤县,安排到了乡粮管所工作。他不居功,不骄傲,从不对人谈起自己的战斗功绩,总是默默无闻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02年初,有关部门在整理档案资料时,才发现这位隐藏基层几十年的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从这时起,吕老参与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
  吕老作了80余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自己的战斗经历和敌人给他留下的伤痕,教育青年、干部、职工和学生。
  他教育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子女。他养育了6个儿女,近些年有4个下岗,自谋生路。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表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觉悟。有关领导问孩子们有些什么想法?他们都说:“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前几年,我们还凑钱为母亲办了社会养老保险,现在她老人家也有自己的生活保障了,我们最大的满足是父亲大战未死,能活着回家。”
其他文献
刚正不阿孔俊彪  孔俊彪是福建省宁化县人,又名孔祥光。据统计,中央红军出发地宁化县当年全县13万人口,有1.3万人参加了红军,有3000多人走上了长征路,最后到达陕北会师的只剩下了58人;而到全国解放后,幸运地活下来的宁化籍红军战士不过28人,授衔时仅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中之一就是孔俊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孔俊彪参加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磨难,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开始后,孔俊彪
期刊
陈励耘(1919-2004),四川成都人,“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后,1971年9月20日被隔离审查。1978年4月被开除中共党籍。1980年7月29日被逮捕。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犯有罪行,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行动,198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决定对其免于起诉。1982年5月按一般干部待遇退出现役。  在忐忑中被擒  1971年8月下旬,也就是庐山会议批判陈伯达一年之后,毛主席到南方巡视
期刊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元帅中年龄最大的是朱德,69岁;大将中年龄最大的是张云逸,63岁。但这二位均不是授衔年龄最年长的人,有一位77岁被授予少校军衔的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军衔最年长的人。他叫蒋维平,是一位传奇的解放军医务工作者。  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河北房山(今属北京市)人,出身贫苦,早年当过徒工、长工,曾在北洋军中任过副团长。  1929年2月,东北军易帜、缩编,边防军
期刊
情真务实雷起云  雷起云曾用名雷盛鸣、雷腾蛟,1932年,雷起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7年,雷起云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雷起云参加了反“扫荡”、反“摩擦”、百团大战、豫北反击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雷起云参加了上党、同蒲、临汾、吕梁、晋南、豫西、平汉、洛阳、宛西、宛东、淮海、渡江、浙赣线追歼等战役战斗。其中,在解放南昌的过程中,雷起云经历了一场恶仗,为
期刊
1903年,杨至成出生在穷困的黔东南三穗县侗乡。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和他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杨至成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后主动帮着家里放牛放鸭,为母亲分忧。  杨至成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在这一时期接触到先进的思想,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五期高材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
期刊
铁骨铮铮张力雄  张力雄191 3年出生于上杭县通贤乡障云岭贫苦农户家中。他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原以为将在这深山中穷苦一生,永无出头之日了,没想到,革命的号角很快就吹到他的家乡障云岭。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满怀热情地加入革命队伍,走出深山,开始了革命征程。  1931年,张力雄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指导员
期刊
彭德怀是一团烈火。毛泽东的一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把彭德怀烈火一般盖世无双的勇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毛泽东用诗词赞颂的最后一位将领。  从红军时期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建国之初朝鲜战场上的五次战役,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西北三战三捷,彭大将军从来都是横刀立马,战绩辉煌。彭德怀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一身布衣,也是大将;他落为囚徒,也是伟人。不论统兵百万
期刊
在宋庆龄故居生平文物展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两封非常重要的信件。  一封是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另一封是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
期刊
在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险些被杀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黄克诚中途被剥夺了参加中央全会的资格。试想,这对一位时年60岁、功勋卓著的老党员,精神上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唯黄克诚也。  敢于直言坚持真理  黄克诚敢于直言,但这有时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同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
期刊
耿直忠诚金如柏  金如柏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去世又早,母亲对他钟爱异常,虽家境贫寒,仍供他读完高小。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江西省永丰,金如柏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恩江学会,并在家乡搞起了农会,17岁成为乡农协的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大土豪刘协济抓住了他,在房梁上吊打,限当日交付120光洋赎金,否则第二天一早押送县城。当时永丰城大西门前遍横“赤党分子”尸首。他母亲一双小脚,整整一天蹒跚奔走,当房子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