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作文中学会与世界对话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所谓创造性表述,倒不见得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指表述中能见“我”,能见到独具个性的“我”。也就是说儿童应当从作文的过程中学会与世界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儿童学会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表达。
  那么儿童是以怎样的方式与世界展开对话的?我们来看一篇儿童作文。
  天下虫虫都可怜
  ——读《昆虫记》有感
  我从小就很怕昆虫,每次有金龟子或者蝴蝶飞进我家的阁楼,我总会莫名的紧张,甚至起一身鸡皮疙瘩。我曾经很喜欢养蚕,但真到了蚕宝宝变成蛾子的时候,我又变得不喜欢了。
  妈妈说我不喜欢昆虫,是因为我不了解它们。寒假里,我有幸读到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它让我走进了昆虫的世界,这本书写得很好,我常常沉浸在书中,看到了那么多的昆虫世界的悲喜剧。它改变了我对昆虫的看法。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金步甲的婚俗》,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法布尔在观察自己养的金步甲时,发现一只金步甲肚子被掏空了,他很惊讶,盒子里不少啥呀,可它们怎么会把自己同伴的肚子给掏空了呢?过了几天,又有一只金步甲的肚子被掏空了,就这样每隔不久,都会有一只金步甲被另外的金步甲掏空肚子。
  有一次,法布尔亲眼看到一只雌虫在摆弄一只雄虫,最后那只雄虫终于挣脱,逃之夭夭。法布尔又在自己的玻璃盒里不断发现遗骸,总是雄性步甲虫的,这些雄性步甲虫大概都是这样丧命的。从六月初到八月一日,从最初的二十五只雄性减少到只剩下五位,其他的全部被雌性步甲虫掏空肚子。有些昆虫的新婚之夜也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惊讶,昆虫竟然有如此不可理解的行为。同时,昆虫的世界,有着如许的秘密,又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昆虫的繁衍是一个多么悲壮的事啊,看来,真应该爱惜每一只昆虫的生命,它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读完后,我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天下虫虫都可怜”,来表达我对这些小虫的敬意!
  这是一篇读后感。从现今小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很容易陷入模式化,比如总是先介绍一下读该书的背景,接着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最后谈几句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样的读后感充其量不过是“主要内容简介”而已,从中,看不到阅读者如何在阅读中引发共鸣,如何在阅读中生发感情,一句话,没有引发对话。
  首先,文化认同是儿童作文的对话立场。儿童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经历着文化的熏陶与习染,儿童也在作文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冲突、融合,因此,儿童是在与世界对话也就是作文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自我的这种文化身份,是儿童在习作对话中成长应当持有的立场。
  在这篇读后感中,一开始小作者就表明自己对于昆虫并不怎么喜欢,但是通过阅读《昆虫记》之后,她却能发自内心地对昆虫充满敬意。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作者有了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一种感悟,那就是“天下虫虫都可怜”,具有独特的打动人的力量。由此可见,作者是把昆虫作为一种“生命”来看待,把昆虫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放置于一个同等的文化地位上。这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正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持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作者是真正进入了《昆虫记》的世界。
  其次,自我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写作作为一种对话,是需要写作者敞开自我,与世界建立起“我—你”关系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任何人的真正的作文其实都是在讲述自我故事,也只有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因此,儿童作文应当学会从讲述自我故事出发。
  作者一开始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自己与昆虫的故事。作者从小害怕昆虫,“莫名的紧张”和“起一身鸡皮疙瘩”点明了自己的害怕,同时,作者又说自己喜欢蚕,却不喜欢蛾子,这又使得故事的讲述很有戏剧性。
  接下去,作者便把《昆虫记》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转述了一遍,这就突破一般读书笔记的写法。一般的读书笔记会用“概述”的方式把全书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这样的写法有利于展现全书,但是可读性不强,其原因就在于失去故事性。而本文作者则以书中一个故事作为讲述的重点,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使笔墨集中于一个故事,使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为增强。
  因此,好的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
  再次,心路历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呈现。作文需要袒露心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但文章贵在含蓄,表达感情贵在曲折,所以在许多时候,这种心路历程的表达需要蕴含于故事之中,并不是直接表白。而这种心路历程,又恰恰是儿童作文与世界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
  文章从一开始表达的对昆虫的“厌恶”到读到《昆虫记》时感受到的“震撼与惊讶”以及最后作者的“敬佩”,均是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先说“厌恶”,儿童对于昆虫的“厌恶”感,很有可能来自于生活体验,例如蚊子会吸食人血,蜜蜂会蜇人,有的昆虫有很怪的气味等,这些生活体验导致了作者对昆虫的“厌恶“;当然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世界的影响,成人对昆虫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的态度,这两种情况恰恰是儿童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结果;然而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对话毕竟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部,直至作者读到《昆虫记》,这部基于研究的作品展现的昆虫世界突破了儿童的已有经验,细致深入的描绘令儿童看到了超越经验的世界,因此,“震撼与惊讶”就产生了。而“敬佩”感的产生,则与儿童对昆虫产生了新的理解有关。作者写道:“它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作者是以人类的亲情的视角来看待昆虫世界的现象,可以说,此时,对话已然形成,视界得以融合。
  最后,建构理想是儿童作文的对话指向。对话为何展开,何以需要有对话?实际上,对话都指向理想生活的建构,都基于对未来的理解与畅想。失去了理想的支撑的对话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渴求,他们天然地具有“理想气质”。因此,真正的儿童作文会表现出儿童对理想的向往。在本篇中,最突出的让文章具有“理想气质”的是作者从金步甲虫的故事引发出对昆虫的怜爱之情,从一个故事引申出对昆虫的爱,对于小动物的怜悯,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式的人文关怀的萌芽,这使得文章获得更为广大的境界。
  (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中心小学 312025)
其他文献
介绍了灰关联度 (GRD)的有关理论 ,讨论了一种灰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 在此基础上 ,结合模糊集理论 ,定义了模糊关联系数 (FRC)、模糊关联度 (FRD)和模糊相对权重 (FRW ) ,并将它们与灰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集成 ,提出了模糊灰关联度 (FGRD)的概念 ,设计了一种新的Fuzzy Grey信息集成模式识别算法 模拟应用表明 ,该算法是可行、有效的
今年5月份日本新进党党首小泽一郎一行访问中国,期间小泽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书面采访。下面是他的书面回答。
仿照例子改写(或仿写)句子,是句子训练常用的一种形式。“例子”应讲究准确、实用,能给孩子的改写(或仿写)做出示范。可目前此类试题提供的例子还存在不少问题,这里试摘几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例1]读句子,看看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不同,然后照样子写句子。  如:(1)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  (2)一棵高大的橡树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  (1)美丽山村的早上
应执政的佛得角争取民主运动和科特迪瓦民主党的邀请,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联部部长李淑铮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1996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访问佛得角共和国并出席科特迪瓦民主
俄罗斯总统选举正值白热化时期,11位候选人在摒足力气向终点冲刺。对参加这场角逐的主要人物久加诺夫、叶利钦、日里诺夫斯基、亚夫林斯基、列别德,本刊均一一作过介绍。时至
根据自治区林业局、公安厅《“绿盾三号行动”方案》要求,经过调查摸底,近日,自治区林业局公布12起“绿盾三号行动”挂牌督办案件,它们分别是:一、上思县陆积光等人滥伐林木案。20
回顾了可听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可听化听觉感知研究、可听化工具以及可听化应用三个方面综述了可听化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重点对人机交互中听觉感知相对于视觉感知的优势及其对数据-声音映射算法的选择的影响、对可听化工具研制及应用的相关技术等内容进行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