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

来源 :河北科技图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与技术支撑以及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构,最后,着重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部分服务已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to Offline)模式,如推荐预约、在线咨询等。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能够深入挖掘线上用户需求,并对线下资源的合理应用进行指导。然而数字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依然受到“馆本位”思维的影响,存在线上体验单一、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将从技术与应用层面,解决数字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难题,为数字图书馆创新指明方向。从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新技术、新理念与新模式的诞生与传播,都会引发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推动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创新。数字图书馆若能够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互联网”这种先进的思维模式,重塑信息服务结构与模式,必将促进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1“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概述
  1.1“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受众群体广泛,“互联网”思维也成为国民关注的热点,所谓“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与优化作用。针对图书馆而言,传统的信息服务已不足以满足广大读者用户的需求,只有拓展“互联网”思维,推进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才能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并非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两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服务模式为目标的图书馆全新发展形态。“互联网”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与多个行业融合,并且催生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如云图书馆、移动阅读等。数字图书馆接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不仅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效率,也让智能服务成为可能[1]。“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具备的特征包括:(1)重塑文化与关系结构。“互联网”将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赋予数字化标签,促进了经济、文化与关系结构的重塑,改变了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特定关系,能够帮助数字图书馆在转换身份的同时,建立与读者之间的稳定信任关系。(2)虚拟与现实的智慧连通。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连通”,也能够维持跨学科连接的深度与广度。(3)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互联网”数字图书馆体系,旨在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互联空间,尊重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让用户在参与中学会创新。(4)多行业、多学科融合。数字图书本身融合了多门学科资源,也是跨行业、跨学科交流的重要场所,“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处于这种积极的交流环境中,将推动图书馆建设的协同与创新。
  1.2“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平台、技术
  [HJ1.8mm]
  与设施,也是“”理念、思维与模式。当前数字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技术发展为主体的知识创新活动逐渐增多,其中少不了移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供支撑(见图1)。其中移动网络以其开放、移动、交互的特点,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重要载体[2]。而物联网融合了智能感应、普适计算、智能识别等多项技术,为泛在环境下的信息融合提供了便利,云计算为数字图书馆的计算模式提供了支撑,大数据能够迅速获取、挖掘、处理多样化信息数据,有利于掌握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大数据知识服务系统的形成,也促进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
  2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具体应用与现状分析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对传统信息服务的延伸与拓展,具有可靠性、交互性与便捷性,能够帮助图书馆利用网络挖掘用户信息,弥补线下服务存在的不足,提高馆藏资源利用价值。但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全无法体现应有的功能优势。
  2.1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具体应用
  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来看,实质上很多服务已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如在线图书推荐、馆藏资源导航等。而从服务手段上来看,主要是利用新媒体工具或者自主研发的应用程序开展服务,如微信公众号、APP、QQ等。其中数字图书馆通过自主研发APP客户端,要求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下载并安装,由数字图书馆定期发布特定内容,用户通过APP获取相关信息。这种服务方式操作简便,功能强大,适用范围广泛。例如,上海图书馆自主研发出多个APP应用软件,涵盖图书馆分布查询、馆藏资源、中外数据库等服务内容,极大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实时通话,通过群发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向用户传递图书推荐、宣传推广等信息,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满足了用户的交互式服务需求。数字图书馆也可以利用QQ群发起讨论,征询读者对信息服务的意见,进一步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2.2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当前虽然很多数字图书馆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微信认证、开发APP等推出信息服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与日常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线上线下融合要求保持网络与线下服务的一致性,由于数字图书馆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涉及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存在差异,很容易导致线上线下服务出现冲突。若通过线上宣传推广后,用户在线下无法获得预期体验,将极大降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信任度。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在于准确获取用户信息,若数字图书馆发布的资讯缺乏特色或形式单一,将很难激发用户兴趣。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鲜悦Living Library”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学科服务项目,将网络服务与线下活动结合,网站栏目包括读者指南、新书上架、预约推荐等,活动全程分为宣传推广、网上预约、活动通知与线下交流四个部分,吸引了大批图书爱好者。但是由于活动次数少,推荐的图书类型单一,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缺乏互动,很难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3“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构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发展关键不在于技术突破,而在于思维方式变革。“互联网”的主要思维理念,就是激励创新、重视开放、倡导融合。“互联网”思维推动了传统行业的重构与变革,也要求数字图书馆重新对信息服务进行定位。
  3.1连接虚拟与实体空间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不应该停留在物理空间层面,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连接实体与虚拟空间,为用户创造更多信息交流途径,借助信息技术挖掘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营造方便用户共享信息的服务环境。由于用户获取信息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求信息服务具备实时性与交互性[3]。如今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增强了用户的互动与体验感,人们更愿意浏览社交网站。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培养馆员的移动信息服务能力,构建移动服务网站或应用程序,构建与用户交互的良好途径,及时为用户提供可靠性高的社交媒体资源服务,不断完善移动咨询服务体系,提升用户的移动信息素养。
  3.2以技术支撑提升服务效率
  “互联网”思维致力于改变各行各业的信息连接与使用方式,并通过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提高人们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高效性。总体来看,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思维具有类似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让更多用户能够便捷获取信息。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样新变化,数字图书馆若不具备忧患意识,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很容易走向服务边缘化。目前数字图书馆应密切关注用户需求动向,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善信息服务环境,帮助用户了解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流程,加快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重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在学科与资源建设方面,应该发挥先进技术的驱动作用,依托谷歌学术搜索、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服务效率。
  3.3转变被动服务为营销推广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导致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信息数量剧增引发信息形态质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与交流信息的首选,也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数字图书馆依托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可以突破传统服务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信息组织为基础为用户提供深度服务。同时“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需要改变静态的信息服务模式,借助移动媒介开展营销推广服务,主动获取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建议与需求,增加与用户的深入交流与互动频率,提高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认同度。数字图书馆也应该根据行业、区域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互联网”发展规划,按照制度、服务、思维创新的原则,重塑数字图书馆的文化与关系结构,实现与“互联网”在技术方面的对接,发挥“互联网”在战略转型方面的作用,形成服务、建设、管理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4“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
  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中心,对信息技术具有极高的敏感度,也具有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条件。“互联网”思维对于提升用户服务体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具有意义,也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提供了思路。
  4.1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平台
  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需要做好线上虚拟服务以了解用户需求,也需要通过线下服务增进与用户的交流,因此数字图书馆需要构建协同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服务的有效对接,不断优化线上服务流程,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首先,数字图书馆需要对线上线下服务进行统一管理,整合服务资源,采用机构合作、规范服务行为等方式构建协同服务平台,打破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的界限,形成线上线下顺畅对接的渠道体系,以提高信息服务性能。其次,数字图书馆线上线下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服务与品牌推广,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解并利用馆藏资源。数字图书馆需要在明确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特点与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服务定位,保障用户需求与服务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效能。最后,丰富线上服务内容,通过挖掘馆藏资源拓展服务范围,如开展在线图书展览、技能培训等,以达到宣传图书馆的目的。也需要不断完善线下服务体系,以人性化的服务让用户获得良好体验,进而树立服务品牌[4]。
  4.2移动自助阅读服务
  近年来由于受到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字图书馆阅读资源更新缓慢,也降低了用户的阅读兴趣。数字图书馆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构建自助图书馆,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阅读资源,保障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以通过构建移动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采用完整的管理平台软件进行在线管理,实现阅读资源的实时切换与页面显示,并由云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用户借助智能终端就可以享受移动阅读服务,满足了碎片化阅读需求,而用户在获取多元化服务过程中,也充分享受到移动阅读的乐趣。同时在“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需加强与移动运营商、资源商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或者通过馆际合作构建多元化阅读平台,让移动阅读进入大众视野,达到分享阅读资源、充分利用阅读资源的目的[5]。例如,苏州图书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造全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开通了自助图书馆、社区投递等功能。其中自助图书馆分布于城区的重要街道,由图书馆进行统一在线管理,可以实现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也方便用户对馆藏资源进行实时查询,不仅减少了管理维护成本,也提高了信息服务效率。
  4.3移动信息互动服务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信息交互需求,数字图书馆可以开展移动信息互动服务,构建用户与馆员之间的全新交流模式,形成双向交流、互动与共享的开放式服务环境。移动信息互动服务分为面对面交流与在线虚拟互动两种方式,通过在线虚拟互动可以拓展实体活动空间,延伸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互动服务由技术平台、服务主体、资源建设以及信息交互四部分构成,四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形成信息服务与共享的有机体(见图2)。
  [XC5-2.tif]
  [JZ]图2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互动服务模型
  其中服务主体包括图书馆员与用户,技术平台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媒介,也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资源建设即通过整合资源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信息交互包括信息导航、定制与检索等内容,可以吸引用户参与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中。这种服务模式注重结合用户需求调整服务流程,每个服务环节均体现出互动性,馆员通过交流了解用户需求,而用户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与建议,形成知识产生、传播、信息处理与沟通链接平衡的良好环境。
  5结语
  “互联网”思维具有重塑、连接与驱动创新的特征,让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可能,也为处于困境中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思维要求数字图书馆重构服务内容,实现信息服务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创建适应用户需求与互联网环境的新型服务模式,进而提升社会影响力。当前数字图书馆应该明确社会发展形势,通过多方位合作与交流,不断优化信息服务流程,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学习与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ZK(#]陶姝成,豆洪青.图书馆O2O服务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6):95-97.
  [2]江波,覃燕梅.我国移动图书馆五种主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34(2):59-62,89.
  [3]杨淑琴.快速反应码在构建图书馆O2O社区服务中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5,(2):42-45.
  [4]于静,张黎一.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模式服务研究[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4):79-80.
  [5]申艺苑,王婷婷.基于“SoLoMo+O2O"模式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2):80-83,89.
其他文献
车辆路径问题是供应链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运筹学中的NP难题。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利用群智能技术的进化算法,种群内社会信息的共享使粒子群算法拥有很好的进化优势,粒子通过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在线检测和控制的重要方式,可以对物质成分进行快速的无损检测,而光谱预处理技术和建模分析已经成为物质成分检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将光谱预处理技术与
摘要:图书馆“互联网”的实质就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通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原有各项功能的深度交汇融合。“互联网”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创新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从图书馆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用户的沟通协调、优化学科团队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
溶解度是反映试剂溶解性的重要参数,固液溶解度参数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已有的固液溶解度参数测量方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传统方法如平衡法、动态法等测定溶液溶解平衡终点都要人眼进行目测,其缺点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加入导致误差大且效率低下,并且只能进行静态测量。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设计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动态溶解度检测系统无疑对化学、医学、工业生产的溶解度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
以太网技术具有开放性、结构简单、带宽易于扩展、兼容性能好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近几年来在工控领域有了许多成功应用的例子。将工业以太网技术用于煤粉喷吹状态监测系统是一个
现有的电涡流传感器只能对位移进行测量,不能测量压力;而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可以利用其压阻效应测量压力,却无法进行非接触式位移测量。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研究了将金属线圈
家庭网络系统指的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嵌入式家庭网关是家庭网络的核心,它把宽带接入网络与家庭内部网络,如高速数据传输网和传统家电
话语权是当下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话语权一旦掌握在谁手里,那便给社会舆论指引了方向。而新闻媒介则是拥有话语权人群当中的重要一员,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其带来的社会
近20年来,模糊控制技术不断发展,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成功运用。目前,模糊控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切换系统理论引入到T-S模糊系统中,分析了模糊系统的稳
石油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在全球石油储量下降的趋势下,油藏开发科学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油田生产过程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多数为混合整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