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处处體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课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平时长期地训练,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也要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做起,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快乐养蚕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天,我一上课就将课题“养蚕”写到了黑板上,孩子们都静静地看着我,我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一个孩子怯怯地问:“老师你什么教具也没准备,这节课怎么上?”我笑着说:“你们想怎么学?”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自己养,你那有蚕种吗?”听了他的发言,同学们纷纷应和。我继续说:“既然大家都赞同养蚕,那我们就来场养蚕比赛,看谁养得好,收获多,好不好?”孩子们听到说要举行养蚕比赛,个个兴趣盎然,并纷纷发言。“老师,咱们也给这个比赛取个名字吧?”听到这,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给这次比赛想名字,定方案。有的说“就叫养蚕擂台”。有的说叫“养蚕大比拼”……最终我们把这次活动定为“我养蚕,我快乐”并商量制定了养蚕比赛的方法规则。参与办法是个人养、小组合作养都行。
其实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认识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充分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召开“养蚕”经验交流会,让孩子们介绍他们的经验、方法;让孩子们再次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会上孩子们介绍了收集资料的方法,开始查课本(教材)中有关蚕的文章,觉得太少了;做到及时给学生以帮助,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在谈感受中升华情感。有的说体会到了丝绸之路的伟大;有的说体会到了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我热爱学习,我热爱探究,我也热爱您—老师。听完孩子们的发言,我思绪万千,没想到他们竟然坚持了下来;没想到他们竟然有那么多收获;没想到他们的感悟竟然会如此深刻。是啊,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生命力的课堂 。养蚕活动结束后,我的个人体会是:运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找本领
兰本达教授在论述什么是学习时,曾这样描述:“要过学习这条河——从已知的此岸到达未知的彼岸,还有其他的路线——即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安排的路线。河中有许多踏脚石。儿童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各人有各人的路线……”河中的石头本没有规律,间距太大,学生跳不着;间距太小,感觉是在绕小脚,难受。教师作为新课程学习的引领者,在学生无从下手时,就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置好踏脚石,让学生能跨得舒服。我在引领学生研究认识《我们的身体》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几种动物运动的场面,有老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水中游泳,青蛙在草丛中跳跃。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这三种动物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本领?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我可能看不到他:鹰因有翅膀而善于飞行;鱼因有鳍而善于游泳;青蛙因有强健的后退而善于跳跃……“从中我们发现了动物的特殊本领跟它的身体构造有必然的联系?”有的说:“我们因为有了腿能进行跑、跳、蹲等动作”;有的说:“我们因为有了手能做很多事,也能制造很多东西”还有的说:“因为我们肯动脑,所以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也可以发明很多东西”……教育目的很轻易地就达到了。
在课改的几年中,我一边深刻体会教学的精髓,一边教育着学生,一边感受着学生的一份真诚,一边回想着和他们接触的点滴,有震惊,有烦恼,也有开心和感动,我想: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那份纯真,真好!孩子们成功了、快乐了,我就更快乐了!
【作者单位:济南市槐荫区张庄小学 山东】
快乐养蚕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天,我一上课就将课题“养蚕”写到了黑板上,孩子们都静静地看着我,我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一个孩子怯怯地问:“老师你什么教具也没准备,这节课怎么上?”我笑着说:“你们想怎么学?”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自己养,你那有蚕种吗?”听了他的发言,同学们纷纷应和。我继续说:“既然大家都赞同养蚕,那我们就来场养蚕比赛,看谁养得好,收获多,好不好?”孩子们听到说要举行养蚕比赛,个个兴趣盎然,并纷纷发言。“老师,咱们也给这个比赛取个名字吧?”听到这,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给这次比赛想名字,定方案。有的说“就叫养蚕擂台”。有的说叫“养蚕大比拼”……最终我们把这次活动定为“我养蚕,我快乐”并商量制定了养蚕比赛的方法规则。参与办法是个人养、小组合作养都行。
其实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认识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充分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召开“养蚕”经验交流会,让孩子们介绍他们的经验、方法;让孩子们再次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会上孩子们介绍了收集资料的方法,开始查课本(教材)中有关蚕的文章,觉得太少了;做到及时给学生以帮助,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在谈感受中升华情感。有的说体会到了丝绸之路的伟大;有的说体会到了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我热爱学习,我热爱探究,我也热爱您—老师。听完孩子们的发言,我思绪万千,没想到他们竟然坚持了下来;没想到他们竟然有那么多收获;没想到他们的感悟竟然会如此深刻。是啊,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生命力的课堂 。养蚕活动结束后,我的个人体会是:运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找本领
兰本达教授在论述什么是学习时,曾这样描述:“要过学习这条河——从已知的此岸到达未知的彼岸,还有其他的路线——即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安排的路线。河中有许多踏脚石。儿童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各人有各人的路线……”河中的石头本没有规律,间距太大,学生跳不着;间距太小,感觉是在绕小脚,难受。教师作为新课程学习的引领者,在学生无从下手时,就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置好踏脚石,让学生能跨得舒服。我在引领学生研究认识《我们的身体》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几种动物运动的场面,有老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水中游泳,青蛙在草丛中跳跃。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这三种动物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本领?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我可能看不到他:鹰因有翅膀而善于飞行;鱼因有鳍而善于游泳;青蛙因有强健的后退而善于跳跃……“从中我们发现了动物的特殊本领跟它的身体构造有必然的联系?”有的说:“我们因为有了腿能进行跑、跳、蹲等动作”;有的说:“我们因为有了手能做很多事,也能制造很多东西”还有的说:“因为我们肯动脑,所以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也可以发明很多东西”……教育目的很轻易地就达到了。
在课改的几年中,我一边深刻体会教学的精髓,一边教育着学生,一边感受着学生的一份真诚,一边回想着和他们接触的点滴,有震惊,有烦恼,也有开心和感动,我想: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那份纯真,真好!孩子们成功了、快乐了,我就更快乐了!
【作者单位:济南市槐荫区张庄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