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多功能组织,和谐校园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提供了持续原动力;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又直接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一所学校,只有达到和谐才能发展,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笔者结合我校的做法浅议自己的一些看法:
构建和谐校园,立足点、着力点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优化的校园环境是达成和谐的根本。环境指的是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主要体现为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而更具体一点说,物化环境由学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设施组成。人文环境则要复杂些,它包括学校精神(校训或育人目标),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学生行为习惯、学生的管理、师生的关系及教育者自身等诸多因素。优化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它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有人把校园环境称为“第二教师队伍”,一种“隐性课程”。有人又这么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素质。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学生凭听觉和视觉接受教育信息,周围的人、事、物、语言(声音)都能为信息源。一个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对师生身心健康、智能发挥、个性的形成都起到重大影响。
如同每个人都有个性特点一样,每所学校的校园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学校环境建设能体现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我校在优化校园环境上尽心尽力,物化环境与人文环境并重,抓出了一定的成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先说说物化环境的建设。物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文化设施组成。要说的自然环境建设指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我校领导班子深深知道,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的翱翔,唐诗有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的,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想来便是这一道理。在绿草如茵、花香鸟语、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会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在这一点上,我们美林中学可谓得天独厚:校园虽然不大,占尽了“东观大海潮涌,西听美人山涛”的地利,并且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大环岛路的贯通,更令我们的学校犹如“蚌里明珠”,校内的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醉人的绿意透着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希望。同时,我校还懂得一个“洁、齐、美”和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其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所以,我校在管理上遵循的原则是:量入为出,分期实施、力求做到自然美、生活美、建筑美、艺术美、教育美的统一,绿化、美化、净化“三位一体”。学校领导提出了“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整体理念,实行由专门人员与班级责任包干,经常作业与突出治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核评选,突显优秀责任单位,并给予表彰。基于此,我校申报了“花园式校园”的评选,并获选厦门市“花园式校园”的称号。
物化环境的另一个因素是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渗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师生的智慧。当然,这也更好地激发了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爱校之情。我们真正做到了让校园环境这“隐性的课程”,这只“无形的手”比“有形的手”发挥了更大的威力。
其次,再谈谈人文环境的优化。如果说物化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础,那么,人文环境便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校园的人文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环境虽然是隐性的,精神上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些载体来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我校尽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
1.学校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学校成熟度和内涵的写照。从心理学角度讲,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共同心理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而从组织文化和角度看,学校精神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和灵魂。我校建校二十年来,从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勤奋、严谨、开拓、创新”校训,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宣传,使之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今天,我校依然以此为“美林精神”在传承着。同时,我校也借鉴了上海闸北八中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出校门,“成功教育”在我校也已初见成效。
2.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除了在重大节日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生活外,平时,我们也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表演及多种竞技比赛,如校园歌手赛、元旦文艺汇演、校运动会,校内校际篮球赛等,有些项目(如篮球)甚至已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2005年7月,学校篮球队代表区青年乙组参加17届市运会获得冠军,2006年参加厦门市中学生篮球赛获得第四名,多年来在区初中“三人”篮球赛中屡获佳绩,篮球赛打出了我校的知名度。
3.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还不成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于学生的言行中,影响和带到其它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如何贯彻《中学生行为规范》是关键,为此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提高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学习,量化行为准则,定期进行检查评比,甚至可以建立督导队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觉遵规守纪、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与人、人与校园的和谐相处,使校园文明有序,充满活力。
4.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因此要让学生增强对学校人文精神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消除受教育的抵触情绪,使学生与学校和谐统一。我校的做法是通过建立“学生会”,开展学生互助行动,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进行帮助,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让学生自己的组织来管理自己,进而提高并完善学生自己。
5.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如果教育者自身的形象与学校的人文精神、教学观念不协调,就无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塑造教育者的优良品格;同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深刻考虑课程开发的需要,积极探索课程理想与现实接轨的新路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而教师要顺利完成新课程中的种种任务,必须转变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的管理者,课程的执行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和开发者。教师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的综合化、平衡化和选择性的特点,教师需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还要求教师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要努力实现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统一。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使教育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建立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对学生尊重、关心、热爱,对学术教学严谨、认真,与同事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支持,为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保障。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校园掌舵人带领全船绕过险滩暗礁,走向光明彼岸的“顺风顺水”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只有找准立足点,依靠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立足点、着力点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优化的校园环境是达成和谐的根本。环境指的是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主要体现为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而更具体一点说,物化环境由学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设施组成。人文环境则要复杂些,它包括学校精神(校训或育人目标),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学生行为习惯、学生的管理、师生的关系及教育者自身等诸多因素。优化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它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有人把校园环境称为“第二教师队伍”,一种“隐性课程”。有人又这么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素质。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学生凭听觉和视觉接受教育信息,周围的人、事、物、语言(声音)都能为信息源。一个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对师生身心健康、智能发挥、个性的形成都起到重大影响。
如同每个人都有个性特点一样,每所学校的校园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学校环境建设能体现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我校在优化校园环境上尽心尽力,物化环境与人文环境并重,抓出了一定的成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先说说物化环境的建设。物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文化设施组成。要说的自然环境建设指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我校领导班子深深知道,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的翱翔,唐诗有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的,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想来便是这一道理。在绿草如茵、花香鸟语、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会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在这一点上,我们美林中学可谓得天独厚:校园虽然不大,占尽了“东观大海潮涌,西听美人山涛”的地利,并且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大环岛路的贯通,更令我们的学校犹如“蚌里明珠”,校内的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醉人的绿意透着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希望。同时,我校还懂得一个“洁、齐、美”和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其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所以,我校在管理上遵循的原则是:量入为出,分期实施、力求做到自然美、生活美、建筑美、艺术美、教育美的统一,绿化、美化、净化“三位一体”。学校领导提出了“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整体理念,实行由专门人员与班级责任包干,经常作业与突出治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核评选,突显优秀责任单位,并给予表彰。基于此,我校申报了“花园式校园”的评选,并获选厦门市“花园式校园”的称号。
物化环境的另一个因素是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渗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师生的智慧。当然,这也更好地激发了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爱校之情。我们真正做到了让校园环境这“隐性的课程”,这只“无形的手”比“有形的手”发挥了更大的威力。
其次,再谈谈人文环境的优化。如果说物化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础,那么,人文环境便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校园的人文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环境虽然是隐性的,精神上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些载体来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我校尽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
1.学校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学校成熟度和内涵的写照。从心理学角度讲,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共同心理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而从组织文化和角度看,学校精神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和灵魂。我校建校二十年来,从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勤奋、严谨、开拓、创新”校训,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宣传,使之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今天,我校依然以此为“美林精神”在传承着。同时,我校也借鉴了上海闸北八中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出校门,“成功教育”在我校也已初见成效。
2.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除了在重大节日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生活外,平时,我们也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表演及多种竞技比赛,如校园歌手赛、元旦文艺汇演、校运动会,校内校际篮球赛等,有些项目(如篮球)甚至已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2005年7月,学校篮球队代表区青年乙组参加17届市运会获得冠军,2006年参加厦门市中学生篮球赛获得第四名,多年来在区初中“三人”篮球赛中屡获佳绩,篮球赛打出了我校的知名度。
3.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还不成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于学生的言行中,影响和带到其它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如何贯彻《中学生行为规范》是关键,为此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提高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学习,量化行为准则,定期进行检查评比,甚至可以建立督导队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觉遵规守纪、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与人、人与校园的和谐相处,使校园文明有序,充满活力。
4.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因此要让学生增强对学校人文精神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消除受教育的抵触情绪,使学生与学校和谐统一。我校的做法是通过建立“学生会”,开展学生互助行动,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进行帮助,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让学生自己的组织来管理自己,进而提高并完善学生自己。
5.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如果教育者自身的形象与学校的人文精神、教学观念不协调,就无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塑造教育者的优良品格;同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深刻考虑课程开发的需要,积极探索课程理想与现实接轨的新路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而教师要顺利完成新课程中的种种任务,必须转变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的管理者,课程的执行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和开发者。教师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的综合化、平衡化和选择性的特点,教师需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还要求教师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要努力实现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统一。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使教育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建立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对学生尊重、关心、热爱,对学术教学严谨、认真,与同事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支持,为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保障。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校园掌舵人带领全船绕过险滩暗礁,走向光明彼岸的“顺风顺水”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只有找准立足点,依靠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