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理论的由来与走向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管理理论概况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试图用整体性的眼光解释世界,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由此诞生出了古代的系统思想。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等等,就是当时朴素的系统观。但是,这种整体观,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是一种混沌状态下的猜测。
  真正创立系统论的,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此后,系统论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学术影响。在管理学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经理们渴望能有一种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些,思路再宏观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局限。系统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1926-),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詹姆斯?罗森茨韦格(James E. Rosenzweig)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卡斯特对系统管理理论有着洋洋洒洒的长篇阐释,但其思想要领,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可以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总之,系统管理理论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运用“输入-转换-输出”的分析模型,着眼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管理活动。这一学派强调,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各种组织内部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组织又处于环境超系统之内。就其本质而言,系统的性质,取决于系统内外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比如,石墨和金刚石的构成元素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原子之间的结构方式不一样,二者在性质上迥然有别。系统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用关联论来取代元素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系统论提供范畴、分析方法与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可以说,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来发展管理学本身。没有系统论,就没有系统管理理论。因此,我们需要追根溯源,从系统论的发展谈起。
  
  系统思想的发展历程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就已经把宇宙看成一个自我循环的自然总体。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宇宙整体同构,认为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由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创立的原子说,把宇宙分为若干层次,而把原子视为其最基本的要素,并试图从世界统一性、整体性和一体性的角度来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德谟克利特则著有一本历史上有记载但却未能流传下来的著作,书名是《宇宙大系统》。据推测,这可能是最早使用“系统”一词的西方哲学著作。到了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形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但是,传统的系统理论,与“元素说”无法划清界限,而且其理论还建立在“元素说”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所说的系统,在概念上更多是立足于集合论。
  系统思想产生革命性变化,起源于黑格尔开创辩证法。进入现代后,系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世纪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辩证思想中那种有机地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20世纪初科学理论与科学工程实践中,促成了系统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一般系统论的诞生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 V.Bertalanffy)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的。贝塔朗菲批评了当时关于生命体本质“机械论”和“活力论”的片面性观点,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他率先建立起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机体系统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著名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每一种学科或者科学都有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可用来反映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概念结构。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垄断全部知识,因为每门学科只不过反映现实世界的某一小部分而已。但是,各门学科有相似之处。一般系统论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各门学科的类似性,并概括出一种理论框架,也就是建立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来描述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
  


  再进一步,贝塔朗菲指出,所有学科都具有的类似性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整体或有机体的研究;②有机体趋向于一种“稳定状态”,也就是取得平衡;③所有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即有机体受它所处的环境影响,同时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一般系统论的这种观点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20世纪40~20世纪50年代,信息论、控制论的形成与发展
  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C. E. Shannon)和韦弗(Warren Weaver)建立了信息论。最初人们所注意的主要是它在通讯工具和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作用,对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似乎没有什么重要价值。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它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信息论逐渐显现出它在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科学方面的应用价值。
  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正如维纳本人所说:“从我对控制论感觉兴趣开始,我就已经完全领会到,我发现的那些可以用在工程学和生理学上的有关控制和通讯的想法,也可以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果如其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关管理学的书籍几乎无一不涉及信息、反馈和控制论,以致人们认为,管理学因此而真正进入了科学化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60~20世纪80年代,系统理论的深化和实践运用
  在基础理论方面,这一阶段,自组织理论诞生,推动着人们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一般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着眼于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发展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自选择等等问题。自组织理论的代表较多,典型的有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 Haken)的“协同学”,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Manfred Eigen)的“超循环”理论,还有与实验科学结合更密切的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在技术和工程领域,系统工程快速地向社会实践领域深入。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上,出现了像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泛系统理论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向实践领域的深入,形成了大批系统工程的运用领域和分支学科。
其他文献
“我们是在做战略升级?还是在做战略转型?”  在我看来,这是个伪问题。战略是个动态的东西,是一家企业随时都在思考的东西。即使有了既定的战略,也从来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外部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所以,企业总是在不断评估自己的战略,企业的战略也时常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微调,有时是相对大一些的变化。至于把这种变化称作是“升级”,还是“转型”,也许更是出于宣传和稳定人心的需要,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探讨。
期刊
理想的团队需要具有不同技能和承担不同角色的人,而且最好是适应不同工作的“多能工”。下面我借鉴“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谈谈项目团队管理问题。  笔者前几年的具体管理实践,也常常出现与上述案例类似的问题,一方面,销售额与产量提高很快,另一方面,员工与资源浪费得也相对严重,俗话说:“旺丁不旺财”。  我们可以借鉴那些在制造企业内部推行的“精益生产”进行项目管理。打个比方,项目实施就好比那些产品线复杂的产品
期刊
出于种种需要,一些SP显然不太愿意用“战略转型”这样敏感的字眼来否定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昨天的选择。  TOM在线主管SP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刘炳海说:“TOM在线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无线业务未来仍将是TOM在线的主营发展业务之一。”  上海掌上灵通咨询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苏佩瑜女士也不认可他们会出走SP业务,她说:“战略转型这个词语太敏感。只能这么说,我们要多开辟几条可能的路,拓展新的业务方向,
期刊
在本案例中,作为团队的最高领导者,为整个团队构建起了完善的组织平台,同时为项目运作设计出一整套的控制流程,在项目的运作中过程中,建立起约束与监督的力量(助理Amy),从表面来看,团队应该可以顺畅的运作了,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管理不是“救火”  任何目标的完成都有其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明确各成员的“位、责、权、利”。让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岗位是什么,他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也让他知道自己
期刊
似乎又是一桩西方管理与中国本土实践冲突的案例。西方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当组织规模发展壮大时,我们要建立更为清晰和专业的组织架构。亚当?斯密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因此,胡总建立了专业化的平台。但运行的结果是效率太低,完成工作的同时,人员和费用大量增长。那么,搭建平台这个决策本身错了吗?    平台本身没有错  回答异常肯定,搭建平台本身没有错。因为,如果不搭建平台,公司的业绩可能无法取得目前一倍以
期刊
2002年,美国出了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在中国,2006年,国资委、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分别推出了对所管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中国的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怎么理解这些要求?在我看来,在众多理论分析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一切都要制度化。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一切都制度化,会很僵化,很死板,做事情会没有效率的。
期刊
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行业整顿,在各方的压力下,整个移动增值SP行业纷纷跳水,赚了一笔的老板们逐个隐藏于幕后,未赶上好时机的那些后来者们则铤而走险放手一搏后彻底放弃,当然,还有一些大型SP和纯技术性SP们还在等待着3G曙光的到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谁能坚守住一方土地,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纵观中国SP市场,从2001年到现在,在整体市场持续增长的同时,作为增值业务产业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SP大致经历了摸
期刊
栏目主编 刘文瑞教授  本期主要撰稿人 杨柯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由来已久。自从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后,不少学者试图运用系统论来破解管理学的种种难题。在这一方面,卡斯特堪称代表,他是迄今把系统论用于管理研究的最为体系化的学者。卡斯特从系统论的整体观念出发,把组织分为目标与价值、技术、结构、社会心理、管理五个子系统,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探讨管理问题。后来,他又在系统理
期刊
当技术驱动和公司战略而非个人因素决定一个企业高度的时候,张朝阳也努力克服掉几乎伴随一生的诚惶诚恐和事必躬亲,轻松管理。他说,“我已经回到10岁,还得再回到3岁。”    如果将搜狐的十年拍摄成一部电影,张朝阳已经为此取好了名字—《搜狐的长征》,基调是战略反攻。反攻的对象不仅仅是新浪,而是中国互联网最重大的问题—10年之后,当中国网民达到5亿或者更多的时候,全国人民在用谁家的产品、技术和内容。谁能坚
期刊
ST花雕的实际控制人陈克恩、陈克根兄弟因为报表虚假陈述被证监会判处市场禁入;同时控制上海科技、中国纺机、小天鹅以及ST长兴四家上市公司的斯威特系因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以及关联交易丑闻使得整个集团处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等无疑证明了旨在保证投资者利益的公司治理制度在中国实践界的发展与完善,然而,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却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