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越权”与“绿色通道”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美国出了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在中国,2006年,国资委、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分别推出了对所管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中国的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怎么理解这些要求?在我看来,在众多理论分析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一切都要制度化。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一切都制度化,会很僵化,很死板,做事情会没有效率的。这是对于“一切都要制度化”最常见的批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者都会在某些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权力,跳过制度的束缚,直接办理某些事情。在内部控制理论里,管理者的这种行为被称作“管理层越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大敌。“管理层越权”是在企业管理中难以绝对避免的,应该尽量减少的,但在管理实践中又确实是时有发生的。
  我们看到的很多间谍片或者战争片里,时常会有间谍化装成对方的高官,派头很大地硬闯岗哨,并且往往得逞。这就是因为对方的某些高官平时就不遵守有关的保卫制度,自己经常出现“管理层越权”,搞得岗哨在面对高官或者貌似高官的人时,无所适从,才会被对方间谍所利用。所以,尽管“管理层越权”可能有其业务上的必要性,但其负面影响也很大。身为管理者,应该尽量克制自己出现这种行为。管理者不应该把内部控制制度看作是束缚自己的,而应该看作是帮助自己管理众多员工的。管理者自己带头尊重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管理者管理好员工。很多公司对于“管理层越权”往往是有处罚的,比如,在对管理者绩效考评中扣分。
  那么,既然“一切都要制度化”,我们能不能把“管理层越权”也通过“制度化”来扬长避短呢?能。
  这就是所谓的“绿色通道”制度。对于某些要急办的事务,设立一个“绿色通道”制度,要求各级办事人员加快处理速度,或者减少某些程序,直接交由主管负责人决策。这样的“绿色通道”制度,减少了层层检查审核,将更多的责任放到了主管负责人肩上,要求主管负责人做出更多的主观判断。这样做,确实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但也相应加大了出错的风险。
  可见,这个“绿色通道”制度也不可滥用。孙子兵法有云“兵者,以正合,以奇胜”。没有这个“绿色通道”,企业里需要加急办的事情会被耽误,企业的竞争力会下降;但总用这个“绿色通道”,就会增加出错的风险。
  如果很多事情都要求走“绿色通道”制度,不仅加大了企业风险,“绿色通道”还容易被阻塞。这时,又需要一个安排来确保“绿色通道”不被阻塞。例如,限定每个月每个部门可以使用“绿色通道”的次数。这样,每个部门就可以自己权衡要办事情的轻重缓急,自己决定哪些事情要走“绿色通道”。
  在“绿色通道”制度的执行中也更容易出现欺诈舞弊,因为可能会有人利用主管负责人时间紧迫又要迅速做出决定这一特点,故意将一些不合规的事情,例如价格有水分的合同、虚假的付款等,拿来走绿色通道。这样做,可以避开常规的层层审核,来碰一碰运气看主管负责人是否会在时间压力下犯错误。这时,就要求主管负责人对于来自“绿色通道”的事务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能只注重效率而忽视风险。另外,为了降低这方面的风险,还可以安排所有走“绿色通道”的事情要在事后再走一遍常规检查审核,这会大大增加欺诈舞弊者事后被发现的风险,从而降低欺诈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通过“绿色通道”制度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讨论了一下“一切都要制度化”如何操作。在现实管理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一切都要制度化”,我们就总能设计出好的制度和规定来,既保证工作效率又降低风险。
其他文献
中国的SP,是一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且正在行进中的绝好案例。  以华友世纪为代表的部分SP,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收购等方式成为拥有资源的CP(Content Provider,内容服务提供商);空中网慢慢转向媒体方向,手机广告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攻方向;掌上灵通也开始和一些电视台进行合作,将SP的用户群从个人消费者扩展到企业层面,而且参与了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在渠道和资源方面双双有了扩展;而T
期刊
编者按:  在经历了“乱世快钱”的空前混乱与繁荣之后,中国的移动增值服务市场正在回归它应有的理性。处在产业链“链主”位置的电信运营商试图建立起一套崭新的规则和秩序,尤为重要的是,一股战略转向的潮流正在多家SP(Service Provider,电信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企业里悄然展开。华友世纪、掌上灵通、空中网、TOM在线,代表中国移动增值服务的四大SP上市公司,尽管各自方向不同,这两年仿佛受某种无
期刊
中国新兴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往往会选择快速扩张,进行盲目的多元化,万通也不例外。  从1994年开始,万通进行了全国性的多元化投资和盲目扩张,进入地产、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足迹遍及北京、海南、南宁、西安、沈阳、武汉等地。在万通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中,甚至包括北京电影制片厂这样和主业“跨界”甚远的企业。  1995年和1996年之间,“抽风式”的扩张让万通陷入了很大的危机,在财务和内部组织上面
期刊
人们总是太容易感知到矛盾的一面,比如,战略转型过程中,新、旧业务之间的“冲突”和“替代”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空中网将那个默默地为未来做准备的无线3.0搜索部门干脆放到了清华科技园的一个小角落,让它做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掌上灵通自打来到北京(当然,总部还在上海),就分两个地点办公,一个名为“上海掌上灵通咨询有限公司”,一个名为“青海卫视北京制作中心”,前者在朝阳区霄云路6号鹏润大厦,后者在北京永
期刊
没有最好的,没有永恒的,只有最合适的。如何挖掘和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如何避让或者解决在转型存在的问题?  空中网依然在前行的道路上摸索、徘徊。每年夏秋之际,他们都有一个内部讨论会,去分析与总结过去的这一年,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对,还需要不需要再修改。2005年,他们讨论的主题是无线互联网与无线搜索要不要做,怎么做?2006年这个主题就变为要不要跟进客户端。  因为这一年,他们接受到了
期刊
“我们是在做战略升级?还是在做战略转型?”  在我看来,这是个伪问题。战略是个动态的东西,是一家企业随时都在思考的东西。即使有了既定的战略,也从来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外部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所以,企业总是在不断评估自己的战略,企业的战略也时常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微调,有时是相对大一些的变化。至于把这种变化称作是“升级”,还是“转型”,也许更是出于宣传和稳定人心的需要,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探讨。
期刊
理想的团队需要具有不同技能和承担不同角色的人,而且最好是适应不同工作的“多能工”。下面我借鉴“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谈谈项目团队管理问题。  笔者前几年的具体管理实践,也常常出现与上述案例类似的问题,一方面,销售额与产量提高很快,另一方面,员工与资源浪费得也相对严重,俗话说:“旺丁不旺财”。  我们可以借鉴那些在制造企业内部推行的“精益生产”进行项目管理。打个比方,项目实施就好比那些产品线复杂的产品
期刊
出于种种需要,一些SP显然不太愿意用“战略转型”这样敏感的字眼来否定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昨天的选择。  TOM在线主管SP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刘炳海说:“TOM在线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无线业务未来仍将是TOM在线的主营发展业务之一。”  上海掌上灵通咨询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苏佩瑜女士也不认可他们会出走SP业务,她说:“战略转型这个词语太敏感。只能这么说,我们要多开辟几条可能的路,拓展新的业务方向,
期刊
在本案例中,作为团队的最高领导者,为整个团队构建起了完善的组织平台,同时为项目运作设计出一整套的控制流程,在项目的运作中过程中,建立起约束与监督的力量(助理Amy),从表面来看,团队应该可以顺畅的运作了,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管理不是“救火”  任何目标的完成都有其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明确各成员的“位、责、权、利”。让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岗位是什么,他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也让他知道自己
期刊
似乎又是一桩西方管理与中国本土实践冲突的案例。西方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当组织规模发展壮大时,我们要建立更为清晰和专业的组织架构。亚当?斯密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因此,胡总建立了专业化的平台。但运行的结果是效率太低,完成工作的同时,人员和费用大量增长。那么,搭建平台这个决策本身错了吗?    平台本身没有错  回答异常肯定,搭建平台本身没有错。因为,如果不搭建平台,公司的业绩可能无法取得目前一倍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