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新民主主义以来中国司法优良传统的集大成者,是根据地政府司法经验的瑰宝,如何在在新的时期吸取人民司法的宝贵经验,实现我国法治工作的科学发展,就需要我们队马锡五审判方式进行重新认识,重新思考其价值。
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经典案例;司法价值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司法背景
陕甘宁边区的司法背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刑讯逼供在边区的存在
边区的司法秩序混乱,时常发生组织或个人侵害弱势群体的人民权利的事。刑讯逼供现象在司法机关的和保安科也严重。刑讯逼供的原因除了司法习惯,还缺乏实践调查研究,边区的专业化程度低等因素。
(二)边区政府部分法律规定和地方风俗习惯的冲突
这个问题也有很多方面,如婚姻问题,边区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边区的婚姻买卖却是习俗。买卖婚姻的夫妻感情也不是很稳定,离婚纠纷也多,男女关系上也有点混乱,很多群众认为一判就是离婚,老婆都无法保住,更别提其他权利了。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形成团队
马锡五自兼任山半年边区陇东分庭的庭长后,采取巡回审判方式,依靠群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纠正了一审判决中的冤假错案,及时总结了一些缠讼多年的疑难案件,同事耳不断学习掌握这种审判方式,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团体。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边区司法工作的一面旗帜
1944年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边区政府会员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中明确提出:“诉讼手续力求简单轻便,提倡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以便教育群众。”1944年2月陇东分区专属进一步提出:“把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推行到各县的工作中去!”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始在专属下属各县范围内推广。同年3月,《解放日报》发布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为题的社论,介绍了马锡五审理案件中的经典案例,并总结了相关经验,号召边区将其发扬光。因此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工作中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用。
(三)马锡五审判方式推广到整个抗日根据地
马锡五审判方式经上述推广,影响力更加强大了,超出了边区的范围,在整个根据地开花、结果。
三、馬锡五审判方式的具体特点
(一)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
马锡五在审判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带有色眼镜,经常和群众沟通,追求案件调查的客观和真实性,多角度的听取不同人的不同看法,搜集一切相关的人证、物证,然后周密细致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案件发生的客观根据,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
(二)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调查案件的真实情况时,要善于依靠群众,以对等的心态,细心的听取各方面的看法。其次,在解决矛盾时也要依靠知情的群众,通过群众向当事人说法讲理,努力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原告和被告的对立情绪。
(三)实行简便利民的诉讼手续
马锡五审判方式体现出人民审判员应有作为“人民公仆”的思想理念。马锡五在基层处理案件时,从不随意发号施令,或者呵斥下级干部,而是以谦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与他们交流。
四、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价值
(一)符合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理念
走群众路线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命,他出身贫困家庭,从小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了解广大百姓的生活心酸,理解百姓的难处,就任陕甘宁边区陇东专员后,没有丝毫“官架子”,以人民公仆的身份与百姓对话,询问百姓意见,真正实现了走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锡五审判方式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是实践中要增强广大人民的司法参与意识,通过人民参加司法工作来实现真正的司法民主。人民陪审员来自普通民众,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最了解人民的想法,最善于群众沟通,做群众工作,以最朴素的价值观来对职业化的法官进行司法补充。
(二)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
马锡五非常注重调解工作,有调解的余地,尽量说服双方当事人,争取调解结案。因为调解在对法律变通的同时,又满足来了人民的具体需求,缓解了法律逻辑和现实生活逻辑之间的冲突,调解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获得调解结果,在结果正当性的同时将纠纷妥善的解决了,降低了司法的成本,也减少了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三)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灵魂,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求真和求实。马锡五审判方式通过走访、询问、座谈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了解案情来发现案件的真实情况,法官在案件处理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陕甘宁边区时期,一大批以马锡五为代表的边区法院法官,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克服了立法的不足,相信群众,解决了大量的疑难案件,为边区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婵.马锡五审判方式复兴之冷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8).
[2]雷嘉鸣.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J].新西部,2013(15).
[3]肖周录,马京平.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探[J].法学家,2012(6).
[4]李雪然.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价值及其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11(25).
作者简介:
杨贝贝(1991.06~),女,河南南阳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谢帅博(1991.04~),男,河南巩义人河南中云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职员。
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经典案例;司法价值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司法背景
陕甘宁边区的司法背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刑讯逼供在边区的存在
边区的司法秩序混乱,时常发生组织或个人侵害弱势群体的人民权利的事。刑讯逼供现象在司法机关的和保安科也严重。刑讯逼供的原因除了司法习惯,还缺乏实践调查研究,边区的专业化程度低等因素。
(二)边区政府部分法律规定和地方风俗习惯的冲突
这个问题也有很多方面,如婚姻问题,边区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边区的婚姻买卖却是习俗。买卖婚姻的夫妻感情也不是很稳定,离婚纠纷也多,男女关系上也有点混乱,很多群众认为一判就是离婚,老婆都无法保住,更别提其他权利了。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形成团队
马锡五自兼任山半年边区陇东分庭的庭长后,采取巡回审判方式,依靠群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纠正了一审判决中的冤假错案,及时总结了一些缠讼多年的疑难案件,同事耳不断学习掌握这种审判方式,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团体。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边区司法工作的一面旗帜
1944年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边区政府会员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中明确提出:“诉讼手续力求简单轻便,提倡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以便教育群众。”1944年2月陇东分区专属进一步提出:“把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推行到各县的工作中去!”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始在专属下属各县范围内推广。同年3月,《解放日报》发布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为题的社论,介绍了马锡五审理案件中的经典案例,并总结了相关经验,号召边区将其发扬光。因此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工作中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用。
(三)马锡五审判方式推广到整个抗日根据地
马锡五审判方式经上述推广,影响力更加强大了,超出了边区的范围,在整个根据地开花、结果。
三、馬锡五审判方式的具体特点
(一)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
马锡五在审判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带有色眼镜,经常和群众沟通,追求案件调查的客观和真实性,多角度的听取不同人的不同看法,搜集一切相关的人证、物证,然后周密细致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案件发生的客观根据,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
(二)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调查案件的真实情况时,要善于依靠群众,以对等的心态,细心的听取各方面的看法。其次,在解决矛盾时也要依靠知情的群众,通过群众向当事人说法讲理,努力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原告和被告的对立情绪。
(三)实行简便利民的诉讼手续
马锡五审判方式体现出人民审判员应有作为“人民公仆”的思想理念。马锡五在基层处理案件时,从不随意发号施令,或者呵斥下级干部,而是以谦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与他们交流。
四、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价值
(一)符合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理念
走群众路线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命,他出身贫困家庭,从小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了解广大百姓的生活心酸,理解百姓的难处,就任陕甘宁边区陇东专员后,没有丝毫“官架子”,以人民公仆的身份与百姓对话,询问百姓意见,真正实现了走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锡五审判方式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是实践中要增强广大人民的司法参与意识,通过人民参加司法工作来实现真正的司法民主。人民陪审员来自普通民众,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最了解人民的想法,最善于群众沟通,做群众工作,以最朴素的价值观来对职业化的法官进行司法补充。
(二)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
马锡五非常注重调解工作,有调解的余地,尽量说服双方当事人,争取调解结案。因为调解在对法律变通的同时,又满足来了人民的具体需求,缓解了法律逻辑和现实生活逻辑之间的冲突,调解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获得调解结果,在结果正当性的同时将纠纷妥善的解决了,降低了司法的成本,也减少了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三)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灵魂,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求真和求实。马锡五审判方式通过走访、询问、座谈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了解案情来发现案件的真实情况,法官在案件处理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陕甘宁边区时期,一大批以马锡五为代表的边区法院法官,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克服了立法的不足,相信群众,解决了大量的疑难案件,为边区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婵.马锡五审判方式复兴之冷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8).
[2]雷嘉鸣.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J].新西部,2013(15).
[3]肖周录,马京平.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探[J].法学家,2012(6).
[4]李雪然.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价值及其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11(25).
作者简介:
杨贝贝(1991.06~),女,河南南阳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谢帅博(1991.04~),男,河南巩义人河南中云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