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场采购眼中的乳饮料三杰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俏皮不解决问题
  
  近年,美国人均饮奶量一直在下降,于是有个叫MilkPEP的公共机构邀请了数十位明星(包括贝克汉姆、章子怡等),拍摄了大量主题为“gotmilk?(喝奶了吗?)”的广告,用“牛奶胡子”造型来吸引大家对牛奶的关注。
  这批“牛奶胡子明星”广告十分引人注目,甚至成了收藏品。但它们是否拉动了牛奶饮用量?没有,消费量依然在下降。
  针对这个问题,《定位》的作者阿尔·里斯引用了一段评论说:“女孩子不喝牛奶的主要原因,是她们认为喝牛奶会变胖。没有一个广告涉及了这一点。”
  该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采购,与其说我们代表企业,不如说我们代表顾客——学会从顾客角度看待产品,是我们终身要修习的课程。更进一步,我们要把顾客的心理需求和行动规律传递给供应商。
  
  日常饮料与类保健品的区别
  
  当然,供应商总是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几年前,我对一位来自著名乳业品牌的销售经理说:将来,如果你们想让牛奶消费量有突飞猛进的增长,一定要开发一种新品或新概念,尝试让顾客把这种乳品当日常饮料喝,而不是仅仅当做补充营养的类保健品喝。他对此不以为然。
  我说的这两种概念有什么不同?让我借用新浪网的一次调查结果来说明: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各种饮料的首选两个原因都相同——“饮品质量(包括原料、营养功能等因素)”和“口感味道”。对于乳品和饮用水来说,质量因素排第一;对于果汁饮料、碳酸饮料、茶饮、功能饮料和固体饮料来说,口味因素排第一。考虑质量,趋向于理性消费;考虑口味,趋向于冲动消费。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到牛奶可以向果汁的方向转——这种创新应该是供应商的事。
  
  用顾客的视角看
  
  河北小洋人做到了(先叫鲜果乳,后来改名叫妙恋);接着是2005年浙江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同年还有北京燕京的东东等);2006年,很多地方品牌跟风;今年娃哈哈又推出了思慕C。
  昨天,我走进一家北京的快客便利店,看到小洋人陈列在货架俯视层,营养快线在平视层,思慕C在仰视层。为什么?我想这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我从顾客选择的口味、营养、品牌和价格四个要素来做简要说明:
  
  口味
  在我看来,“口味”对于顾客,应该包括以下因素:味道、口感、气味、色泽和“胃感”。味道和口感完全是两码事。
  小洋人带有一丝酸味,可能来自柠檬酸原料;营养快线偏奶味,思慕C偏果汁味。
  小洋人口感清爽些,营养快线有奶稠感,思慕C口感清爽。
  开瓶气味上,小洋人味清(瓶口小),营养快线奶味重(大瓶口),思慕C果汁味重(大瓶口)。
  色泽上小洋人和营养快线为乳白色,思慕为果汁色。
  “胃感”和容积、原料等都有关系,不多作评论,但我提醒供应商注意一点:部分顾客在店里发现280ml营养快线后很高兴,因为小容量可以降低喝多的奶腻感。
  从顾客和门店的反馈看,口味的多数方面实际上不可对比,区别主要在于营养概念的设计和品牌形象(含包装)。
  
  营养
  在瓶体显示的产品总体概念上,小洋人叫“果乳饮料”,营养快线叫“果汁牛奶饮品”,思慕C叫“营养牛奶果汁饮品”。虽然只是多了“营养”,改称“果汁牛奶”和“饮品”,但娃哈哈对其概念的推广显然更积极、更贴近时尚。
  在瓶体显示的概念解析上,小洋人没有深度解析,营养快线采取了“香浓牛奶+纯正果汁/15种营养素”、“愿您健康活力每一天!”和“参考中国营养学会……”三重解析,思慕C采取了“果汁含量≥30%/复原脱脂牛乳含量≥20%”、 “低脂肪多营养/特别添加利体素”两重营养解析,和“清新诱人的个性水果/香浓滑爽的牛奶/柔情蜜意的味觉天堂”的感性解析。
  另外,营养快线和思慕C都用表格详细列出了“营养成分表”,这是瓶体推广的重磅炸弹!
  
  品牌
  我个人认为,“小洋人”对于一线市场并不是个好名字,因为它把“洋”气外露化了,不含蓄婉转,其实效果不如营养快线的英文名“Nutri-Express”和思慕C的英文名“Smoothie”。小洋人瓶体没有英文名,但它有个副品牌名叫“妙恋”,很好听,可惜没有被突出,字体和颜色也缺乏特别的设计。
  其实,我还是希望小洋人采取外包全覆盖瓶体的做法,第一是可以容纳更多文字和图案,第二是显得更大气,第三是消除顾客的一种顾虑:透明瓶子遮挡不了阳光对乳品的照射。
  
  价格
  小洋人的优势在于价格。它的500ml在各类门店一般比营养快线和思慕C低1元左右。但这对地级市以下市场更为有用。对于“好面子”的一线城市顾客来说,他们更看重喝一种饮料的整体感觉。
  思慕C实际上更加看重女性顾客对奶品“增肥”的顾虑,因此加重果汁概念,并主打利体素(Litesse,即减肥者熟知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其营养成分表排第一的也是女性熟悉的肌醇(属维生素产品,可保持体内生理活动平衡)。
  我个人认为,思慕C的最大问题是瓶形,它不应该和营养快线的瓶形太相像,应该学习屈臣氏的水或燕京的东东。
  作者声明: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与其他采购人士和机构无关,也不可应用于任何采购指南。读者可通过CategoryCity@gmail.com与作者交流相关的专业问题。(文章编号:3070723,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编辑:张斌yamantaka@vip.sina.com
其他文献
是分还是并,没有定法。看企业发展阶段。有的阶段不一定需要严格的分网,一种变通方式是分产品系列授权。    内斗诱发分网    在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品牌之下的产品系列并不多,因此都放在一个网络内销售。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系列,产品特点、目标消费群逐渐有了明显差异。更关键的是,网络内的经销商数量越来越多,密度加大,“内战”升级——互相压价、跨区窜货、“优势市场打
期刊
ERP挠不到的痒处    一年前,根据咨询专家的建议,王总管理的这家业内小有名气的OTC制药企业上马了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半年多运转下来,解决了原来生产成本核算、原材料管理、客户货款账期及信用管理等诸多老大难问题,让王总颇为满意。  满意归满意,王总心里还是有些疙瘩:  口尽管目前ERP系统中显示主力产品销售形势不错,可王总心里有数,有相当一部分是积压在渠道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
期刊
销售战略如何分解为部门工作    林正大  LMI创办人,整合型战略家,林正-大管理研究中心总裁,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客座教授,亚太地区企业家协会高级顾问。曾为三百多家企业提供咨询与系统培训服务,其中世界五百强约百家。david@Imf456.com  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两位机械设备制造商的销售老总,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罗盘(商业模式):  A公司的销售老总选择世界五百强作为目标客户,满足
期刊
在供应商看来,卖场长着一对势利眼。它最喜欢的是能与之“门当户对”的供应商,这意味着实力、品牌、费用,以及好价格。  实力有大小,品牌有强弱,费用有肥瘦,价格有高低,对于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厂商,尤其是小供应商而言,岂不是没活路?  其实不然。在大卖场的供应商结构中,小供应商占半数以上,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供应商容易陷入“门当户对方为卖场红人”的误区,过分夸大实力、品牌、投入这些硬件的作用,忽略了人
期刊
卷土欲重来    A品牌始创于澳洲,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香港市场,其护发产品一分钟焗油及沐浴露,连续多年在香港市场销售第一,霸主地位至今无人撼动。  在广东市场,A也是靠这两个品类包打天下,不仅中小卖场有售,而且与沃尔玛、百佳、屈臣氏等国际连锁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十多年来创下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但A洗发水在中国内地上市以来表现欠佳。2003年,集团决策层决定走“质优价廉”的实用主义路线,率先降
期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0年前,一次席间听胜总吟唱过这首诗。那时,自己刚刚走出校门,一门心思想出人头地;可惜身子骨太弱,几次三番碰壁,被坚硬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正走投无路时,遇见了胜总。  吟这首诗时,胜总豪气干云。他鼓励我们这帮小年轻去营销的战场上做一番“惊天地、涕鬼神”的事业。由于他的感召,我们这些兄弟从四面八方来到一起,而今,我们又流散到八方四面
期刊
让儿女们为自己的父母梳头,这场景非常震撼。台上台下高潮迭起,落泪者比比皆是,品牌就随着这澎湃的情感,深深地渗透到了潜在客户群中。  众多连锁商往往爱用“服务营销”这个概念,还喜欢在“服务”前面加一个“人性化”的定语。但所谓“人性化服务”,最终也大多流于形式,不切实际,对店铺品牌和业绩的提升毫无帮助。  如果连锁商想通过“人性化服务”来塑造品牌形象,必须谨记:  1.“人性化”乃是一种战略,而非战术
期刊
我们是一家眼镜连锁店,刚刚向二级城市铺开,但遇到很大的问题。顾客普遍都喊眼镜价格很贵,有的还说我们暴利。但我们的商品组合和产品品质的确是很好的。另外,还有顾客抱怨说,取眼镜要好几天,太慢了,但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啊!  这里的顾客比较重小利,对我们的一些小服务点倒是很看重,例如免费洗眼镜、眼镜知识介绍等等。但这些也是要成本的呀!  问题:我们面对二级市场甚至三级市场该怎样培育或炒热市场?针对顾客的抱
期刊
每次参加各种医药峰会时,医药企业的老总或研发负责人往往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企业如何建设产品线?在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能否推荐一些新品?  这时我就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建设产品线?对你有意义吗?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有了完善的产品线,在推广、渠道上都大有可为(比如共用一支销售队伍和消费链,节省营销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为公司带来长期利益。有人甚至将“产品线建设”看做是企业成功的捷径。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
期刊
同样是“请客吃饭”,你要“吃”到位,杜绝只吃不做、更甚连产品名都记不住的“白眼狼”事件。  专业化推广方式分为医学和非医学两类,分别对应两个问题:一是让客户(医生、医院)了解产品,塑造产品的专业化形象;二是建立品牌影响力,加深与医院高层、重点目标医生的关系。  那我们双管齐下不就行了?问题没那么简单。对于不同的企业,或是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你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推广方式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