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资质平凡,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养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了一番伟业。他的思想谋略精华和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尽管曾国藩已去世百余年,其思想仍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年轻时,曾国藩宽容大度的性情就已经表现出来。他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因为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进来的,让你遮住了,赶快挪开!”曾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桌子。曾国藩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吵闹人吗?”曾国藩听了就低声默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人更是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反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别人呢?”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纷纷替曾国藩抱不平。曾国藩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解同学,安慰同室,像无事一般。不难看出,曾国藩作为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与当朝政客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最主要的就是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炼,乐于忍让,故虽常立于险地而能不败。
【多维解读】
1.宽容之美。人的成功,往往与品德有着莫大的关系,宽容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也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与道德水准的尺子。只有让人一丈,人家才会敬你三分。
2.从小事做起。美好的品德,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从小时候学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让美好品德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人性的光彩才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
【适应文题】
宽容、美德、学会交际、我们在一起、个性之美、礼让、细节。
身为将相,地位显赫的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他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在饮食方面,他每餐只吃一个蔬菜,决不多设,因为他常吃一个菜,人们称他为“一品”大相。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到下面巡视,下级为他多加了几个菜,他只吃面前的一个菜。离开时,他很不高兴地说:“你们要我一食千金,我不忍心吃呀,也不忍心看呀。”在南京城里,他经常同老人和子孙吃开水泡饭,而且不得多吃。
在穿衣方面,他更是节俭,衣服上常有补丁;三十而立之年,曾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舍不得穿,只是在节庆之日穿一下,藏了三十年,还如新衣一样。在他临近去世的时候拿出来,裤子还像新的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嘱咐妻儿一定要自己动手,几乎他穿的所有鞋都是夫人给他做的。在住房方面,他床上铺草席、盖土布,家中老屋,已有百余年。由于家中人口增多,他的九弟花了三千多元建了一栋新屋,他听到后很不高兴,写信责问弟弟,他说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决不住新屋。曾国藩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多维解读】
1.严以律己。在子孙面前,他是一家之长;在士兵面前,他是三军统帅;在官员面前,他是两江总督。不管是哪种角色,他总是身先士卒、甘当表率。自己做到了,才有这种说服他人与影响他人的力量。
2.节俭之美。即使是伟人,他的伟大其实也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曾国藩在衣食住行上的一举一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
【适应文题】
风景、做得最好、美德、节俭、传递、今昔、人性的光彩。
李鸿章曾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外出散步,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他已有主意。李大惊。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手下人才辈出,与他善用人是分不开的。他赴京科考,在长沙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因为三人志趣相投,于是“为昆弟交,以学问相切磨”。后来在仕途和军事生涯中,这两个人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曾国藩一眼相中,并在日后的成功道路上为他鞠躬尽瘁的,江忠源就是其中一个。当年江忠源在京由郭嵩焘引见,与曾国藩相识。交谈过后,曾国藩对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多维解读】
1.善于观察。人的成长之路,断然不是靠脚走出来的。没有智慧的头脑,如何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呢?正因为曾国藩善于发现,练就了识才之本领,才做到了人为其用、人尽其才。
2.知人善任。在这个世界上,人才不少,但能够将人才用得恰到好处的并不多。正如鱼儿放在水里才能自由游弋,鸟儿放到苍穹才能自由飞翔一样。
【适应文题】
尊重、智慧、天生我材、朋友、成功法则、观察、希望。
曾国藩在少年时喜欢夜读,常常读书至深夜。一个冬天的夜晚,他挑灯背诵一篇经典古文,当时有一个贼伏在他家的屋顶上,想等他睡熟后行窃。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却一直翻来覆去地背读那篇文章。贼人冻得浑身打颤,实在忍不住了,气呼呼地跳了下去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可曾国藩没有气馁,仍旧坚持背下来才睡。
也许就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诵读习惯,让曾国藩记忆力不断增强,以至于出口成章,不少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的读书课程。他读书严谨深入,“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 【多维解读】
1.勤能补拙。从天分来讲,或许资质有高低之分。但天分毕竟只是天分,如果缺少努力,天分再好也会沦为庸者;相反,如果像曾国藩一样勤奋,或许谁都能获取成功!
2.爱好读书。在历史的长河里,地位比他高的不计其数,影响比他大的也是数不胜数。但能够获得后人如此尊重的却并不是很多。细细深究,或许是读书让他变得如此有吸引力。
【适应文题】
读书、美丽自我、充实、我行、美丽的世界、学海、坚持。
天京城攻下之后,皇帝最大的威胁解除了。曾国藩在上报有功人员名单时,位列第一的不是他弟弟,而是写的湖广总督官文。同时在呈上他的弟弟时,也将左宗棠、沈葆桢等名列其中,进而淡化所有的功劳。当时庞大的湘军对朝廷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威胁,而此时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已经很成熟了,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裁掉湘军。这样做意味着自断羽翼,他没有了后台,没有了军事依靠,皇帝自然而然就放心了。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曾国藩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公元1848年,曾国藩被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兼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是从二品,兼署了礼部侍郎,便是正二品。按清朝当时的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子,俗称四人抬大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俗称八抬大轿。曾国藩以前一直乘四人抬的蓝呢轿子,当了三品官以后,按说可以换乘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了,但他却仍然坐着四人抬的蓝呢轿子。升了二品官后,许多人都以为他会换乘八抬大轿,没料到他还是坐着他的“四人抬”。
【多维解读】
1.低调慎行。古人早就有金玉良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忌。”正是由于谨记古训,时时处处慎独而思,慎独而行,因而在错综复杂的朝廷里能够保持自我。
2.感悟人生。曾国藩之所以立志做清官,除去他的良好家风之外,更在于他通过读书,领悟了盈缩有数,此消彼长的道理。所谓的富贵繁华,最终不过是过眼烟云。真正的智者,总是在声名显赫时藏锋敛迹,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适应文题】
放低自我、高与下、智者的生活、哲理、感悟、谦虚。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官宦之家,再怎么兴旺都过不了三代,而曾国藩家却代代出英才。不仅曾国藩自己的儿子个个成才,曾家的孙辈中还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昭抡这样世界著名的化学家,曾孙辈中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一百多年来,他的子孙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个个都很成器。
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家境殷实,但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乡下,并且要求饭菜不能太丰盛,衣着不能太华丽。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有一年,小女儿因随母亲第一次来到总督府探望父亲,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十分不悦,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他还多次在家书中要其子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一一为之”。
【多维解读】
1.家风淳朴。良好的家风,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若不勤俭持家,子孙如何懂得节约?若不倡导耕种,子孙如何能学会劳动?虽时过境迁,但其家教方法依然极富借鉴意义。
2.传递美德。常言“富不过三代”,然而曾家却是代代出英才,百年来没有纨绔子孙。究其原因,是美好的家风一直在传递,育人的精神一直在践行。
【适应文题】
教育、家庭、真正的关爱、节俭、榜样、传递美德。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巡抚,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时的曾国荃日日失眠,一度得了抑郁症,甚至萌生了辞官还乡的念头。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抑郁,曾国藩在金陵官署给弟弟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一辈子失败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有四件事更使他终生难忘。
第一次是道光十二年,到湘乡县考秀才,在应试中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他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第二年他再次应县试,仅中末名秀才。第二次是咸丰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国藩向咸丰帝汇报工作,为了进行详细说明,他画了一幅图,但这图画得丑陋不堪,引起了满朝大臣的嘲笑。第三次是咸丰四年靖港兵败时,欲跳水自杀殉国,幸亏被他的幕僚救起,狼狈逃回后,遭到江西大大小小官绅的耻笑。第四件事是咸丰五年九江兵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当地官绅更是幸灾乐祸。曾国藩在信尾对弟弟说,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诩为有本领。
【多维解读】
1.正面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几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挫折面前,你退缩了,也许便失败了;你越过了,生命的风景或许就在前头。
2.心态乐观。有时候,影响我们的并不是他人,往往是我们自己。拥有了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即使在失落甚至失败时,你也会看到生命的光彩。
【适应文题】
挫折、看到的风景、心态、正视、超越、进步、相信自己。
(编辑 文 墨)
年轻时,曾国藩宽容大度的性情就已经表现出来。他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因为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进来的,让你遮住了,赶快挪开!”曾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桌子。曾国藩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吵闹人吗?”曾国藩听了就低声默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人更是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反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别人呢?”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纷纷替曾国藩抱不平。曾国藩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解同学,安慰同室,像无事一般。不难看出,曾国藩作为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与当朝政客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最主要的就是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炼,乐于忍让,故虽常立于险地而能不败。
【多维解读】
1.宽容之美。人的成功,往往与品德有着莫大的关系,宽容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也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与道德水准的尺子。只有让人一丈,人家才会敬你三分。
2.从小事做起。美好的品德,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从小时候学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让美好品德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人性的光彩才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
【适应文题】
宽容、美德、学会交际、我们在一起、个性之美、礼让、细节。
身为将相,地位显赫的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他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在饮食方面,他每餐只吃一个蔬菜,决不多设,因为他常吃一个菜,人们称他为“一品”大相。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到下面巡视,下级为他多加了几个菜,他只吃面前的一个菜。离开时,他很不高兴地说:“你们要我一食千金,我不忍心吃呀,也不忍心看呀。”在南京城里,他经常同老人和子孙吃开水泡饭,而且不得多吃。
在穿衣方面,他更是节俭,衣服上常有补丁;三十而立之年,曾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舍不得穿,只是在节庆之日穿一下,藏了三十年,还如新衣一样。在他临近去世的时候拿出来,裤子还像新的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嘱咐妻儿一定要自己动手,几乎他穿的所有鞋都是夫人给他做的。在住房方面,他床上铺草席、盖土布,家中老屋,已有百余年。由于家中人口增多,他的九弟花了三千多元建了一栋新屋,他听到后很不高兴,写信责问弟弟,他说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决不住新屋。曾国藩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多维解读】
1.严以律己。在子孙面前,他是一家之长;在士兵面前,他是三军统帅;在官员面前,他是两江总督。不管是哪种角色,他总是身先士卒、甘当表率。自己做到了,才有这种说服他人与影响他人的力量。
2.节俭之美。即使是伟人,他的伟大其实也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曾国藩在衣食住行上的一举一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
【适应文题】
风景、做得最好、美德、节俭、传递、今昔、人性的光彩。
李鸿章曾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外出散步,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他已有主意。李大惊。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手下人才辈出,与他善用人是分不开的。他赴京科考,在长沙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因为三人志趣相投,于是“为昆弟交,以学问相切磨”。后来在仕途和军事生涯中,这两个人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曾国藩一眼相中,并在日后的成功道路上为他鞠躬尽瘁的,江忠源就是其中一个。当年江忠源在京由郭嵩焘引见,与曾国藩相识。交谈过后,曾国藩对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多维解读】
1.善于观察。人的成长之路,断然不是靠脚走出来的。没有智慧的头脑,如何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呢?正因为曾国藩善于发现,练就了识才之本领,才做到了人为其用、人尽其才。
2.知人善任。在这个世界上,人才不少,但能够将人才用得恰到好处的并不多。正如鱼儿放在水里才能自由游弋,鸟儿放到苍穹才能自由飞翔一样。
【适应文题】
尊重、智慧、天生我材、朋友、成功法则、观察、希望。
曾国藩在少年时喜欢夜读,常常读书至深夜。一个冬天的夜晚,他挑灯背诵一篇经典古文,当时有一个贼伏在他家的屋顶上,想等他睡熟后行窃。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却一直翻来覆去地背读那篇文章。贼人冻得浑身打颤,实在忍不住了,气呼呼地跳了下去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可曾国藩没有气馁,仍旧坚持背下来才睡。
也许就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诵读习惯,让曾国藩记忆力不断增强,以至于出口成章,不少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的读书课程。他读书严谨深入,“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 【多维解读】
1.勤能补拙。从天分来讲,或许资质有高低之分。但天分毕竟只是天分,如果缺少努力,天分再好也会沦为庸者;相反,如果像曾国藩一样勤奋,或许谁都能获取成功!
2.爱好读书。在历史的长河里,地位比他高的不计其数,影响比他大的也是数不胜数。但能够获得后人如此尊重的却并不是很多。细细深究,或许是读书让他变得如此有吸引力。
【适应文题】
读书、美丽自我、充实、我行、美丽的世界、学海、坚持。
天京城攻下之后,皇帝最大的威胁解除了。曾国藩在上报有功人员名单时,位列第一的不是他弟弟,而是写的湖广总督官文。同时在呈上他的弟弟时,也将左宗棠、沈葆桢等名列其中,进而淡化所有的功劳。当时庞大的湘军对朝廷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威胁,而此时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已经很成熟了,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裁掉湘军。这样做意味着自断羽翼,他没有了后台,没有了军事依靠,皇帝自然而然就放心了。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曾国藩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公元1848年,曾国藩被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兼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是从二品,兼署了礼部侍郎,便是正二品。按清朝当时的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子,俗称四人抬大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俗称八抬大轿。曾国藩以前一直乘四人抬的蓝呢轿子,当了三品官以后,按说可以换乘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了,但他却仍然坐着四人抬的蓝呢轿子。升了二品官后,许多人都以为他会换乘八抬大轿,没料到他还是坐着他的“四人抬”。
【多维解读】
1.低调慎行。古人早就有金玉良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忌。”正是由于谨记古训,时时处处慎独而思,慎独而行,因而在错综复杂的朝廷里能够保持自我。
2.感悟人生。曾国藩之所以立志做清官,除去他的良好家风之外,更在于他通过读书,领悟了盈缩有数,此消彼长的道理。所谓的富贵繁华,最终不过是过眼烟云。真正的智者,总是在声名显赫时藏锋敛迹,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适应文题】
放低自我、高与下、智者的生活、哲理、感悟、谦虚。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官宦之家,再怎么兴旺都过不了三代,而曾国藩家却代代出英才。不仅曾国藩自己的儿子个个成才,曾家的孙辈中还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昭抡这样世界著名的化学家,曾孙辈中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一百多年来,他的子孙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个个都很成器。
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家境殷实,但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乡下,并且要求饭菜不能太丰盛,衣着不能太华丽。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有一年,小女儿因随母亲第一次来到总督府探望父亲,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十分不悦,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他还多次在家书中要其子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一一为之”。
【多维解读】
1.家风淳朴。良好的家风,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若不勤俭持家,子孙如何懂得节约?若不倡导耕种,子孙如何能学会劳动?虽时过境迁,但其家教方法依然极富借鉴意义。
2.传递美德。常言“富不过三代”,然而曾家却是代代出英才,百年来没有纨绔子孙。究其原因,是美好的家风一直在传递,育人的精神一直在践行。
【适应文题】
教育、家庭、真正的关爱、节俭、榜样、传递美德。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巡抚,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时的曾国荃日日失眠,一度得了抑郁症,甚至萌生了辞官还乡的念头。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抑郁,曾国藩在金陵官署给弟弟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一辈子失败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有四件事更使他终生难忘。
第一次是道光十二年,到湘乡县考秀才,在应试中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他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第二年他再次应县试,仅中末名秀才。第二次是咸丰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国藩向咸丰帝汇报工作,为了进行详细说明,他画了一幅图,但这图画得丑陋不堪,引起了满朝大臣的嘲笑。第三次是咸丰四年靖港兵败时,欲跳水自杀殉国,幸亏被他的幕僚救起,狼狈逃回后,遭到江西大大小小官绅的耻笑。第四件事是咸丰五年九江兵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当地官绅更是幸灾乐祸。曾国藩在信尾对弟弟说,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诩为有本领。
【多维解读】
1.正面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几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挫折面前,你退缩了,也许便失败了;你越过了,生命的风景或许就在前头。
2.心态乐观。有时候,影响我们的并不是他人,往往是我们自己。拥有了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即使在失落甚至失败时,你也会看到生命的光彩。
【适应文题】
挫折、看到的风景、心态、正视、超越、进步、相信自己。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