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久违了的“实在”课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可能性;实在课;以学论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58-02
  
  在唐山市举行的《概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第一课时的教学。整节课教师与学生浑然一体,围绕教学目标既有静静的深思,又有尖锐的思维碰撞;多项交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的思维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使人眼前一亮,是一节久违了的“实在”课。
   “可能性”是新课程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与此相关的教学经验还很少,对于教师仅仅是一种尝试与探索。提到“可能性”就不得不提到概率,《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也叫几率,旧称或然率。”可见,概率是客观存在的随机现象在统计上的规律,这种规律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概率概念。它有两个特点:(1)其结果至少有两个;(2)至于哪一个出现,人们事先并不知道。
  前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掌握概率概念,从最初的萌芽到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再到基本形成,不是一下子发展起来的,要经过一个从低到高、一步一步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初是要积累有关“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继而是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这是儿童认识关于概率概念的最初萌发的认识基础。以后有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观念,认识可能性大小的具体数量,进而用分数、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掌握科学的概率概念,这个过程大约要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到高中二年级才能完成。显然,小学的教学重点应是随机的观念,而不是其他知识。
  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一学段的要求是:(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作为课标所规定目标的载体——三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第104~105页的内容,以“可能性”为课题:选取“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摸棋子”、“生活中的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参与“抽签”、“摸棋子”、“涂色”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中进一步体验确定与不确定现象,并能借助“经验”描述相应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1.本案例要建立新的思维结构。遇到事件就思考它的结果,是“确定”还是“不确定”,如何表述。思维方式应该是:因为事件发生的结果有一种或多种,所以此事的发生是“确定”或“不确定”的。这正是逻辑思维的特征,再借助于语言表达,能够有效地得到发展。
  2.这种思维要在“体验”、“感悟”中得到发展。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语言描述;还得要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显然,不能靠简单的“告诉”来实现,需要在原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来。
  3.学生原有的经验是什么呢?如“主题图中的抽签定节目”、“锤头、剪子、布”、“猜谜语”、“赌一赌”等等,都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4.设计活动、提供动力,使学生“卷入”数学活动的“参与和思考”之中,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水平,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请看老师的设计。
  首先,教师自我介绍:我除了是一位数学教师,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变魔术。想不想见识一下我的本领啊?接着出示一个袋子说,你任意从袋子里摸出一个棋子,我都能猜出是什么颜色的。谁愿意和老师配合一下?当学生摸的红棋子都被老师猜对时,教师问:“老师神吗?”(生:不神)“为什么不神?”(因为袋子里“一定都是红色的棋子”)教师板书:一定。
  (教师借助学生对异地教师具有的陌生感、神秘感和求知欲,以“小魔术”的情景切入,取材于“经验”,顺应了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并且蕴含了确定的事件。从学生的参与热情看,是积极地、自然地卷入。)
  接着,教师在袋子里放入几个黄棋子说:“从中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教师马上提出小组活动要求:每人摸一次(一人摸时,其余的人猜);摸后放入袋子里搅一搅;记下每人猜对的次数。然后,小组向全班汇报。
  (学生在猜之前会想:因为有两色棋子,可能红色、也可能黄色,体验“不确定”;在交流:“为什么没猜对?”时,学生就借助于“摸、猜”的经验,在大脑中运转“因为有红、有黄,所以猜的可能是红,也可能是黄。”提升了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也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看”到自己“做”是学生所想的,教师马上转到“猜测——操作——交流”的层面,顺着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活动,收到了实效。)
  在学生汇报完后,教师顺次追问:为什么没有全猜对呀?能摸出白色的棋子吗?板书:“可能”、“不可能”,实现了对不确定现象的初步了解。
  此时,学生需要独立的、有思维提升的活动,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教师设计三个闯关活动:出示有不同颜色球的静态“盒子”三个,学生依托“猜测、摸球、交流”的“具体形象的思维”经验,从“动态转向静态”,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口头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的例2和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涂色,独立完成后交流说理;出示主题图并解释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学生都想在同伴中显示自己的“出色”,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用“闯关”方式加以“刺激”,用富有激情、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把想法说出来,再让别的学生补充。实现了个性张扬和思维的碰撞,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把学生的思维彻底“激活”,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且依托教材资源,加以创造性地应用。)
  课的结尾,教师说,课要结束了,我“一定”会把你们的出色表现介绍给我的学生,我和你们“可能”还会见面的,希望你们继续搜集“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看看它们有没有大小可分,有没有规律可循?
  (教师引导学生回味所学,延伸到课外,带着疑惑进,带着问题出,使学生在数学思考中生活,实现数学的价值。)
  总之,讲课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进行评价,都是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展开的。这样,就实现了教学的真实、高效,是实实在在的“以学论教”。
  【责任编辑 高洁】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探索规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索规律的意义和地位。探索规律教学应在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同时,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而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规律;价值追求;实践操作;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4-0066-05  以“主题活动
摘 要:几年来井陉县的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形式与内容,提出了“备—议—聚—听—研—记—升”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业务素养和专业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备”是全员、全方位备课;“议”是听前交流备课所得和疑问困惑;“聚”是聚焦问题,确定课堂观察重点;“听”是带着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观课;“研”是听课后对问题解决办法的研讨;“记”是记录教研所得与反思;“升”是提升、升华,作课教师将教学设
摘 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习得方法,获得阅读体验并积累语言,是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意义所在。那么,如何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策略呢?我们应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意识,为学生阅读营造自由品读的氛围,打造自主创造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整合;自然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作业要关注学情,在难度上设计不同层次学生所需的作业,使他们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完成主体上进行不同的设计,激发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作业内容上设计不同的作业,发展学生多个层面的能力。此外,优化作业形式,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异与趣;难度;层次;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摘要:一线教师在进行“原生态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原生习题”的设计,造成教学“肠梗阻”。小学数学教学要还原真实的教学,在原生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提高解题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传统数学;原生数学;真实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7-0054-02  原生态数学是指教学不再生搬硬套课改理论,不再刻意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它的质量优劣关系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任务是否落实的问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立足教材文本,把握学情需要来设计课堂练习,不仅能有效地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内化所学,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习;依标扣本;立足学情;内化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情境再现  彭老师在小学一年级美术课《会滚的玩具》教学伊始,首先向学生呈现了各种材质,形态相异,色彩丰富的废旧材料,如空饮料瓶子、一次性塑料、纸质水杯、圆形薄片纸盘子等,并顺手演示圆柱状饮料瓶滚动,让学生观察、思考其滚动的原理。之后,让学生滚动空圆柱饮料瓶,让学生们享受着体验过程与成功的快乐。彭老师還让学生试着将上大下小的一次性纸质水杯,圆形薄片纸盘子像圆柱状的饮料瓶那样滚动,并提问:“怎么样才可
摘 要: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贯穿于所有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是所有其他策略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创设优化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并概括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策略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策略;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6-0019-06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打造高效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对学生心理和精神层面加以研究,特别要探索课堂氛围营造艺术。  一 课堂氛围营造的误区辨析  关于课堂氛围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  1.简单地认为营造课堂氛围就是制造热闹的场面,形成热烈的气氛。实际上,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产生不同的效果,课堂氛围是不一样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畏惧、厌倦作文。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必须加以恰当的引导,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上作文。  一紧扣儿童认知特点,有效激发习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学就是必须千方百计地激起孩子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