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气”的小子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倾听;解释;重构
  
  “你小子太没骨气了!”这样满含怨气的话语不断地从爸爸妈妈的嘴里冒出,而句中提到的那个小子——七岁多的阿杰没精打采地歪坐在父母的中间。时不时,他发出一声叹息,或是略略挪动他胖胖的身躯。阿杰的到来是经校长转介的。原因是家长不堪忍受孩子总是在学校被同伴欺负。
  我在咨询室里静静地等候着阿杰及家人。母亲如约而至,告知其父会晚到一会儿。刚刚坐定,母亲开始有些焦虑地谈起了孩子的情况。事件大致如此:这天,孩子回到家,母亲发现阿杰的脸上多了一道擦痕,急忙追问。孩子说是班上同学打的,好多人都在打他。母亲当时就上了火,拉着孩子要去找老师,结果孩子没让。父亲下班后,看到此情此景更是怒火中烧,一个电话就投诉到了校长处。这样,也就出现了文中的第一幕。
  
  一、倾听的魅力——宣泄情绪
  
  我静静地聆听母亲的诉说,感受着她的那种心痛和怨恨。据母亲表述,孩子从上小学以来一直受同学的欺负,经常在学校里挂彩。
  “以前,我们也不计较,但是现在竟然那么多的孩子都来欺负我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太不能接受了,你说这样的班风是不是也太糟糕了?”
  我看着母亲因为愤怒而涨红的脸,说到:“杰杰妈妈,我能够体会做母亲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好吗?”
  母亲这时才发觉自己的状态有些过激,她连忙回答到:“我不是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只是这些孩子也太不应该了嘛。”
  我也及时表明了中立的态度:“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工作的信任。您有话尽管说,我会为你们保守秘密,我们所说的话仅仅存在于这个房间里。”
  母亲笑了。接下来的时间里,母亲谈起孩子的成长史。孩子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年纪都比较大,尤其是爷爷腿脚不便,所以祖孙仨一般都待在六楼上。奶奶照顾孙子很是细致,凡事都会为孩子准备妥当,即便是剥香蕉这样的小事也从不让孩子插手。这样的生活一直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才告一段落,现在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的生活、学习都是由母亲来照顾,父亲比较贪玩几乎不管孩子。偶尔,会逗逗孩子玩,多是一些打闹的方式。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类似打架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孩子不时会带些小伤回家。问起谁干的,孩子也总是答不上来。并且,孩子也总是忘记不和其他孩子玩的嘱咐。家人也多次提醒他少和其他孩子打架,但是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在上演着。这次,主要是听说很多人打他一个人,所以父母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希望讨个说法。
  一段时间以后,父亲带着儿子一道前来。孩子跟在父亲后面,很慵懒的模样。胖乎乎的身体,没精打采的样子,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孩子就座时,将自己摔躺在沙发里,好像没有骨头似的。父亲入座之后,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你说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啦,别人打他他不记仇。叫他不要和那些爱打人的同学玩,他又记不住。有时侯,我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没有自尊呢?我觉得这个娃娃简直一点儿骨气都没有!”母亲听后,也当即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听着父母的唠叨,孩子显得并不在意。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我看着他,问道:“阿杰,爸爸妈妈说的都是真的吗?”他点点头回答到:“是,他们都打我。”“小伙伴都打你了,你为什么还要和他们一起玩呢?”孩子很茫然地看了看我,摇摇头。
  “那,孩子在家和小伙伴交往的情况如何呢?”母亲答道:“你也知道,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待在家里,很少下楼玩。他没什么伙伴,一般都在家里玩。”“能具体一点吗?”“他就玩玩自己的玩具呀,有时候和他父亲一起玩,互相打闹一番而已。”“那和爷爷奶奶住的时候呢?”我接着问。妈妈讲到: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尤其是爷爷腿脚不灵便,所以一般都不下楼。平日里,如果孩子提及下楼玩耍,奶奶总是说:“不行,没有人看着你怎么行。乖孙儿在家玩,看奶奶给你准备了什么好吃的?”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奶奶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就这样,孩子也喜欢并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听到这里,孩子露出了有些兴奋的笑容,说道:“我最喜欢吃了,你看我长得多胖啊。我就是喜欢吃!”言语之间流露出了些许骄傲和自豪。但是紧接着,母亲就提起孩子因为同学们都叫他“蛮逗”“胖娃”等绰号时孩子的不悦。孩子也当下表达了对于绰号的不满。
  “能告诉我,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你们做出过什么样的努力吗?”母亲回答说已经找到班主任谈了这件事,班主任也已经就此问题和班级中的孩子们有过交流。但是,班主任也反映,孩子很久以来就有一个非常让人费解的举动——阿杰总是让同学们来玩打他的游戏。久而久之,很多孩子也很乐于参加到打闹的游戏中来。对于这样的行为,父母也很疑惑。父母一致觉得是因为孩子没有骨气,没有自尊。同时,也觉得班集体应该为这样的结果负责。阿杰在此过程中,却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他希望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听着孩子的述说,此时的阿杰父母已没有了最初的那种愤怒和不满,更多的是几分无奈与迷惑。这时,他们就不断地将求助的目光和话语向我投送过来。
  
  二、解释的魅力——理解原由
  
  在父母尽情宣泄了对该事件的情绪之后,在我的引导之下,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行为原因和过程,而不仅仅是看结果。事实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总是处在一个“竞争”的状态中。尤其是男孩子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带有攻击行为的“欺负事件”发生。产生这样的行为,原因是多样化的,比如学习竞争、外貌特征有异、不安全依恋以及其他心理原因。正因为这样一些事件的产生也构成了孩子们最主要、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社会的个体,获得在集体中的位置是最为基本的需要。阿杰为了获得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获得班集体归宿感,选择了一个十分直接的交往方式。毋庸置疑的是,孩子有着很强烈的想要与人交往的愿望,但是却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最终,他使用了一种在家中与父亲交流的方式——打闹嬉戏:一个男性认同的方式。然而,在学校里,孩子之间的嬉戏是很混乱的,阿杰不够敏捷的身手在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受伤的可能性。对于孩子而言,这个活动的结果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游戏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达成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这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至于父母不断提及的自尊、骨气等,这些是人的更为高级的情感和需要,它是建立在归属与爱的需要获得满足的前提之后才进一步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阿杰的爸爸妈妈理解了这样的心理需求之后,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同时,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如何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诚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获得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模仿和学习良好的社交技巧是获得社交能力的重要一步。于是,一个父母看似悖论的行为获得了新的理解:事实上,只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尊的需要才会得以产生。在这样的理解和沟通之中,整个咨询也接近尾声。
  
  三、重构的魅力——主体再现
  
  对于一个七岁多的孩子而言,要想理解这样的同伴关系是存有难度的。他的困惑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绰号和被其他同学攻击的现象表面,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自身的人际关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我请两位家长在门外等候,为孩子提供一个完全安全的空间,一个只属于我和他的空间。我告诉孩子说,我会为我们俩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保守秘密,除非孩子愿意告诉父母。孩子在父母离开之后,显得更为放松,他坐起来,神情灵动了许多。
  他很开心地对我说:“我就是喜欢吃,我只喜欢吃!”
  我回应道:“吃给你带来了很多快乐,我知道。那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他看了看我,说道:“我想和小朋友们玩儿。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他们都嫌我胖,都不跟我玩。”
  “胖不好吗?”我追问道。
  “不好,我身上的肉肥得很,软不拉叽的。”
  “那你希望你的身体是......?”
  “我希望我的身体硬邦邦的。”
  “那是什么样儿的呢?”
  “很强壮的,就像石头一样。”
  “但是你现在的身体呢?”
  “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就像是一块泥。”
  “哦,我明白了。那,你让小伙伴来打你是为什么?”
  “我就会变得更结实!”孩子起立做了一个强壮的姿势给我看。
  我们俩都开心地笑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认真讨论了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结实的方法。
  当离开咨询室时,看着孩子精神抖擞的模样,我对孩子说:“我相信不久之后你就会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孩子以坚定的回答和自信的举动作为对我的道别。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如法国儿童精神分析家弗朗索瓦·多尔多所强调的那样,“身体形象是我们的情绪体验生动的概括:人际间的、真实的……可以通过语言、画画、泥塑、音乐来塑形,如同模仿和手势,它是可以掩饰和可以更新的。”
  心理咨询室这个空间,给予了父母重新理解孩子行为的机会。同时,它也带给了孩子一个独特的机遇,使孩子得以获得重新再构自己身体形象的机会。身体形象将一个人的人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阿杰这小子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里,终于获得了一些成长的“骨气”——勇气和信心!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610072,电邮:candybaby4982
  @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编者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河南省自2002年将“心理健康”纳入地方课程以来,在科学推进、有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河南省各实验区《心理健康》的实施情况,我们走访了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史彩娥副教授。    记者:史教授您好!2005年10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社交恐惧;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朗诵大赛中的另类选手    那天下午,受学工部的邀请我参加了学校一年一度的赛诗会,原本以为是去学习和鉴赏的,但到了那里才知道不只是单纯地欣赏,而是要给这次大赛做评委。以我这等文采本做不来什么评委,不过学工部的想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请个心理老师参与评选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既然是主办方的盛情邀请,我也乐得静静欣赏。说实话,虽然他们才是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成长;团体辅导  【团体名称】个人自我成长小组  【辅导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团体目标】促进高中生在自我、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全面成长,提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结构】闭合式小组  【活动过程】  一、理论依据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在学习动力、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隐患。高中一年级是学生高中生活的开始,面对很多新的挑战,
期刊
〔关键词〕心理咨询;兼职心理老师;阅读;成长   曾经生命因为种种压力在一天天失去光泽,失意、彷徨偶也爬上心头,那时心灵就像长了野草,风雨荒原中摇曳的身影不时让我迷惘,常常把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幸福、快乐一扫而光。身体也越来越差,不时被病痛纠缠。我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实现突围,重新找回力量。在生命之路走了30多个春秋,职业生涯进行了近十载之后,我又开始了关于人生定位的思考,多年前买的一本书——《心
期刊
〔摘要〕混合式培训结合了传统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的优势,有利于培训实效性的提高。本文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项目”为例具体阐述了混合式培训的构建与实施,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混合式培训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其他培训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培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
期刊
〔关键词〕教师;心理成长;读后感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在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上,教师是永难忘记的耕耘者。教师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教师常常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光辉的名字,被人们赋予像大海一样辽阔、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我们在赞扬教师、依赖教师的同时,常常会忽略教师自身的需求。“真的种子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触发作者本人由中学生物教师转型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两个“关键事件”的记叙与分析,印证了叶澜教授关于“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者结合自身的专业成长体验,从教师个体角度,探析寻求“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关注与把握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学校心理辅导;关键事件;“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专业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初、中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主体效能与职业倦怠之间的较高相关,通过教师专业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参与度,进而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将有效地遏制职业倦怠在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扩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主体性;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
期刊
〔摘要〕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近年来引人关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学生因素诱发教师职业倦怠为例,深入探讨从心理技术层面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即从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增强职业幸福感,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因素;心理技术
期刊
〔关键词〕学习困难;儿童;非智力因素  【设计理念】  学习困难儿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缺乏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第二层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儿童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对学习的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不好。以上两种学习困难儿童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第三层次学习障碍儿童属于智力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重点针对前两层次儿童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差等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