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2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作为实施现代教育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应当在课堂中落实美育,为小学生提供美育的营养源泉。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的体现是教师以生活素材、实际经验、教育理念等为美育启发点,培养小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诸多美学意识,协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朝向美好事物发展的人生观,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创造;渗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美育内容包罗万象,它可以是对事物的审美观念,可以是对情感的体悟感念,亦可以是道德与精神的美好感知,具有美德的人能够更加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因此综合素质会得到良好提升[1]。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教导学生从文字之间感知各种美,让小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生活小事,领略自然风景,品味人间风俗,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现、欣赏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有先天优势,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塑造小学生清明的思维观念,培养他们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的学习能力,可以在语文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国内小学语文课堂美育现状分析
  (一)对美育内涵的认识层面浅薄
  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对美育的内涵理解较为简单、狭隘,把美育片面地理解为艺术教育,在进行美育工作中,把美育搞成了单纯的特长教育、技术教育,没有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例如,在研究调查过程中发现,小学教育更倾向于将美育归为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艺术类学科教育范畴,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缺少对课文、字句审美斟酌的赏析和渗透,自然无法创设美育氛围,培养学生通透的审美品格[2]。
  (二)小学语文教师美育能力不足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受过美育方面的系统训练和培训,缺乏美育的相关知识;备课的过程中未能深入研究挖掘教材,未能够发掘出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案为主导线索,为学生引出课文内容,而没能根据教材提供的语文课文延伸各种美育内容,缺少对课文、诗词、作文等文学知识的美学分析和审美指导,导致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能单调地接受原文内容,而缺少挖掘意境美、涵义美的契机。
  (三)小学语文美育任务不被重视
  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成效,把美育工作放到了次要地位。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把一篇完整的充满情感的课文肢解为一个个语言知识点,把一篇文辞优美的完整文章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片段,忽视了语文所承载的内涵,忽视了以美的内涵育人的教育活动,忽视了文章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只要学生在测验中填写正确答案,就会受到教师的表扬,而那些提出各种见解、具有不同鉴赏意见的学生却容易被忽视。
  三、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美育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美育宣传力度,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美育
  美育工作的落实必须真实有效,而要想取得成效首先应将美育内涵理解透彻,让学校可以真正了解美育内容,而不是单纯从艺术性角度出发落实美育。语文课堂同样可以展现美育风采,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为小学生铺垫审美情境,使他们得以在语文课文和诗词的海洋中徜徉,发现语文课文中内在的美,继而提升自身语文知识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定期开展教师美育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美育水平
  语文教師是实施美育的主体,只有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美育培养水平,才能真正为小学生提供充满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意境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多参与美育方面的培训课程,教师要不断汲取美育相关知识,将吸收而来的美育知识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教学经验,充分识别语文教材中含有的美育内容,为小学生准备生动而美妙的课程。
  (三)增强美育重视度,要全面落实美育发展观
  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的美育水平与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联,学校对美育的不重视是导致美育差异的主要原因。重视发展美育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积极渗透美育的学校,培养出的小学生具有更好的审美情操。因此,小学校园需要重视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通过落实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策略来提升小学生的各项美学能力,从而打造健康人格,塑造更加优秀的品格。
  毋庸置疑,美学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发展的必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因美育而更加充实有趣,可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塑造小学生完美、健全的人格,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韩正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透过《荷花》教学领悟美育[J].时代教育,2015(12):251.
  [2]杨本瑞,杨洪玉.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4(16):45-46.
  注:该文是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7】GHB3037《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编辑 赵飞飞
其他文献
摘 要:“倍数与因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来研究的。其中3的倍数特征学生不易发现,也不易理解。因此3和9的倍数特征引起了思考,结合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终于突破了3和9的倍数特征,让学生轻松明白算理。  关键词:倍数;因数;3的倍数特征  小学五年级数学“倍数与因数”这一章先研究了2和5的倍数特征,知道“个位上是0、2、4、6、8的非零自然数”是2
摘 要:喜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基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求,通过将幼儿教育与游戏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结合适宜游戏环境的创设,采用科学的组织方式开展幼儿区域游戏,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游戏,以便实现对幼儿能力和素质的更好培养,对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着重研究了基于幼儿区域游戏开展需求的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组织
年初,我班从外县转来了一名男同学,我叫他小C。初次见面,当问到学习时,他忐忑不安,面露难色,小声告诉我,数學最好,英语不行。我没问到底能考多少,因为我不想他在我面前丢面子。我告诉他:“看得出,你是一位上进的同学,你的数学能学好,相信你有能力学好英语,对自己的学习要充满信心与梦想,我期待你的进步。”或许因为初到新的环境,小C显得格外努力:跟同学学读单词,请教同学难懂的问题,当我们目光相遇时,我总是充
摘 要:当下,小学生的母语能力有弱化的倾向,表现为:拼音英语化、习作混血化、语言庸俗化、阅读快餐化。教师要主动出击、积极干预,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夯实学生母语的根基。  关键词:母语能力;跟进措施;语文措施  教了一茬又一茬学生,许多语文老师都觉得,当下学生的书写能力、识字能力等传统的语文能力有弱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对此,笔者欲在本文中谈点粗浅的看法。  
摘 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不仅决定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大局。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能丰富班主任的工作理论,有利于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利于推动班主任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在民汉合校的中小学校中,如何构建民汉统一的班主任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民汉合校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标准体系
摘 要:区域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一系列区域的合理划分,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材料的投放,创设更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使得幼儿可以以自己的能力,按照自身意愿来进行学习内容、活动搭档的选择,并在自主操作、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  在开展各类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要想让幼儿得到更全面的培养与发展,其教师不仅要重视
摘 要:从感受数学、寓教于乐、利用素材、创设情境四方面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幼儿数学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游戏  幼儿数学教学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结合幼儿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教育较为提倡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感受数学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可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幼
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充分体现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微妙关系,代数转化成几何图形能够加强学生的直观理解与感受,而几何图形转化为代数问题能够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便于把握问题。可见,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思想之一。  关键词:数学学习;数形结合;课堂教学;运用探究  小学数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有内在联系与规律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然而由于这门学科常常会涉及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乘除法,学生难于理解属
摘 要:2017年9月开始,全国数百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温儒敏教授主张“希望学生能加强课外阅读,鼓励‘海阅读’,‘连滚带爬’地读,读一些‘闲书’,透过非写作和考试的阅读,使学生终身受益”。童年是施行阅读推广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正由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的低年级小学生。新教材也正在对阅读提出新的要求和理念。细翻小学一年级教材,不难发现,“快乐阅读吧”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语文学习
0~7岁儿童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在一生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此时养成的自律性格、品质,如坚强、独立、自信等受益终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的童年只有短暂的一瞬,我们没有选择,如同大楼地基一样,地基打牢了,楼才会结实。人也一样。  一、从模仿到想象  婴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模仿是想象的关键。  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做什么,孩子都想加入,那么我们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工作”的机会。从长远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