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变奏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迁地:西藏拉萨
  变迁见证:
  张鹰 1973年到达拉萨,他三十多年在拉萨生活,就伴随着拉萨的变迁。
  范久辉 2003年到现在一直漂在拉萨。他漂在拉萨的这段时光,恰是拉萨从纯户外走向泛旅行的转变。
  变迁感言:
  评述属于亲历者。亲历的变迁融在细节,显现真实的本色。
  
  
  1966年的布达拉宫前还是一片天成,对面的河里还是当地人洗衣、洗头发的地方。(摄影/段宏)
  
  到了2006年,火车通达拉萨,布达拉宫前建起了宽阔的广场,广场上除了城市雕塑,还建了一排音乐喷泉。而布达拉宫本身,被灯光照射得通身发亮,显现着与时俱进的气质。(摄影/巴戈)
  
  Before
  
  张鹰:当时的拉萨实际上就是指八廓街。新建的人民路(即现在的宇拓路)从琉璃桥以西不过二百多米,由区政府大门北拐到布达拉宫左前方是西藏革命展览馆、拉萨邮电局(现在的邮政大楼),布达拉宫下是一大片破旧不堪的民房(当时的雪村,现已迁址雪新村)。雪村前,一路之隔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算是当时拉萨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上世纪70年代初,大昭寺前还只有一个狭小的街道,当年面对大昭寺的公主柳已成为一根干枯的枝杆耸立在一个方形的建筑物内(现在已被保护起来)。公主柳前的唐碑早就成了朝佛人膜拜的圣石,石碑上已经是千疮百孔,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小坑是信众们用石头长期敲打出来的,说是取其石灰食用可带来福运(现在也已被保护起来)。
  
  那时的八廓街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铺,而且多是尼泊尔商店,我刚进藏就住在八廓街东南角原藏政府官员苏康家族庭院的楼上(玛吉阿米的对面,现在已改造成商场)。我对当时八廓街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转经的人并不多,主要是老人,每天天不亮驴帮的铃铛声总是把我从梦中唤醒,他们是来自乡下卖牛粪的驴帮,当时拉萨居民用的燃料就是牛粪。
  上世纪80年代初拉萨还没有什么游人,人们除了星期天上街转转,顺便买点生活必需用品之外,平时就很少上街,现在回想起来,其情景就像乡村赶集一样。
  第一次意识到拉萨成为旅游目的地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西藏经过“文革”动乱,各寺庙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各地藏族信众云集拉萨转经朝佛,尤其每年冬季大昭寺前和拉萨周围住扎着一片一片来自牧区各地朝佛人的帐蓬,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吉卜赛部落。这之后外国游客开始慢慢多起来,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布达拉宫、八廓街以及当地的节日习俗,雪顿节是当时游人最多的时候,这时内地人大多是以公差的名义来西藏看看,也有文化人开始迷恋上西藏。90年代以后,拉萨的游人中内地人开始多起来,各种各样专业的旅行装备在拉萨街头越来越成为风景。
  范久辉:一到拉萨,看到了传说中的布达拉宫,可能是在内地看高楼大厦看多了,也不觉得它有多雄伟。布达拉宫前面的北京路坑坑洼洼的。布达拉宫后面的转经道基本上被小商贩占着,充斥着买卖的吆喝声,它的周围也被钢筋水泥的商铺围着,在东侧还有一个巨大无比臭哄哄的菜市场,这些都与周边转经的藏民虔诚的目光形成了怪异的对比。那时的布达拉宫门票刚涨价,涨到100元了,里面的金顶多花十个大洋就可以上去,现在已经不能上了。
  当时背包客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拉萨市的东边,那里有三个著名的旅馆:吉日、八朗学与亚宾馆。从布达拉宫沿着北京路往东走,时时遇见背包族,由于背包太大,把他们的身躯挡住,从背后看他们,就好像一个长着两条腿的背包怪物在行走。走到前面,他们十有八九会一手拿着《藏地牛皮书》,一手提着装满食品的塑料袋,行色匆匆。
  
  
  After
  
  张鹰:掐指一算,我在拉萨已经呆了35年。感觉拉萨的变化之大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过去所谓的拉萨市是指人民路的一个百货商店、一个副食品商店、一个五金商店、一个书店、一个理发馆、一个浴池、一个食堂。每个星期天人最多的地方是邮电局,当时与内地家人联系的惟一方式就是书信。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凭借书信来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更何况我们在当时是身处数千里之外的西藏。那个时候西藏人的生活状况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一年到头主要的副食就是大肉罐头、白菜、卷心菜、萝卜。西藏人从内地回来手提肩扛的全是蔬菜水果之类,为逃过民航超重限量而想尽花招。
  范久辉:即使天天在拉萨,也会感觉到拉萨的变化,虽然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也是迈开大步向前走。老城区的房子不停地在拆,街道在不停地翻新,布达拉宫也在不停地维修,金顶再也上不去了。当然,变化最大的是在2005年到2006年,以布达拉宫为例,2005年的40年大庆,把它的广场重新改建,广场前的北京路铺上了花岗石,广场的花园种上了花,还弄了一排音乐喷泉。
  
  越待得久,就会发现拉萨越来越缺少“圣城”的意味,越来越功利了。门票不停地在涨,2006年,布达拉宫的门票传闻要涨到300元。药王山转经道原来是不要门票的,现在要10元了(打电话问旅游局,女性局长说,藏族也是要收门票的,不过,他们是月票,其实我们心中全知道,这只是针对游客的一种变相圈钱)。查拉如普石窟涨到25元,扎耶巴寺要收25元的门票等等。街上又多了一群假喇嘛,不停地拦住你,用结巴的汉语说,“施主,寺院化缘,请随喜”。
  
  Attitude
  
  了解拉萨的人可能都知道文成公主以羊驮土填平拉萨中心泥塘建起大昭寺的传说。拉萨本身其实就是一部远在天边的传说,是路,是走在路上的旅行者将这座圣城与凡尘拉近了距离。
  拉萨的变迁就是最典型的由家园而为户外天堂的版本。岁月是变迁的容器,可见的只不过是变迁中的载体。岁月中的人,岁月中的城,变迁是惟一的方向。
其他文献
树木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大片的森林来制造氧气,或许人类早已不知去向,更不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假如我是一棵树,我将为世界奉献自己的一生。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要生长在道路旁,默默地奉献自己,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要将汽车排出的尾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吸收,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天,当路人感到疲惫时,只要来到我撑起那一片绿荫下,就不会再让你感到疲惫,有的只是清凉与舒
开家民族工艺小店  梦想成活率:◆◆◆◆◆  移植希望:在城市里坐拥一片梦想的花园,开一个店面不大的民族工艺小店就可以。你不但可以利用出游的时间到工艺品原产地去进货,更可以通过每天把玩这些小东西回忆异乡旅行的酸甜苦辣。目前,尼泊尔、印度、西藏、云南、贵州的工艺品拥有最多的追随者,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民族工艺品,如新疆下马力巴格乡的摇床等更具竞争力。  潜在障碍:小店的经营也是经营 由于没有核算清楚成
地点: 吐鲁番老城农贸市场位处吐鲁番市中心老城路南,是吐鲁番地区最大最热闹的巴扎。    巴扎特色:  “如果天上有十个太阳,那九个就在吐鲁番”。吐鲁番是朝觐太阳的地方,伴着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最原始最幸福的记忆和体验。吐鲁番老城巴扎的气质就如同“任由土气但极其有效的房子”一样。“热一高温”,“黄一民居”、“绿一植物”之间互补的关系,在500年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当以东
电影是影像的一种,相对来说大众对电影更感兴趣一些。而影像对于艺术圈来说还有一种新的形式,影像和装置艺术常常是放到一块的。影像对镜头语言的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和电影巨大的盲目受众比较,我个人觉得从文本出发,更接近创作的应该是艺术影像。  2011年春天,我入驻某艺术馆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驻馆创作。一同驻馆的艺术家国内国外都有,共二十多人,分布在艺术区的各个工作室内。以绘画为主,少数行为艺术,影像、音乐、
阿拉善的美丽与哀愁    多久了,对面始终没有见一辆车与我们交错,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有人说贺兰山下蕴育中国电影的传奇,东麓镇北堡影视城张艺谋拍出《红高粱》,第一次为中国电影捧回金熊,西麓阿拉善戈壁草原王全安拍出《图雅的婚事》,再次为中国电影捧回金熊。此刻,我们的车应该就是奔驰在贺兰山下吧。  “看!”随着同伴重重的一击,我猛然被从游离中拉出,又立刻怔住:夕阳西下眼前的大地是一片金黄,对侧的天是一
赤裸度:****  赤裸宣言:只有风知道我的温度    西藏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永远忠实,温暖,可靠的家。时隔五年,我再次来到了拉萨,希望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感受西藏,享受攀岩,期待得到更多生命的启示。  相对于国内其他的攀岩“胜地”,拉萨有着更多的独特性:藏传佛教文化、平均3700米以上的海拔、变化多样的气候、淳朴民风和旅游开发的交融、亿万年的岩石构成……这一切足以使任何人的血液沸腾又心存敬畏。
山峰:绰莫拉日峰,7326米,喜马拉雅,不丹/中国西藏  人物:Marko Prezelj和Boris Lorsnci(斯洛文尼亚)  时间:2006年10月10日~16日(4天上攀,2天下撤)  风格:阿尔卑斯方式  路线:西北柱状山体路线  长度:2000米  难度:ED2 M6 /30~70°  2006年10月16日,我和BorisLorencic成功开辟了绰莫拉日峰西北侧柱状山体路线。 
德格一直是我最爱的县城之一,这浸染在一片南部的藏区风景里,林木葱郁、草肥水美的红色小城,最让我爱的首先是建筑——全部是原木外墙,涂饰以纯正的藏红颜色,门窗还有精美的彩绘。
“一粒细石,便是一个大障碍;一丝清风,便是一次大摇撼;一只小蚂蚁,每天都坚持着漫长的旅途。” —阿拉伯谚语      出发    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可奈何之中,只不过是无奈的程度不同。2005年止尘在家蜗居半年有余,一日秋高气爽,止尘心中忽然升起一股强烈的失落感。户外摄影既是相随半生的瘾,也是周期发作的病。喧嚣逆耳,红尘刺眼,利禄烦心,该出去走一走了。  准备好相机,收拾好行囊,跨上相随多年的摩托车
柳州鹿寨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鹿寨县文化馆馆长,原柳州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鹿寨县文联主席。迄今已在各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300余万字,著有散文诗集《素洁的情笺》、中短篇故事集《包袱里的感动》、戏剧曲艺集《子规声声》等。  洛江市是个县级市。市长郭尚丰上任不到半年,就跟香港四海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海连天签订了一份《投资意向书》。海连天愿意投资3亿元人民币对城北小区进行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