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迁地:西藏拉萨
变迁见证:
张鹰 1973年到达拉萨,他三十多年在拉萨生活,就伴随着拉萨的变迁。
范久辉 2003年到现在一直漂在拉萨。他漂在拉萨的这段时光,恰是拉萨从纯户外走向泛旅行的转变。
变迁感言:
评述属于亲历者。亲历的变迁融在细节,显现真实的本色。
1966年的布达拉宫前还是一片天成,对面的河里还是当地人洗衣、洗头发的地方。(摄影/段宏)
到了2006年,火车通达拉萨,布达拉宫前建起了宽阔的广场,广场上除了城市雕塑,还建了一排音乐喷泉。而布达拉宫本身,被灯光照射得通身发亮,显现着与时俱进的气质。(摄影/巴戈)
Before
张鹰:当时的拉萨实际上就是指八廓街。新建的人民路(即现在的宇拓路)从琉璃桥以西不过二百多米,由区政府大门北拐到布达拉宫左前方是西藏革命展览馆、拉萨邮电局(现在的邮政大楼),布达拉宫下是一大片破旧不堪的民房(当时的雪村,现已迁址雪新村)。雪村前,一路之隔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算是当时拉萨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上世纪70年代初,大昭寺前还只有一个狭小的街道,当年面对大昭寺的公主柳已成为一根干枯的枝杆耸立在一个方形的建筑物内(现在已被保护起来)。公主柳前的唐碑早就成了朝佛人膜拜的圣石,石碑上已经是千疮百孔,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小坑是信众们用石头长期敲打出来的,说是取其石灰食用可带来福运(现在也已被保护起来)。
那时的八廓街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铺,而且多是尼泊尔商店,我刚进藏就住在八廓街东南角原藏政府官员苏康家族庭院的楼上(玛吉阿米的对面,现在已改造成商场)。我对当时八廓街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转经的人并不多,主要是老人,每天天不亮驴帮的铃铛声总是把我从梦中唤醒,他们是来自乡下卖牛粪的驴帮,当时拉萨居民用的燃料就是牛粪。
上世纪80年代初拉萨还没有什么游人,人们除了星期天上街转转,顺便买点生活必需用品之外,平时就很少上街,现在回想起来,其情景就像乡村赶集一样。
第一次意识到拉萨成为旅游目的地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西藏经过“文革”动乱,各寺庙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各地藏族信众云集拉萨转经朝佛,尤其每年冬季大昭寺前和拉萨周围住扎着一片一片来自牧区各地朝佛人的帐蓬,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吉卜赛部落。这之后外国游客开始慢慢多起来,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布达拉宫、八廓街以及当地的节日习俗,雪顿节是当时游人最多的时候,这时内地人大多是以公差的名义来西藏看看,也有文化人开始迷恋上西藏。90年代以后,拉萨的游人中内地人开始多起来,各种各样专业的旅行装备在拉萨街头越来越成为风景。
范久辉:一到拉萨,看到了传说中的布达拉宫,可能是在内地看高楼大厦看多了,也不觉得它有多雄伟。布达拉宫前面的北京路坑坑洼洼的。布达拉宫后面的转经道基本上被小商贩占着,充斥着买卖的吆喝声,它的周围也被钢筋水泥的商铺围着,在东侧还有一个巨大无比臭哄哄的菜市场,这些都与周边转经的藏民虔诚的目光形成了怪异的对比。那时的布达拉宫门票刚涨价,涨到100元了,里面的金顶多花十个大洋就可以上去,现在已经不能上了。
当时背包客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拉萨市的东边,那里有三个著名的旅馆:吉日、八朗学与亚宾馆。从布达拉宫沿着北京路往东走,时时遇见背包族,由于背包太大,把他们的身躯挡住,从背后看他们,就好像一个长着两条腿的背包怪物在行走。走到前面,他们十有八九会一手拿着《藏地牛皮书》,一手提着装满食品的塑料袋,行色匆匆。
After
张鹰:掐指一算,我在拉萨已经呆了35年。感觉拉萨的变化之大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过去所谓的拉萨市是指人民路的一个百货商店、一个副食品商店、一个五金商店、一个书店、一个理发馆、一个浴池、一个食堂。每个星期天人最多的地方是邮电局,当时与内地家人联系的惟一方式就是书信。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凭借书信来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更何况我们在当时是身处数千里之外的西藏。那个时候西藏人的生活状况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一年到头主要的副食就是大肉罐头、白菜、卷心菜、萝卜。西藏人从内地回来手提肩扛的全是蔬菜水果之类,为逃过民航超重限量而想尽花招。
范久辉:即使天天在拉萨,也会感觉到拉萨的变化,虽然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也是迈开大步向前走。老城区的房子不停地在拆,街道在不停地翻新,布达拉宫也在不停地维修,金顶再也上不去了。当然,变化最大的是在2005年到2006年,以布达拉宫为例,2005年的40年大庆,把它的广场重新改建,广场前的北京路铺上了花岗石,广场的花园种上了花,还弄了一排音乐喷泉。
越待得久,就会发现拉萨越来越缺少“圣城”的意味,越来越功利了。门票不停地在涨,2006年,布达拉宫的门票传闻要涨到300元。药王山转经道原来是不要门票的,现在要10元了(打电话问旅游局,女性局长说,藏族也是要收门票的,不过,他们是月票,其实我们心中全知道,这只是针对游客的一种变相圈钱)。查拉如普石窟涨到25元,扎耶巴寺要收25元的门票等等。街上又多了一群假喇嘛,不停地拦住你,用结巴的汉语说,“施主,寺院化缘,请随喜”。
Attitude
了解拉萨的人可能都知道文成公主以羊驮土填平拉萨中心泥塘建起大昭寺的传说。拉萨本身其实就是一部远在天边的传说,是路,是走在路上的旅行者将这座圣城与凡尘拉近了距离。
拉萨的变迁就是最典型的由家园而为户外天堂的版本。岁月是变迁的容器,可见的只不过是变迁中的载体。岁月中的人,岁月中的城,变迁是惟一的方向。
变迁见证:
张鹰 1973年到达拉萨,他三十多年在拉萨生活,就伴随着拉萨的变迁。
范久辉 2003年到现在一直漂在拉萨。他漂在拉萨的这段时光,恰是拉萨从纯户外走向泛旅行的转变。
变迁感言:
评述属于亲历者。亲历的变迁融在细节,显现真实的本色。

1966年的布达拉宫前还是一片天成,对面的河里还是当地人洗衣、洗头发的地方。(摄影/段宏)

到了2006年,火车通达拉萨,布达拉宫前建起了宽阔的广场,广场上除了城市雕塑,还建了一排音乐喷泉。而布达拉宫本身,被灯光照射得通身发亮,显现着与时俱进的气质。(摄影/巴戈)
Before
张鹰:当时的拉萨实际上就是指八廓街。新建的人民路(即现在的宇拓路)从琉璃桥以西不过二百多米,由区政府大门北拐到布达拉宫左前方是西藏革命展览馆、拉萨邮电局(现在的邮政大楼),布达拉宫下是一大片破旧不堪的民房(当时的雪村,现已迁址雪新村)。雪村前,一路之隔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算是当时拉萨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上世纪70年代初,大昭寺前还只有一个狭小的街道,当年面对大昭寺的公主柳已成为一根干枯的枝杆耸立在一个方形的建筑物内(现在已被保护起来)。公主柳前的唐碑早就成了朝佛人膜拜的圣石,石碑上已经是千疮百孔,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小坑是信众们用石头长期敲打出来的,说是取其石灰食用可带来福运(现在也已被保护起来)。

那时的八廓街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铺,而且多是尼泊尔商店,我刚进藏就住在八廓街东南角原藏政府官员苏康家族庭院的楼上(玛吉阿米的对面,现在已改造成商场)。我对当时八廓街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转经的人并不多,主要是老人,每天天不亮驴帮的铃铛声总是把我从梦中唤醒,他们是来自乡下卖牛粪的驴帮,当时拉萨居民用的燃料就是牛粪。
上世纪80年代初拉萨还没有什么游人,人们除了星期天上街转转,顺便买点生活必需用品之外,平时就很少上街,现在回想起来,其情景就像乡村赶集一样。
第一次意识到拉萨成为旅游目的地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西藏经过“文革”动乱,各寺庙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各地藏族信众云集拉萨转经朝佛,尤其每年冬季大昭寺前和拉萨周围住扎着一片一片来自牧区各地朝佛人的帐蓬,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吉卜赛部落。这之后外国游客开始慢慢多起来,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布达拉宫、八廓街以及当地的节日习俗,雪顿节是当时游人最多的时候,这时内地人大多是以公差的名义来西藏看看,也有文化人开始迷恋上西藏。90年代以后,拉萨的游人中内地人开始多起来,各种各样专业的旅行装备在拉萨街头越来越成为风景。
范久辉:一到拉萨,看到了传说中的布达拉宫,可能是在内地看高楼大厦看多了,也不觉得它有多雄伟。布达拉宫前面的北京路坑坑洼洼的。布达拉宫后面的转经道基本上被小商贩占着,充斥着买卖的吆喝声,它的周围也被钢筋水泥的商铺围着,在东侧还有一个巨大无比臭哄哄的菜市场,这些都与周边转经的藏民虔诚的目光形成了怪异的对比。那时的布达拉宫门票刚涨价,涨到100元了,里面的金顶多花十个大洋就可以上去,现在已经不能上了。
当时背包客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拉萨市的东边,那里有三个著名的旅馆:吉日、八朗学与亚宾馆。从布达拉宫沿着北京路往东走,时时遇见背包族,由于背包太大,把他们的身躯挡住,从背后看他们,就好像一个长着两条腿的背包怪物在行走。走到前面,他们十有八九会一手拿着《藏地牛皮书》,一手提着装满食品的塑料袋,行色匆匆。

After
张鹰:掐指一算,我在拉萨已经呆了35年。感觉拉萨的变化之大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过去所谓的拉萨市是指人民路的一个百货商店、一个副食品商店、一个五金商店、一个书店、一个理发馆、一个浴池、一个食堂。每个星期天人最多的地方是邮电局,当时与内地家人联系的惟一方式就是书信。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凭借书信来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更何况我们在当时是身处数千里之外的西藏。那个时候西藏人的生活状况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一年到头主要的副食就是大肉罐头、白菜、卷心菜、萝卜。西藏人从内地回来手提肩扛的全是蔬菜水果之类,为逃过民航超重限量而想尽花招。
范久辉:即使天天在拉萨,也会感觉到拉萨的变化,虽然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也是迈开大步向前走。老城区的房子不停地在拆,街道在不停地翻新,布达拉宫也在不停地维修,金顶再也上不去了。当然,变化最大的是在2005年到2006年,以布达拉宫为例,2005年的40年大庆,把它的广场重新改建,广场前的北京路铺上了花岗石,广场的花园种上了花,还弄了一排音乐喷泉。

越待得久,就会发现拉萨越来越缺少“圣城”的意味,越来越功利了。门票不停地在涨,2006年,布达拉宫的门票传闻要涨到300元。药王山转经道原来是不要门票的,现在要10元了(打电话问旅游局,女性局长说,藏族也是要收门票的,不过,他们是月票,其实我们心中全知道,这只是针对游客的一种变相圈钱)。查拉如普石窟涨到25元,扎耶巴寺要收25元的门票等等。街上又多了一群假喇嘛,不停地拦住你,用结巴的汉语说,“施主,寺院化缘,请随喜”。
Attitude
了解拉萨的人可能都知道文成公主以羊驮土填平拉萨中心泥塘建起大昭寺的传说。拉萨本身其实就是一部远在天边的传说,是路,是走在路上的旅行者将这座圣城与凡尘拉近了距离。
拉萨的变迁就是最典型的由家园而为户外天堂的版本。岁月是变迁的容器,可见的只不过是变迁中的载体。岁月中的人,岁月中的城,变迁是惟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