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蒲江-新津断裂向北延伸情况初探
蒲江-新津断裂向北延伸情况初探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摘 要】
:
蒲江—新津断裂是成都平原中心地带一条重要的半隐伏断裂,其南段出露地表,而北段则完全隐伏地下。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蒲江—新津断裂北端仅延至彭镇附近,并未贯穿成都主城
【作 者】
:
徐华全
徐水森
朱介寿
徐锡伟
【机 构】
: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 处】
:
国际地震动态
【发表日期】
:
2017年12期
【关键词】
:
断裂
成都平原
地震勘探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江—新津断裂是成都平原中心地带一条重要的半隐伏断裂,其南段出露地表,而北段则完全隐伏地下。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蒲江—新津断裂北端仅延至彭镇附近,并未贯穿成都主城区与北部的新都—德阳断裂相连。
其他文献
2016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根据2016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总结概括了2016年全球地震灾害数据,并对2016年度发生的主要地震进行描述,分析了重大地震灾害损失特征。
期刊
2016年
地震灾害
2016
seismic hazard
地震科普宣传经验总结及新思路探索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是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震科普的现状,总结了地震部门近几年科普宣传的宝贵经验,并提出了未来地震科普宣传的新思路
期刊
地震科普
经验总结
新思路
科普精品
earthquake popular science
experience summary
new ideas
po
2017年11月23日武隆M5.0地震前地磁谐波比异常研究
岩石的压力实验表明,岩石的电阻率随压力改变有显著的变化。地震前的应力积累会导致地下物质电阻率的改变,一般认为,在地震发生前有一个应力积累的过程,在积累过程中,地下物质的电阻率逐渐发生变化。冯志生等在地磁转换函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地磁谐波振幅比概念,在地球介质为均匀各向同性平面导体条件下推导了谐波振幅比与地下电阻率的关系,并总结了中强震、强震前地磁谐波振幅比的异常特征。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后地磁谐波振
期刊
异常特征
地震前
谐波
地磁
地电阻率
武隆
压力实验
应力积累
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强震前中短临异常特征和短临预测
地下流体同一测点不同测项出现同步性异常和不同测点相同测项出现同步性异常,这两种同步性异常现象同时出现可能是地震孕震过程进入短临阶段的重要标志。2014年景谷6.6级强震
期刊
地震短临预测
地下流体
异常特征
指标体系
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为改进全球地震台网建设提出建议
2015年7月16日,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IRIS)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之间合作协议的授权
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全球地震台网
地震学
Foundation
合作协议
GSN
审查
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
川滇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使青藏高原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又受到了稳定的华南块体的阻挡,最终使得川滇块体向南南东方向移动,造成了川滇块体是我国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东边界也具有了强烈的左旋剪切变形。自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的提出,以及活动块体划分及其对中国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研究以来,活动块体边界带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根据活动块体的完整性和统一运动方式的特点
期刊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小江断裂带
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活动块体
川滇块体
剪切变形
其他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