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不厌诈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不厌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病人忘病,忘病病亡。
  从艺术医疗学的角度来看,人有两套指挥系统,一套是主观意志系统,一套是身心本能系统。这两套系统有时相互一致,协同作战,有时却尖锐冲突,你往右,我偏往左,意志使劲,本能泄劲。
  我们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多是受本能支配,往往它抗击敌人的最佳时机,恰是主观意志不控制它的时候。为什么有时感冒了,不吃药睡一觉病就轻了呢?因为你的主观意志休息了,忘了病,你体内的“解放军战士”个个神勇,以一当十,抗击来犯者。
  印度有一个传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身患绝症,大医院给他“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来,他托人找到一个山林隐士,隐士说这病还有得治,但治他这种病的神医行踪不定,海边、山林、乡村,时隐时现。老人很着急,问怎样才能找到神医。隐士说:“你必须每天边游边唱,唱泰戈尔写的《吉檀迦利》,只有这歌声才能引神医现身。”
  这个老人开始了漫游,边走边唱《吉檀迦利》。开始他还急着想用歌声引神医现身,但两年过去了,在海边、山林、乡村,就是不见神医的踪影。慢慢地,他喜欢上了《吉檀迦利》,而且,听他唱的路人也喜欢,就这样,他成了游吟歌手。慢慢过去了40年,他已经忘记了唱歌的初衷。他只觉得人们喜欢泰戈尔,喜欢他的歌声。
  一天,一个人好奇地问他怎么练就了这么好的歌喉,他才猛然想起唱歌的目的:为找神医治他绝症。这个人说:“你身心这么健康,看不出有什么病。正好,我就是医生,到我的医院,我给你查查。”查完,这个医生很兴奋:“你虽已过百岁,但器官还很健康,什么病都没有,实话告诉你:40年前那个隐士骗了你!”
  老人听到喜讯后狂喊:“我的绝症好了,以后再也不用唱歌找神医了。”结果,三天后,他死了。
  这只是个寓言,可现实中这样忘病病亡的故事还真不少。
  我有一个学员,患类风湿多年,看了许多中医、西医,就是不好,每年秋冬季节,浑身关节疼,一宿宿坐着哭,睡不了觉。她说这是遗传,治不了,奶奶就疼死在床上,身体都抽搐了。我仔细分析,发现她的病根不在遗传上。她为求美,冬天照穿夏装,露膝露脐,经常整夜在歌厅里玩。除了类风湿,她还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我对她说:“遗传有时是隐性的,可能一辈子都不显现,像你父亲、你妹妹就没类风湿。这病在你身上显现,主要是你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不管中西医怎么治,你不改变生活方式,病当然断不了根。”
  我给她开的方子是用音乐调节生物钟,按时作息,穿暖和,禁熬夜,学太极拳。我知道一个女孩没耐心打太极拳,我让她伴着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曲调练,那里有个片段特像陈其钢写的《我和你》。慢慢地,她喜欢上了太极拳,24式太简单,她又跟了一个师傅学陈式。慢慢地,她忘记了打拳是为治病,因为她也成了教太极拳的师傅,打拳变成了传承文化。她先好的是支气管炎,两年以后,类风湿再没犯过。
  我觉得太极拳这名称深含禅意,名义上是为强身健體而练的一套很功利的拳术,但冠以“太极”二字,让行拳的人以为在求太极大道,而忘了健身。
其他文献
年轻人约见肿瘤科医生不是好兆头。不单因为年纪小,对预后的期望高,而且在不应患上肿瘤的年纪发病,肿瘤也较难缠。这个瘦瘦的小伙子也不例外。  “初时只觉尿频,没别的异样。”他说,“想不到这么严重。”  看过病历,再细阅计算機扫描,医生也不禁忧心起来。肿瘤长在下盘,已有12厘米大,向前生长侵蚀膀胱,往后生长侵蚀肛门。针刺样本报告证实是恶性软组织纤维瘤。  “你明白病情吗?”医生拿起纸笔画出腹部解剖图,“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由于营养不良,还曾经患过夜盲症。参加工作以后生活好了,夜盲症也随之消失。48岁那年,中央领导路过我们县,上级指派我守护他们途经的铁路和车站。白天我足足站了一天岗,晚上回到家,我眼前突然出现了阵阵闪烁的黑影子。到医院检查,中医院医生说这是飞蚊症;西医院医生说,这是白内障,发展严重会致盲,要我抓紧治疗。  于是,我开始在各种媒体上搜集治疗眼病的信息,也向患了白内障的患者打听治疗方法。
人到老年,许多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更改,比如年龄,比如衰老,比如疾病,比如力不从心。与其忧心忡忡,倒不如干脆忘了它,就当一切没有发生,顺其自然,这就是“忘心”。  “忘心”不是没有心,没心没肺的人叫二百五,这不是我们需要的状态。忘心,是要做到该忘的忘,该记的记,甚至在某些关键事情上还得“专心”。  我有两个朋友,年龄都逾七旬。一个是退休教师,退休后迷恋门球运动,组织了好几支老年门球队。他不但喜欢打球
原国民党要员陈立夫与蒋经国同是糖尿病患者,前者活到103岁,后者只活到78岁。  陈立夫58岁患上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两次手术,并在后半生政治生涯中受到重创。他之所以高寿,除了享受到高规格的医疗待遇,还得益于一套四十八字养生真诀,那就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暖;知足常乐,无求常安。”因此,陈立夫直到过世前仍
《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周期,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十个阶段。  十岁时,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这个“流动”气主要活动在人体的下部,所以十岁的小孩子的特征是喜欢“走”。这个“走”,在古汉语里是小跑的意思。  二十岁时,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比小跑要慢一些。人在十岁到二十岁处于从“小跑
老年人怕摔,摔倒了很可能就再也起不来了。可是100岁的杨引花却被人们称为“摔跤明星”,摔跤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总是摔跤的她还一点不接受教训,100岁了,她敢拄着拐杖在冰上走,还敢坐儿子的摩托车四处去兜风。  说起杨引花摔跤,那还得从她七十岁的时候说起。那天,儿子宁怀福在门口场院上晒绿豆,杨引花要去帮忙扫地。那是个斜坡,绿豆难免有滚出来的,踩上去小伙子都站不住。可没等儿子制止,杨引花已经一脚踩下去,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