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拍手作歌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8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鲍勃·迪伦究竟是歌手还是诗人,诺奖是否在向流行文化示好,都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所谓经典,是由历史所筛选、后来者所定义的,上一个时代的流行未必能在下一个时代被重新提及,但真正的经典必然也会在未来时代找到它的同时代人。
  2016年10月13日,中国媒体文艺版上的两则新闻相映成趣: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民谣歌手宋冬野因涉嫌吸毒被警方抓获。
  宋冬野何许人?一个生于1987年的青年歌手,代表作有《董小姐》、《安和橋北》等。恕我近年对中国大陆民谣歌坛关注甚少,印象中民谣市场也一路有“小清新”、“小文艺”的走向,民谣歌手们像其他偶像明星一样到处献唱,偶尔有吸毒等丑闻好似也见惯不怪。
  倒是另一位大咖的新闻让人一震:这位民谣界老前辈的名字不但如雷贯耳,他还摘取过格莱美、奥斯卡、金球奖、普利策等重磅大奖,此次以诗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不得不说是人生大赢家的辉煌履历。就在去年,他还发行了一张名为《Shadows in the Night》(《夜幕倒影》)的专辑。然而,掐指一算,这个无数歌迷心目中不老的传奇,今年已经75岁了,是宋冬野之流名副其实的“爷爷辈”。
  早年,《纽约时报》就曾有评论云:“我们所听说过的流行文化人物中,他(鲍勃·迪伦)是受到最多检视的一位。”在诺奖公布后,对于他的检视再次迎来了一个大众高潮:鲍勃·迪伦究竟是一个歌手还是一个诗人?他凭什么获得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则明确指出:“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在世界文化领域,鲍勃·迪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识别度,远比他单纯作为一个音乐家或者一个诗人的识别度要大得多。他的民谣也好,诗歌也好,早已超出了单纯文本上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不应仅是大众娱乐的手段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是鲍勃·迪伦的名作(其实他的名作甚多,50多年的音乐生涯,他佳作频出,是摇滚乐坛和文艺创作领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前者被奉为民权运动的圣歌,广为传唱;《暴雨将至》则是上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抗议歌曲,创作背景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中,古巴导弹危机是最有可能引爆世界大战,以核战争的方式毁灭世界的一个重大危机事件。
  《暴雨将至》如迪伦本人所说的一样,“每一句诗行都可以成为一首独立诗篇的开始”。歌词对战争与不义、种族平等、生存环境毁灭的恐怖描绘,意象密集,触目惊心。“我亲爱的孩子,现在你将做什么?”全诗以面对孩子们讲述的手法,控诉了人类恶行之黑暗,读起来(唱起来)更具有痛彻心扉的力量和感染力。
  我们该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孩子们呢?我们怎样对我们的后代,描述人类在血战前行的历史中遗留下什么?这首歌借用了一首古老的英国童谣的旋律,同时也奠定了迪伦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追求平等、自由、公义的摇滚精神。在中国,这样的人文精神,从台湾民谣歌手胡德夫的歌声中似能窥见一二;写下《中国孩子》的歌手周云蓬、《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等一些年轻的声音,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追问。
  不论是战争一触即发的时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音乐不应该仅仅是大众娱乐的手段。它和诗歌一样,应是人类灵魂深处的吟唱和内心世界最深刻的警醒和意志。
  有意思的是,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尔曼,改为迪伦是因为他崇拜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迪伦·托马斯有一首著名的诗歌—《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诗歌表达了人在面对死亡之时展现的强烈斗志和向往光明的精神,气势丰沛、震慑人心。前几年,诺兰导演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这首诗被反复吟诵,再一次感动了全球观众。
  无论是摇滚音乐、诗歌还是其他艺术样式,无论在什么时代,它们都不能沦为政治的附庸和权贵的喉舌。在乱世,它们应该迸发出激荡人心的火花,像在二战中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马赛曲》的法国“香颂女王”伊迪丝·琵雅芙,她的声音激励了无数战士,也安慰了无数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痛失亲眷的人们。在盛世,文学和艺术更应该像时代的探针,对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保持清醒的认知和觉察。它们所表达和宣扬的艺术理念和生活态度应该有清晰的立场,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理想,而不应向“娱乐至死”(尼尔 · 波兹曼)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献媚。

“彼时我是那样的苍老,如今我却更年轻了”


  从这个意义而言,2015年的诺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和今年鲍勃·迪伦的获奖显得另有深意。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在这些事件中个体的苦难;鲍勃·迪伦则以诗的方式唱出了人类的苦难和反抗精神,他的诗歌更加凝练并升华了人类心灵史的疮痍和向往。在今天这个全球信息扁平化、审美趣味越来越个人化、小众化、碎片化的“小时代”,重申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和深思,也许是文学和艺术最深沉的关怀和期许。
  所以,讨论鲍勃·迪伦究竟是歌手还是诗人;诺奖是否在向流行文化示好;文学的经典化、精英化传统是否会被消解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所谓经典,是由历史所筛选、后来者所定义的,上一个时代的流行未必能在下一个时代被重新提及,但真正的经典必然也会在未来时代找到它的同时代人。正像《星际穿越》中所说的一样,“父母是孩子未来的‘幽灵’”,这个“幽灵”就是人类内心的火光,不管它是以什么方式呈现,诗歌、音乐、舞蹈还是其他,它都会深植于人性的根基之中,在后世被一再重温和翻新。
  鲍勃·迪伦曾有一句诗这样写道:“彼时我是那样的苍老,如今我却更年轻了。”这种重获新生的力量,只可能诞生于对世人的深情注目之中,体恤世道人心的悲欢,洞察世事变迁中的无常与恒久。   “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抱着“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相信他们可以再造所有的事物,把“美利坚帝国”改造成“和平国度”。鲍勃·迪伦在这场一代人的集体幻觉中退出了,转身成为这时代幻觉强有力的拷问者。
  
  答案在风中飘,丧钟又为谁而鸣?如果没有独立、自由的意志,一个人很容易就在集体的裹挟中、在集体无意识的召唤中度过了一生。真正的艺术家,则会用自己的方式抽身而出,重新打量這个世界。但这还不够,于是,鲍勃·迪伦用漫长的50多年,30余张音乐专辑、小说、诗歌、传记、绘画等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话。他已经不再是代表60年代的美国人发出声音,他是在近半世纪的社会演进中独立观察、思考并表达。
  可以说,鲍勃·迪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和参照。他让我们审察自我是否堕入集体的狂欢、时间的荒漠中而不自知。在今日之中国,当我们乐此不疲谈论房价、股票和“双十一”购物;当我们跟踪明星离婚的消息大于关心天津的爆炸案时;当我们的诗歌只能吟唱“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时,这种提醒尤为重要。
  “来到孤独朝圣者歇息的地方/我静静地站在他的坟旁/听到有人低声细语:多惬意啊/我独自享有如此宽广的床”(《孤独朝圣者》)。一个年逾古稀的艺术家,一定见过很多许多孤独的朝圣者。他本身也像一个孤独的朝圣者,纵使他在这颗星球的每一个大洲都拥有众多歌迷和读者,他们热情地向他致意,但是人类的苦难、悲欢、孤独、自由、梦想,是写不完唱不尽的—这也是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的无限之边境,它的无限之少数。

“像一块滚石”


  时光的车辙,让当年怀抱吉他的翩翩少年,变成了一位“依然年轻”的白发老者。
  2004年,鲍勃·迪伦出版了名为《像一块滚石》(简体版又名《编年史》《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书中描写了他的童年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在纽约的奋斗史,陷入创作低潮的中年心境等等。他同时也记录了与其他艺术家的交往,从中可以窥见这位摇滚音乐家确实如一块不长青苔的滚石,他从未停止过自己追求艺术的步伐。音乐和创作在他的生命当中不是一种偶然,也不是单纯赢得荣耀和奖赏的技艺,而是一种融入生命的体验和生活方式。
  时间的奖掖总是最可靠的。我们信赖诺奖、期待诺奖、质疑诺奖,也正因为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以其坚持和眼光,彰显和维系了自己的声望。鲍勃·迪伦的《编年史》,与其说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毋宁说是一部时间史。诗人在写作诗歌,诗歌同样在甄选诗人,艺术也在遴选着艺术家;它们以更为严苛的方式考验着他们的天赋、心智、力量、与时间较量与和解的能力。
  “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艺术家总是被特许能够为万物命名的一群,但是他们在命名时,更需要如履薄冰,因为在漫长时间的淘洗中,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检视和追问。
  当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时代过去,科技让时代变得平面、光滑。信息爆炸,在社会交互性异常发达的大数据时代,文学的传播也不完全倚赖于传统方式的单线性阅读,它呈现出了跨界、交互和多元的面貌。可以说,媒介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拓展着文学的边沿。毫不夸张地说,鲍勃·迪伦的诗歌如果没有辅之以旋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传唱,也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那么广泛的关注。就如前文所提到的迪伦·托马斯的诗《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没有电影《星际穿越》的超高票房,便不会有那么多的受众热泪盈眶。
  文学的传播不能代替文学本身,但是在这个“媒介即讯息”(M·麦克卢汉)的时代,传播与文学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互文关系,一如迪伦的诗和歌。“一个伟大的人曾经说过,某些人用一支钢笔就可以掳掠你”(《谈谈纽约》),这样近似箴言的句子在迪伦的诗歌里俯首可拾,在被谱曲传唱后,这些箴言就有了更容易被铭记的新力量和新意涵。
  文学的使命在于记录、创造,更在于唤醒。鲁迅曾为了医治人类麻木的心灵而弃医从文;同样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书写二战时普通人的生活“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如果文学本身具有这样撼动人心的力量,那它更应该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在纸质的文本中被少数人传阅和追捧。
  鲍勃·迪伦获得文学奖引发大众热议,这本身也证明了在信息交互纷繁芜杂的当下,在混杂的现代性中,人们对大众传播领域艺术的重新发现。它不单是对文学的注目,更是对一种生活世界观的致敬。单一的艺术样式,其张力在信息技术迅猛发达的今天很容易被忽视;人们的关注和接受能力已经随着技术的发展有所改变—这并不代表文学艺术要与大众媒介合谋,从而迎合大众;而是有效的传播与整合方式,将会使那些真正深入人心、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文艺作品到达需要它的人那里去。当然,这是文艺传播者的工作,传播者与创作者很多时候并不是合一的。

灵魂拍手作歌


  “那个体内的人有时隐藏,抑制究竟的理解/只因为他不想形如机器/接受一个喜欢你的女人/抵达心中的那个人”(《我体内的人》)。
  人们要从程序性的刻板生活中回到自己的内心,抵达心中那个人,是长时间社会文化的滋养和自我教育的综合过程。诗人奥登曾说,“诗歌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鲍勃·迪伦的诗和歌也不能阻止任何一场战争,但是它们却像一块磁石,吸附住那些能听懂其中人之信仰与尊严的人们。
  前几年,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被击毙,许多美国人走上街头庆祝,只有一个家庭关在家中静静消化着这个消息。那是美国人唐纳一家,他们在9·11事件中失去了自己怀孕的女儿。唐纳说,“本·拉丹死了,我的女儿也死了。我们是一个不会庆祝死亡的家庭,无论死者是谁。”—这样一篇报道,同样具有诗性的感人力量,文学和艺术不是枪支炮弹,它是心灵的催化剂,它能照见世间丑恶与困难,更让人感到光明,知道还有更美好的世界值得为之付出。
  鲍勃·迪伦的诗歌看似尖利、反叛,实则是对更美好世界的期盼。近年,当我们在地球这一端热议“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脑瘫诗人余秀华时,人们何尝又不是为她那种虽身处伤痛,但渴望爱情和美好的心灵所打动。人们理解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经历,已经超越了单纯对她诗歌的关注。
  鲍勃·迪伦在《像一块滚石》最末尾这样写道:“出路变幻莫测,我不知道它将通向哪里,但无论它通向哪里,我都会跟随着它。一个陌生的世界将会在前方展开,一个乌云密布的世界,有着被闪电照亮的犬牙参差的边缘。很多人误解了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正确认识过它。我径直走了进去。它敞开着。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它不仅不受上帝的主宰,也不被魔鬼控制。”
  我想,这就是一个艺术家保持旺盛创造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的精神源头—他始终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但我们永远没有停下探索、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诺奖嘉奖的是一个人的成就,时间嘉奖的是一个人一往直前“战胜时间”的人性光辉;而大众则会将那些真正带给我们勇气、智慧的人视为“无冕之王”。他会成为一面灵魂的旗帜,让我们在纸醉金迷之时、在暴雨将至之时、在告别亡人之时,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局限和宽广。
  “如果我的脚步蹒跚,请你在路上,与我同行”(《Stay With Me》)。70多岁的鲍勃,还在用他颤巍巍的手书写,还在用他沙哑的嗓音歌唱;在未来的时代,在并不都是坦途的路上,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与他同行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热爱和完整着这个世界,他们的灵魂拍手作歌。
其他文献
中国在今天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社会公民身份概念。  岳经纶,湖南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保障G30论坛成员。日前在“羊城学堂·羊城学术菁英”论坛上主讲《新世纪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与前景》。  岳经纶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劳工政
人到中年,他回来了,因为现实而洗净叠好的理想主义旧马褂,再次翻出来穿在身上,依旧熠熠生辉。  3个月之后再见秦朔,感觉他已经瘦了一圈。  从《第一财经日报》挂冠而去,创办“秦朔朋友圈”这个小微企业,变成了一个“基层媒体人”,采访、写作、编辑,日程紧密得几乎水泼不进,他的忙碌甚至让团队成员心疼。  但是,卸下了一身外加的荣衔,却也丢掉了一切让人瞻前顾后的枷锁,他又可以写一些“在位子上就写不出来”的好
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意义上的“回家”,需要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从我们跟亲人,跟土地,跟社群、社区克服分裂开始,跟与传统有关的一个鬼神世界的交流开始。过年的一切,提供的正是这个方案。  2016年1月20日,天气很冷,离春节只有十多天了,我接到了一个老乡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他第一句话就问我:“过年回家吗?”  很像契合情境的套话,在这个时候,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的中国人,打电话或见了面
读《南风窗》上一期封面策划“我们的精神史”较受触动,春节过去不久,《平凡的世界》还在热播,平时被冷落的乡村生活或者说乡愁突然被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一期专题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城乡流动这个历史过程造成的多重因果关联,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员流动从晚清就已开始,这其中既有自然的选择,也有战争、政治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从城市到乡村的“返流”,在20世纪到如今,可能只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等。两者之间呈现出来的自然
法庭的配置不亚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剧场;庭审的程序一环接一环,再加上种种要求、种种限制,法庭看上去是一个很“麻烦”的地方。但是作为实现正义的场所,这些也是必要的代价。  不久前,“死磕派”律师迟夙生到长沙开庭,庭后发了一条微博,曝光了公诉人在法庭上的“雷人雷语”—“这里是法庭,不是讲法律的地方”。这句因为极端反常识而显得很傲慢的话,迅速传遍了网络。  当事法院事后公布了一段6分钟长的庭审视频,还原了公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到底有哪些新表现呢?文章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  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一些
孙中山先生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世界大格局演变的历史视野来审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从积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分水岭,也是整个亚洲从百年衰落走向百年复兴的一个新起点。  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世纪。而作为世纪的发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演变成一场千万人头落地的血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一个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的帝国,最初的有力革命诉求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类似欧洲民族主
这不仅是一次对鲁哈尼执政能力肯定与否的民意投票,更是对伊朗未来道路改革或保守倾向选择的投票。改革派在这两场选举中的突破,可能为鲁哈尼谋求2017年连任总统增添助力。  伊朗2月26日新一届伊斯兰议会和专家委员会选举,不仅是伊核全面协议达成和经济制裁解除以来的首次全民选举,更是伊朗自1979年革命以来首次在同一天举行“两会”选举。  伊斯兰议会是伊朗的立法机关,4年一选,共290个席位,其中5席保留
前不久,在一次小范围的交流上,一位财政系统的厅级官员说,媒体要更加“爱护”财政官员。因为这个系统很特殊,官员愿说、敢说的很少。  对“厅长”这话,我赞同其初衷,但不同意“爱护”的说法,用“理解”更好。  在中国,财政官员是个极其重要却特殊的官员群体。他们被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的程度,和其扮演的实际角色存在着不小的错位。  现实原因不易表达,但历史传统却很明了:帝制时代讲求道德治国,道德家被硬说成是国家
“战争的背后,就是商机。正因为它的危险,才鲜有人涉足这里。”在阿富汗做生意的中国商人王先生说。阿富汗经过了近40年的战乱,终于在2003年之后,开始了战后重建。那些嗅觉敏锐的中国商人,嗅到了这里的商机。  然而好景不长,从2012年开始,阿富汗的局势又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直至2015年,已经有很多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撤出了这里。目前在阿富汗的中国商人,10人的大桌就可以全部坐满。汇聚他们的地方,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