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sky260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0年11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公布了以“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为题的课程改革咨询文件,这标志着香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时至今日,业已风雨兼程走过了近七个春秋。
  200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时刻,我们放眼香港的教育,共同聚焦香港的课程改革,希冀两地教育同仁携手,同促教育事业的发展。
  “聚焦香港课程改革发展历程”系列报道将从三个层面对香港课改进行诠释,即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学校实践层面,本期为政策层面。敬请关注近期连续。
  
  陈嘉琪博士: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首席助理秘书长,专门负责领导香港幼儿园及中小学课程发展事务。在出任教育统筹局专职前,曾历任中学教师、前教育署督学及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专门研究课程政策、设计与评鉴、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通识教育等课题。出任教育统筹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后,致力领导香港学校课程改革、设计及推动“三三四”新学制的发展工作,大力提升香港教育改革及教育素质。
  
  回归祖国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在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十周年这个值得欢庆的时刻,亦正是我们检视过去努力成果与确认未来工作方向的恰当时机。
  
  课改缘起迎接挑战
  
  20世纪末翻天覆地的剧变,为全球每一个人带来冲击。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为使我们的学生能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及能应付知识型社会及经济的急速转变,香港社会无可例外地也要走向终身学习的大方向,香港需要一套能配合21世纪国际新趋势的教育制度。
  因此,教育统筹委员会就教育改革各方面事宜进行几次咨询后,在2000年发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并且将21世纪的教育目标定为“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
  
  基础教育拉开序幕
  
  课程发展议会配合教育统筹委员会的改革建议,并根据公众人士对咨询文件的回应,平衡兼顾各方目的、利益和观点,包括:(1)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传统、现代与未来的需求;(2)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取向;(3)学术、社会、经济、政治、个人需要及实用取向。终于在2001年6月推出《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这次课程改革明确地指出,所有学生均应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享有五种基本而重要的学习经历。我们期望学生能达致学校课程的宗旨,包括: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阅读习惯、语言技能、学习技能、广阔的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灵活宽广而均衡的课程架构,由知识、共通能力及价值观、态度这三种互有关联的部分,组成八个学习领域。
  此外,课程发展议会就2001-2006年的工作重点提出建议。短期来说,建议学校通过四个关键项目(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及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来促进学习,并在各学习领域提升学与教的效能,包括加强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共通能力。我们更建议学校应根据本身优势条件及现况,制订自己学校的课程发展计划,而促进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也是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促使课程改革成功,我们更致力于促进学与教的新文化。支援项目包括:检视课程并发布课程指引、加设小学学位教师(课程发展)的职位、提供培训课程、推行“种子”计划、制作各类教学资源、“空降部队”到校支援及推行新高中学制前的各项配合措施等。
  根据经验,要推动课程改革成功,校内的领导人物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支援校长领导课程发展,我们增设了小学学位教师(课程发展)职位,而评鉴结果证明这个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长远来说,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才是改革动力的基础。我们要创造、鼓励和支援知识分享的文化环境。因此,在不同层面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包括研讨会、经验分享、改善评估及各类资优教育的培训课程,令教师普遍有了范式转移,由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本。
  其实,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光是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在建构知识的方法上有演进与演化,而协作式研究与发展计划(或称“种子计划”),是将研究者与前线工作者的智慧与能力结合在一起,强调由前线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结果拿来应用,弥补了教研与教学之间的鸿沟,确保各校的课程发展是从专家意见转移为校内验证为本的实践,让各项改革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在课堂内发生。不少中小学参加了“种子计划”,与课程发展处及大学学者协作,创造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呈现蓬勃的新气象。为了推广这些知识和经验,我们几次举办“学会学习荟萃”,每年都有超过五六千位校长和教师出席,超过八成的学校认为“种子计划”无论对学生的学习,或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并表示会发展校本计划来延续这种效应。
  正如《学记》中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研究证明,小组的共同学习会比个人单独学习优胜。因此,到校支援的同事,将会着重在学校社群培养学习、协作与改进的文化,让教师组成团队学习。
  
  数载经营渐见成效
  
  根据我们连续几年委托大学进行“学校课程改革及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认同课改目的和原则的教育工作者高达99%,各持分者更认为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众多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例如学习动机、自学能力、沟通、创造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学生这几年来在国民身份认同方面的转变。有教育团体连续五年进行有关中学生国民身份认同的调查,发现踏入香港回归十周年,本港中学生对国民身份认同及爱国程度,创下五年的新高;视自己为中国人的学生不但有上升趋势,不少人也会为中国代表于国际赛事中胜出而感到光荣。负责调查的机构分析,这现象与学校近年在国民教育方面渐见成效有关。
  除了本地的研究调查外,其实,香港学生在国际上的表现,亦可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成效是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
  “学生基础能力国际研究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一项国际性协作研究计划,由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策划,共有43个国家/地区参加,旨在评估15岁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的能力表现。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2003年),香港学生的数学能力名列第一、科学能力名列第三、解难能力名列第二,而阅读能力名列第六。同时,PISA的研究证明了我们的改革方向正确——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学能力、家长教育和学校的效能是决定学生表现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都是我们致力推展的工作范畴。
  
  顺应优势高中改革
  
  200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教统会)建议采用连续三年高中学制。
  经过多年的讨论与全面的咨询,社会人士普遍认同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制度。教育统筹局于2005年5月发布《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报告书,勾画了未来高中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向。
  简单来说,在“三三四”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在完成三年制初中(即目前中一至中三)后,将升读三年制高中。目前两项高风险的考试——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将会缩减为一项考试,而这项考试的评核方式将会更全面,并辅以其他方法,以确认学生的表现,从而为每个学生制订“学习概览”(即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和应用学习的成绩记录之外,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三年内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经历、体验和成就,以作为全人发展的佐证);而学士学位课程的一般修读年期则会由三年延长至四年完成。
  
  高中课程宽广多元
  
  至于新高中课程方面,不同的观点与目标、信念与立场纷呈,各方面的张力与拉力与数年前相比更显得激烈。因此,我们要消解各项拉力,尽力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必须要关注相关的支援条件,如可行性、先进的科技发展、资源、专业才能、教师队伍的士气、评估及考试文化、社会参与,以及在以学生的利益为大前提下,可在学校落实的(除了教育理念外,我们还必须顾及各项具体实际执行的问题)问题等。
  教育统筹局于2004年10月开始,采用互动模式,就新高中课程各核心科目及选修科目展开多阶段的咨询,以搜集各持分者的意见,从而发展与编订课程及评估指引。整个起草过程,由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辖下的科目委员会督导。与此同时,所有科目课程均曾邀请欧洲、澳洲、美国及亚洲等地之海外课程机构进行评审,从而确立国际基准。
  经过逾两年的沟通,包括透过公众咨询会及论坛、与教育界人士会面,以及进行学校探访和问卷调查等,教育统筹局充分考虑了各界人士,特别是校长及教师的意见,并以学生的利益作为大前提,最终敲定新高中各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
  除了符合国际水平并得到国际认同以外,我们的新高中课程会相当多元化和具弹性,以照顾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以中、英、数和通识教育科作为核心科目,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和运算能力,并通过通识教育帮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层面,了解时事及当代问题,让他们应用各科的知识,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此外,学生可以选修两至三个科目,较深入地探讨个别学科的内容,再辅以德育及公民教育、体艺活动、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其他学习经历,藉以巩固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除学术科目外,可选修的科目涵盖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学习课程,学生可更全面地探索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术及应用科目组合。由此可见,整体的课程架构,是要在专与广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期望学生能善于运用两文三语(“两文”指中文、英文书面语,“三语”指粤语、普通话和英语口语);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在当代社会上出现的问题;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艺活动;能尊重及包容别人的不同意见,能判断、反思和独立思考;能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技巧,并且乐于不断学习;能了解本身的就业抱负,并培养正面的工作态度;以及是个有见识、负责任、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好公民。
  新高中课程除预备学生继续升学外,也会考虑他们不同的出路。我们明白到学生有不同能力及取向,因此会多介绍不同类别的应用学习课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及喜好,为将来升学或投身社会工作作好准备。
  
  考评制度与时并进
  
  新高中会推行更多样化的评核及汇报模式,包括采用水平参照评级制度和经调控的校本评核。
  水平参照评级制度是由每个科目的专家小组负责制订各等级的水平。专家小组会按照课程的目标,通过测试和研究,搜集各种资料,包括过往有关考试的统计数据及考生参加测试时的答卷,从而制订各等级的描述和示例,具体说明有关水平的要求。水平参照的评级方式,可以反映考生已达到的水平。考生无须跟其他考生比较,其等级也不会受其他考生的表现影响。考生在考试前已清楚知道各等级的描述指标和学生表现样本,可以此作为学习的目标。在公布成绩后,有关人士包括家长和学生本身,都能更清楚知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大专院校和雇主也会有更丰富的资讯,作为收生或招聘的依据。
  校本评核则以日常的学与教活动为评核内容,是整个课程规划、学与教及评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校本评核会透过多元化的课业评核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包括一些难以书面测试反映的能力,因此能带来正面的学习效应。教师可以作出适时的回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弱项,从而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成效。此外,持续的评核可以较全面地评核学生的能力,减轻学生应付“一次性”公开考试的心理压力。
  
  总结经验前瞻未来
  
  教育统筹局经过多年来推行课程改革,我们汲取到一定的经验,而这些体会,又恰恰与富兰教授的理论吻合:
  1.教育是投资未来的最佳策略,会为香港带来持续的裨益。教育统筹局就教育改革向学校发放额外资源,主要方针是以学生学习的最大利益为依归,为学校创造有利而富弹性的条件,以配合学校的不同需要和短期与长期的发展、学生兴趣、教师专长及学校文化等。政府提供各种模式的支援及资源,既能与各教育界保持伙伴关系,同时表示了支持改革的决心,为学生利益所作的道德承担,以及赞赏学校进行改革所付出的努力。
  2.教育改革绝非片面的修修补补,需要有通盘计划及连贯一致的整体政策。比方说,课程发展处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特地成立各科联合委员会,确保考评制度与新高中课程的制订配合;与大学校长会定期举行会议,也有助大学新修订之收生条件及课程能与新高中衔接得更顺畅;甚至是审批教科书政策、寻求海外大学认可,以致教统局内部各部门的所有政策必须互相配合。
  3.由于各校的情况与条件不同,准备程度也有不同,推行改革宜以温和步伐进行,既富弹性,又可斟酌情况而进行调适。因此,2001年发布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就制订十年计划,以2001-2006年为推行过程的短期计划,2006-2011年为中期计划,让各学校按本身的步伐而有不同的切入点。又以新高中的校本评核为例,虽然在各科推行是最理想的做法,但考虑到在新旧制并存的学年,个别教师可能需任教现行及新高中科目的工作量,最后决定分阶段推行校本评核,让考评局与学校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
  4.有鉴于教改影响深远,我们应善用各种途径和媒介,与各持分者长期保持密切沟通,包括各阶层的座谈会/交流分享会、通讯简报、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的广播时段等,从而获得社会人士的了解与支持。
  5.透过协作式的研究与发展计划,培训一批能够起重要作用的课程改革促进者及课程领导人,同时,也可传播学校真实的成功经验与示例,增强学校推行改革的信心。
  6.专业发展:为协助学校领导层有系统地思考推行新学制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教统局为中学领导人举办了有关策划“三三四”新学制的工作坊。各参与者都认为工作坊有助拓展他们的视野,能为学校领导层提供集体讨论及反思的机会,并可与其他学校分享经验。此外,配合课程及评估指引的发布,教育统筹局将继续举办各项专业发展课程,以便向教师阐释各科目的最新发展,并组织教师网络,凝聚及加强专业力量,与各持分者密切沟通,以便适时回应各界人士的需要,以确保新学制能顺利推行。
  
  学习社群凝聚力量
  
  教改始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免会有困难阻滞。
  因此,教育变革的成功关键,在于持分者能否在变革历程当中,充分理解它的目标和内容,以学生学习效能和利益为重,同时,要认清推行变革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了解如何面对变革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未明朗因素,并能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调适与修订,作出相应的行为改变。
  换言之,课程发展的重点已转移,并非只在完成课程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在校内孕育出学习社群,这样才能确保在整个变革过程中持续发展。教改的变革力量必须源自健康的校园文化,为此,我们期望能协助学校转变为学习型机构,结合不同专长的同侪,打破学科界限,甚至联结其他学校的同仁,秉承探究精神,进行协同教学,共同规划设计课程,深入研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评估方法等,再把这些讨论在课堂内外实践,根据学生的回馈,进行反思和改善。
  教育是对社会影响深远的庞大工程,也是整个社会对未来的首要投资,绝对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展望未来,要成功推动课程发展,我们还须有赖社会各界人士的了解与支持,齐心协力,一起为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及终身学习而努力。
  
  
其他文献
人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幼儿园中自主、愉快的数学启蒙教育,将为孩子今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是抽象的、概括的、逻辑的。根据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应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孩子感知、积累数学经验。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笔者在一日生活中对小班幼儿进行的润物无声式的数学启蒙教育。  一直以来,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这样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的:由教师
期刊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真实反映。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这种不可替代的功能。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经验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概念的合理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
期刊
【摘 要】资源的可重用共享、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环境的丰富化是近年来网络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介绍了IMS学习设计规范的基本内容,然后针对目前网络课程的不足将其与网络课程相结合,提出了一套设计网络课程的思想方法,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推广新技术、新思想。  【关键词】学习设计网络课程学习对象XML    一、LD规范    1.LD规范简介  LD规范是由IMS全球学习联盟(IMS Glo
期刊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人对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洞察,对自己适应能力的评价,对自身弱点的关注,并且能够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疏导,以适应环境对自己的要求。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就自我控制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软糖试验”,被试验的孩子面前摆着一块糖,并且被告知如果在五分钟内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经过追踪调查,那些很好地克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没
期刊
【摘要】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其平面的知识呈现方式激发不了学习者太多兴趣,X3D技术以其逼真的三维体验给学习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乐趣,本文探讨了X3D技术在网络体验式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X3D 虚拟现实 体验式教学    一、X3D技术及其开发工具和浏览工具    X3D(Extensible 3D——可扩展3D) 是一个软件标准,定义了如何在多媒体中整合基于网络传播的交互三
期刊
海南新课改高考反应平稳    6月7日上午,2007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海南省迎来的则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届高考。  据悉,高考开始后,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在有关负责人陪同下,到海口考区海南华侨中学、海南中学等考点察看了高考情况。高考情况反应平稳。高考3天内,全省无突发事件和重大违纪作弊事件发生,仅8日上午在海口发现1名作弊考生。  今年是海南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单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能真正地热爱学生并能真诚地向学生谈出自己的心里话,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不失为管理班级、巩固学生的好点子。也就是说让学生沐浴人性教育的阳光,因为没有谁会拒绝爱心和真诚。  我与学生的沟通有自己的方式——书信传情。正是这种古老而永恒的通讯形式向我的学生传递了我的真诚和热爱。虽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很受学生的青睐,可我觉得很多时侯是心里积聚的感情在关键时刻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期刊
一、PBL概述    1.PBL的概念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Bligh,1995)。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一些中小学网络教学调研和现
期刊
一、教材说明    本课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审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版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温度计的构造与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简易温度计,使学生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
期刊
“化整为零,分组前进”的新课程实践尝试是我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典型范例,希望它能对偏远山区中学教师开展新课程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借鉴的作用。    一、实施方案    1.设立活动研究课题  新课程实践子课题:①字词认知探究;②作家作品探究;③文章背景探究;④课文主题探究;⑤写作借鉴探究;⑥朗诵活动探究;⑦不同文体分类探究;⑧写作积累探究。  2.成立探究小组  ①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