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时节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福郎,男,1951年生,福建武夷山市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浪迹天涯》、《怪味嬉皮士》,多次获全国和省级优秀文学作品奖。现任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母校寻迹
  
  有朋自武夷山来,告知去年曾举行高中毕业35周年纪念活动,一时涌上一缕淡淡的沧桑感。35年可真是个不短的日子,你、我、他都在茫茫人海,在荡荡乾坤中,几经风雨,几番搏击,几度沉浮,我们还顾不上拾掇尘封往事的箱柜,岁月已经把我们推到了怀旧的时候。在一个薄暮时分,我回到母校武夷山一中校园,觅寻记忆的碎片。
  暮色苍茫,彤云密布,我的目光犁遍了校园,只寻找到一座昔日的建筑,一座两层的楼房是当年办公楼,两排平房则是过去的教室,它们卧立在现代楼群中,一副落寞、残旧,似乎在向人们叙说着一种沧桑。在我的印象中,母校是一座占地庞大的学校,何以几座大楼就填充了?当年天真烂漫的情愫,使目之所及都是那样阔大和伟岸。莫非往日的记忆不需要去印证,只有保存在历史中才见光华?当我从飘忽的神思中定下神来,明白自己切切实实投进母校的怀抱中,青春的背影倏忽间向我转过身来,热血在体内奔涌,我好像听到了大地的叩问:你是谁?
  我仔细辨认了方位,确切无误认定后面那座平房曾是我的教室所在,这使我怦然心动。我们那一届学生从入学时的四个班,经过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饥饿的考验,经过种种磨难和淘汰,到初三时只剩两个班了,升到高一则仅余一个班。偌大一个县一年只有一个班的高中生,当时我们也算是“人物”了。我耳畔分明响起同学少年的雀跃嬉闹,也惊讶当年的优胜劣汰的程度并不亚于今日。
  我们入学的时候,那场无处逃遁的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还在神州大地肆虐,“民以食为天”的生存信条从那时起就刻进我们的心坎。当时的学生宿舍是两座品字型的平房,坐落在校园内的山岗上,斜坡上有一条小道通向食堂,在拐弯处有一棵枣树,一棵在武夷山难得见到的枣树。每天下课,饥肠辘辘的同学们蜂拥到食堂,到一列排开的蒸笼前,两眼伸出利钩,急遽地搜寻自己的饭钵头。二两饭不稀不干的,还常常是未蒸熟的夹生饭。我至今弄不懂,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匮乏,莫非连柴薪也困难起来?要知道武夷山可是茫茫林海所在啊!大家风卷残云般把饭刮进肚子里,如猪八戒吃人参果,还不知其味就吃完了。也有舍不得吃的,或体弱胃口差吃不了夹生饭的,便在宿舍走廊上开始人生初次的市场行为。“谁买饭——”“谁卖饭——”“八角钱一罐!”的喊声此起彼伏。八角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当时一个鸡蛋或一斤地瓜的价格,而一般干部的月薪不过三四十元。纵然饥饿噬咬着同学们的肌体和神经,少年的稚趣并未衰减,即便如我这样的乖孩子,常常也会拿起棍棒,口中“锵锵”有声,模仿戏曲中的武生戏打一番。但也有不少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挺过大饥饿的岁月中途辍学了。有一位家离学校有七八十里地的同学,与我很相投,初二开学时就少了他的身影,我怅怅然难受了好一阵。
  我寻找那山岗,那枣树,还有食堂,确信已了无痕迹。但是当年做早操、课间操的操场,则尚未被现代楼房填充,操场外侧的围墙也依旧卧立着。1966年“文革”狂飙初起时,这里曾贴满大字报。当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我们,是那一幕历史的见证人。狂热淹没了理性,同室操戈,从“文攻”进而发展为“武卫”,真刀真枪,互为仇敌。毕业20周年时,班上的同学曾隆重聚会,其时我收到自武夷山寄来的同学合影,但见照片上写着一行粗犷的字:“历尽劫波同窗在,依稀辨影少年时”,真叫人感叹唏嘘。历史曾给我们开了一场残酷的玩笑。我默然良久。我虽未参加那次聚会,但我可以揣度出同学们的复杂情态。当年互不相让的关于谁对谁错的辩论,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厮杀,岁月使它变得那么苍白,那么荒唐。相逢一笑泯恩仇,沉淀下来的是同学的情谊。
  夕阳西下,天空渐渐暗下来。操场上有几拨人在打球,更多的是席地而坐,念念有词啃书本,正是高考前夕,他们正为前途而拼搏。校园寂静无声,我的心潮却难以平静。当年的教室堆满杂物,失却了往日的生气,而现在高大雄伟的教学大楼里,却盛满了更新更美的憧憬。
  今天,当我们再度置身于校园,追溯往事,畅叙友情,我想,更多的则是寻找青春,寻找激情,寻找人生的支点。
  
  渡口咏叹调
  
  每当提起“山水甲东南”的武夷山,人们的眼前就会映现出雄奇的碧水丹山。那婷婷玉女,那流翠九曲,早已成了千古绝唱。我一直想写点有关武夷山的文字,可是早年的坎坷人生总是不时地侵入梦境,使我对人人神往的我的故乡武夷山常怀抱着欲说还休的心结。在少年记忆中,崇溪水像一条碧绿的缎带,从北往南,淌过县城。平缓的溪面很宽,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悠游。中学时代,我家住在城南河对岸的湖桃农场,场部为一片罕见的樟树林所覆盖,古木参天,那一派蓊郁会使人产生阴森森的神秘感。我家的住所,据说是抗战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别墅浴室,附近有个被日本飞机炸出的大坑。每日清晨,我必须过渡口去上学。每当渡船停在对岸时,我得嘶开嗓门发出长长的“呜——”的呼叫声,渡船靠岸后,如果没有大人要过渡,老艄公不情愿为我一个小孩撑渡,我就必须用那双瘦骨如柴的双手,提起几人高的粗大竹篙,将庞大的渡船撑离码头。渡船驶至河中央,水深没至竹篙的大半截,这时须改用船桨。划桨不是一件易事,不时有人不慎划空而失重落水,幸好这种倒霉事没有光顾我。
  岁月流逝,我告别了中学时代,开始了漫长的插队知青的生活。每逢进城,我还得和那条渡船要交道。记得是1971年端午节前后的某一天,我从城里返回插队的山村,与众多乡民在湖桃渡口等待过渡。端午前后,季节以它的铁的定律,照例要连日大雨滂沱,照例要发一次大水。往日温柔娴静的溪水突然暴怒起来,滔滔浊浪,裹挟着树枝、杂草一泻千里,如万马奔腾,气势无比壮观。老艄公加了双桨,备了两枝竹篙,决心将进城返回的乡民渡过河去。他一改往日的沉默。俨然像一拉指挥若定的大将军,喝令乡民们在船舱蹲下,命令几个壮实的小伙子帮他划桨撑篙。紧张的气氛陡然弥漫渡船。渡船在湍急的洪水中漂流,终于在下游几百米处靠上了对岸。上岸之后我的苍白的脑际蹦出一行字:有一座桥该多好啊!乡民们庆幸过了河,可以回到自由的栖身的“窝”。就在这一天,同村的一位插队战友,当渡船停开后,为了赶回村而纵身跃入洪流,他的好水性并没有阻止住恶浪的吞噬。全村的社员为处理后事忙碌了好些天,人们叹息着死者,也憧憬着一座大桥。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渡口的渡船连同老艄公早已一道“离休”了。数年前,年届半百的我与当年的插队战友春光兄一道迈上湖桃大桥时真是百感交集。春光兄告诉我,我们插队的村庄再不像当年那样穷得叮当响,常见小伙子们骑着自行车驾着拖拉机,满载粮食和蔬菜过桥进城。我可以想象出那种带着泥土味的潇洒,我的心得到莫大慰藉。
  修路造桥,自古就是一种功德。如今崇溪上已架设多座现代化的桥梁,而且,“空中桥梁”——波音飞机已把武夷山与海内外连接起来。关山重重,挡不住武夷美的召唤。愿我故事的桥,以及所有地上的、海上的、空中的桥,造福人类,繁荣社会。
  
  乡间小道
  
  从武夷山火车站往南五华里,越过一个丘陵地带,在大山脚下散落着几十座简陋的民居,那就是大埠村。35年前,我作为知识青年,曾在那里插队务农了五个春秋。那里的乡间小道,存留下我一段印痕深深的人生轨迹。
  现在,新建的铁路从村旁穿过,火车的轰鸣声一定打破了那里的静谧。穿越武夷山的横南铁路开通后,我还是第一次乘坐列车穿行在这条铁路线上。浓浓欲滴的绿色,覆盖着闽北大地,涤荡着我身上的都市尘嚣,使人心旷神怡。
  列车驶进武夷山境内,我不禁心跳加快。呵,武夷山,我心中的女神。我的双眼紧贴车窗,生怕飞驶而过的列车在倏忽间把大埠村甩在身后。近了,近了。我看到了远处我曾住过的古庙,我看到了村里那棵冠盖如云的大樟树,我看到了那条通往村部的蜿蜒小径。前行的列车挪开了我的视线,我的心还久久难以平静。
  翌日,我与一道下乡插队的春光兄前往大埠寻访旧日踪迹。
  8月的骄阳烧烤着大地,炙人如焚,也催生着田里的水稻。我们行走在田间小径上,但见密密匝匝的稻丛,已经开始抽穗。墨绿色的稻叶,粗壮的稻杆,拥挤成一块块地毯,逗引着你想在上面打滚。春光兄告诉我说,这是杂交水稻,村里的年产量已是当年的四倍,这完全得益于科学。一项杂交水稻技术就使当年食不果腹的农民衣食无虞了。
  几百亩的田野上全无人影,阒无声息。我们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小道上,一缕寂寞袭上心头。当年轰轰烈烈的田头场景都到哪里去了呢?那时节,生产队里几十号劳力,每日麇集在一块,春种秋收,犁耙耕锄,在谈笑风生中劳作,在革命的口号中晨起暮归。我几回回梦里回乡村,如今回来了,想象着田里劳作的乡亲们会丢下锄把,与我们闲话桑麻,聊家长里短,没想到田畴上却是人影无踪。当年我们在田里劳作,偶有行人从路上经过,立即会成为农人们议论的对象。农人们对闲散者总是深恶痛绝的。如今,我们优哉游哉地在田间行走,如遇田间忙碌的乡亲,他们应当不会把我们当外人吧!
  3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我们每天行走的乡间小道,大概是少了集体劳动的人群,变得杂草丛生,杂草几乎淹没了路径。那时节,我们在这片烂泥田里“接受再教育”,每天赤着双脚,在小道上往往返返。特别是下雨天,大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扛着农具,鱼贯而行,就像古代出征的将士。每到夜里,涤除了一天的辛劳后,便打着手电筒,在漆黑的小道上快步行走,去大队部拿报纸。后来,马灯取代了手电筒,脚下的光圈大得多了,但是四周黑黢黢所弥漫的恐怖并没有减弱,唯有加快前进的脚步。
  久违的狗吠声把村子搅醒了。年轻人都外出成了“农民工”,留在村里的老者见到我们,一句“你们真有心呵”,使我们的话语都有点哽塞。
  踏着暮色,我们告别了大埠,告别了这块度过我们青春年华的土地。几头暮归的水牛从铁路上方的天桥上慢悠悠地走过,桥下一列火车正风驰电掣般飞驶而过,巨大的轰鸣声没有惊扰水牛,它们依旧踱着方步。从村子到火车站已修了一条水泥路,不时有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大埠人往家里赶路,有些当年的少年认出了我们,在车上匆匆地与我们招呼致意。
  乡间的小道与外面的大道对接了,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也正在交融。
其他文献
对于那些在单位生活的人们来说,“以厂为家”、“以单位为家”的口号一定不会陌生。提这些口号的人觉得应该,看这些口号的人接受得也很自然。因为几十年来都如此,习以为常了。但是如果人们认真地想——想为什么,那么就不会觉得很简单了。  家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客观存在。它给人以安宁、温暖、寄托和期望。人们在生活的旅途中感到累了、烦了、困了、心灵负伤了、受到委屈了、需要宣泄了,首先想到的是家,那
期刊
曾发过誓:上大学后不再动笔,除非心里有了一个人。才经一年,我已感到:我那枝曾锋芒四射的笔现已锈迹斑斑。或许是初冬鹭岛的海风,或许是心有太多困惑,或许是不甘如此沉沦下去,心的萌动催促我写那些该发出而却深藏于心中的话语。  当一新生很虔诚地问起“大学怎么过”这本该自己问的问题时,我忽怦然心惊。我还没来得及为中学时就一直魂牵梦萦的大学生活列个大纲要计划时,日子已悄无声息地过一年有余。黄昏立于惜夕湾看海时
期刊
城市的生存态说到底是人的生存态,衣食住行哪一样都要穿梭在货币之中。  说钱似乎显得很俗气,但不讲钱又站到了不识人间烟火的行列中。  每个人对于钱的态度都在变化,具体化为支配有限或者相对无限的金钱的生存智慧。由此,整合出一个城市的常态与变态。  由集体逃避,到集体无意识,再到集体意识,让货币成为当今全天候最受欢迎的大明星。  正如你看到的:货币化分房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进行,城市的坚定保卫者们又一次接
期刊
小人鱼体会过人间最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后变成了一个异常聪颖冷静的小女孩,许多事纵然是带着虚假诱人的表象而来,她也可以轻松地看破本质。她这个优秀的品质在她成为气泡升入天空后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利用。  天上的生活同海水与陆地都有着极大差异,刚来到时,小人鱼几乎无法适应那太过强烈明亮的气氛,到处都被一种过度的奢华的光线装饰过,没有明显的物体间的分割,虽然阳光灿烂,但任何东西都没有影子,仿佛这里的阳光经过特殊处
期刊
这是一个发生在农村里的极其普通的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阳光均匀地洒在每一个角落,鸟儿在枝头欢快地为绿阴唱着动听的歌曲——好一个生机盎然的早晨!对于村子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早晨,但对这对刚结婚不久的新人来说却是一个特殊的早晨!  在村口的空地上,这对刚结婚不久的新人正在话别离。妻子紧紧地拉着丈夫的手,无言地站着,那俊美的脸庞上夺眶而出的泪水好像在倾诉着她
期刊
金海曙:你的朋友通常叫你什么?为什么你会取名叫水晶珠链?  水晶珠链:嗯,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无数次了。来自一首老歌《请跟我来》歌词里的“水晶珠链”。很小就听,这个词挥之不去。和我的气质也相符,就一直叫下来了。生活里大家还是叫我陈幻的多,文学圈的都爱叫我“水晶”。  金海曙:你“出道”很早,但也沉寂了很久,原因是什么?  水晶珠链:我懒啊。本来签了不少约——4年前,出第二本书的时候。后来因为总是出岔
期刊
(一)    我是一个天使。  没有人相信,可是我知道。我应该叫做安吉拉,那是我真正的名字。不过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不愿相信我,他们拒绝接受我就是天使的事实。他们喊我希,米仓希。这是一个普通女高中生的名字。  米仓希不是一个平凡的高中女生,她是一个天使,她只是掉了自己的翅膀。  我对自己说。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喜欢仰望云朵。我坐在油绿色的草地上,穿一尘不染的淡紫的裙子,手里攥着粉紫色的花朵。抬头。天
期刊
每晚,找间没人的教室念几个钟头的书,然后,夹着书本沿古榕夹峙的小径回宿舍,与小华子通一通电话,就感到了幸福在泛滥。  从没想过幸福就是这样的简单。曾以为幸福在玉食锦衣里,觥筹交错间,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没料到,一回首间,竟看到幸福近在身侧,一伸手就可以抚摸到它温暖的面孔。的确,有个人可以让你想念,让你期待就是幸福。  每次,跟小华子说的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大都是很琐碎,很不着边际的。偶尔,同她开开玩
期刊
我大概已经老了。电视里的娱乐明星的面孔渐渐陌生起来,市面上流行的歌曲我都不会唱了,在新新人类嘴里高频率使用的明星的名字我几乎说不上来,而且一听说他们是80年代出生就更令我感到惆怅。就连大街上走着的年轻人的服饰也越来越让我难以接受:宽大如被单的裤腿;低腰、低胸直低到让人担心的地步;有着无数繁复荷叶边与流苏的衣服;鞋尖极细而长的状如小丑的靴子在夏天的马路上……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在往常习惯的学生街里再
期刊
时值春天的梅雨,最近几天,小雨不急不缓地飘洒着。温度也骤降,使我红通通的双手一直抖个不停。  撑着伞,与舍友一同漫步在校道上,风很大,舍友伴着抖动的声音谈这奇冷的天气。很冷,真的很冷,我抬起头,任凭夹着雨丝的风的狂撕。冷,已完全钻进我的骨头里,我下意识摸摸鼻子,那已没有知觉的nose,以及face,感觉冷冰冰的。  不知是自然因素,还是我那颗感受自然的心落伍了,竟一点也感觉不到春天的一点气息,有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