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一个富有理想、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启发智慧和鼓励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孩子的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一种内省与自察。读书的人生才是丰富、聪慧、强大而有意义的人生。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在当今社会虽然很难,但非常可贵。
前些年,朱永新教授发起了一个以“营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为主题的校园读书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他们制订读书计划,设立户外书架,征集读书名言,推荐阅读书目,拓展阅读时空,开展图书交流,举办读书演讲,汇编读书笔记……在校园里营造出一股浓郁的读书氛围。朱永新教授甚至曾于2002年6月26日在“教育在线”网上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投保条件为:“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10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为:“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条件。两者的结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的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心存困惑的他曾于2002年8月份向朱教授求教。朱教授送给他六个字:“读书、看网、写作。”张老师心领神会,每天阅读和笔耕不辍,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仅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并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
许多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证明,读书、思考、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改变广大教师生存状态的最佳投资。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思考,可以使教师的精神不再空虚,生命不再苍白,人生不再无奈;而写作,可以使教师的精神更加专注,生命更有意义,人生充满希望。这三者,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能够做到的。假如我们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针对自己的爱好和个人素质某方向的欠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假若我们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假若我们能直接把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转化为个人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假若我们能够边读书、边反思、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思考者、研究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那么专业化的成长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那么,读书也就势在必行。许多老师都聆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支玉恒等人上课,他们在课堂上那种炉火纯青、大气磅礴、游刃有余的教学艺术,不止一次使我们惊叹并折服。他们的成功也是得益于读书。而我们和他们差距,我想无非是自身的知识积淀不够、文化底蕴不足。鉴于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在探讨中国教育的得失时,都提到缺乏人文关怀。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教育仅仅是把知识、概念传授给了学生,而没有把文化、文明和科学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有文化”的教师。
坦率地说,我们并不缺乏对教科书内容了如指掌的“知识型”教师,他们能把课本基本知识讲得头头是道,所教的学生在“知识立意”的考试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恰恰意识不到课本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等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内涵与灵魂。在这样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依然走不出“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怪囤。
要改变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状况,就需要造就“有文化”的教师,而“有文化”的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爱好读书,善于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曾对几所高中和小学的教师作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参加工作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就很少阅读其他书籍了。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德性的教师。因此,我们以为,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各地、各学校都应该制订一个教师读书计划,用几年时间让教师们潜心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读朱永新的教育专著,读孔子的《论语》,等等。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们沉下心去读教育名著和经典著作,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读中外名著,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通过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努力打造发展式的新型教师。培训l方式包括读书学习和反思研究两部分,即读中外教育家和现代教育论著,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内容;反思每日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
为全面营造一个书香校园,创建一个让广大教师自由学习的环境,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努力。
1 营造书香氛围
在校园的校门、走廊、宣传窗、教室等阵地贴挂营造书香校园的宣传标语、名人名言,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充分利用下发图书,并适当添置、补充学校图书室,建成教师阅览室,全天向教师开放,真正让教师有书可读。
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开展介绍好书、欣赏佳作和读书交流活动,及时反馈校园内的读书动态,让师生时刻不忘读书,永远对读书充满兴趣。
2 搭建读书学习网络
学校成立了各种读书小组,指导、激励教师阅读,并制订了《教师读书学习方案》《教师写随笔计划》《师生共背古诗词计划》,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有序实施,从而形成了一个周全严密的读书学习管理网络。
充分发挥学校电教资源的作用,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好学习型网络校园,通过 校园局域网,让教师们进行网络学习与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教师们的信息应用能力。把学习、读书、写作、发表、激励一体化,从而搭建成一个读书学习的良性运作网络。
3 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就是让教师通过阅读中外教育名著、教学书刊等书籍,让教师真正掌握教育教学信息的前沿信息,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提高认识,丰富知识,充实自我,做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根据《教师读书学习方案》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阅读二至三本由学校推荐的教育名著,至少订购两种以上的教育教学书刊杂志,并实行固定时间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集中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读经典名著与读报刊杂志相结合、阅读与交流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在认真阅读的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摘录500字以上的精彩篇章,或写上自己阅读后的启发和感受,读完后撰写读书随笔或论文。教科室定期对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做好统计工作,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读后感、论文的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教科室做好推荐工作,积极把优秀随笔、论文投送到全国各地的各个教育系统和教育报、教育书刊杂志社评选发表,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学校教科室实行从开始阅读到读完全书的全过程跟踪记录,从而激励教师时刻不忘读书。
读书学习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撰写教育随笔则是为教师创造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空间。对教师而言,撰写随笔带动的是阅读、思考和实践;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撰写随笔,就是让教师实现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每天写一点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些东西就是最实用的“教育科学原理”,这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的最好资料。
营造书香校园,既让教师学会了自我审视、自我超越,提升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了“学习从需要开始,反思从课堂开始,超越从探究中开始”,这是一条非常切合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朱蒙)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一个富有理想、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启发智慧和鼓励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孩子的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一种内省与自察。读书的人生才是丰富、聪慧、强大而有意义的人生。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在当今社会虽然很难,但非常可贵。
前些年,朱永新教授发起了一个以“营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为主题的校园读书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他们制订读书计划,设立户外书架,征集读书名言,推荐阅读书目,拓展阅读时空,开展图书交流,举办读书演讲,汇编读书笔记……在校园里营造出一股浓郁的读书氛围。朱永新教授甚至曾于2002年6月26日在“教育在线”网上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投保条件为:“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10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为:“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条件。两者的结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的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心存困惑的他曾于2002年8月份向朱教授求教。朱教授送给他六个字:“读书、看网、写作。”张老师心领神会,每天阅读和笔耕不辍,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仅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并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
许多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证明,读书、思考、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改变广大教师生存状态的最佳投资。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思考,可以使教师的精神不再空虚,生命不再苍白,人生不再无奈;而写作,可以使教师的精神更加专注,生命更有意义,人生充满希望。这三者,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能够做到的。假如我们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针对自己的爱好和个人素质某方向的欠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假若我们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假若我们能直接把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转化为个人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假若我们能够边读书、边反思、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思考者、研究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那么专业化的成长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那么,读书也就势在必行。许多老师都聆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支玉恒等人上课,他们在课堂上那种炉火纯青、大气磅礴、游刃有余的教学艺术,不止一次使我们惊叹并折服。他们的成功也是得益于读书。而我们和他们差距,我想无非是自身的知识积淀不够、文化底蕴不足。鉴于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在探讨中国教育的得失时,都提到缺乏人文关怀。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教育仅仅是把知识、概念传授给了学生,而没有把文化、文明和科学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有文化”的教师。
坦率地说,我们并不缺乏对教科书内容了如指掌的“知识型”教师,他们能把课本基本知识讲得头头是道,所教的学生在“知识立意”的考试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恰恰意识不到课本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等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内涵与灵魂。在这样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依然走不出“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怪囤。
要改变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状况,就需要造就“有文化”的教师,而“有文化”的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爱好读书,善于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曾对几所高中和小学的教师作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参加工作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就很少阅读其他书籍了。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德性的教师。因此,我们以为,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各地、各学校都应该制订一个教师读书计划,用几年时间让教师们潜心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读朱永新的教育专著,读孔子的《论语》,等等。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们沉下心去读教育名著和经典著作,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读中外名著,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通过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努力打造发展式的新型教师。培训l方式包括读书学习和反思研究两部分,即读中外教育家和现代教育论著,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内容;反思每日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
为全面营造一个书香校园,创建一个让广大教师自由学习的环境,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努力。
1 营造书香氛围
在校园的校门、走廊、宣传窗、教室等阵地贴挂营造书香校园的宣传标语、名人名言,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充分利用下发图书,并适当添置、补充学校图书室,建成教师阅览室,全天向教师开放,真正让教师有书可读。
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开展介绍好书、欣赏佳作和读书交流活动,及时反馈校园内的读书动态,让师生时刻不忘读书,永远对读书充满兴趣。
2 搭建读书学习网络
学校成立了各种读书小组,指导、激励教师阅读,并制订了《教师读书学习方案》《教师写随笔计划》《师生共背古诗词计划》,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有序实施,从而形成了一个周全严密的读书学习管理网络。
充分发挥学校电教资源的作用,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好学习型网络校园,通过 校园局域网,让教师们进行网络学习与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教师们的信息应用能力。把学习、读书、写作、发表、激励一体化,从而搭建成一个读书学习的良性运作网络。
3 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就是让教师通过阅读中外教育名著、教学书刊等书籍,让教师真正掌握教育教学信息的前沿信息,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提高认识,丰富知识,充实自我,做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根据《教师读书学习方案》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阅读二至三本由学校推荐的教育名著,至少订购两种以上的教育教学书刊杂志,并实行固定时间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集中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读经典名著与读报刊杂志相结合、阅读与交流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在认真阅读的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摘录500字以上的精彩篇章,或写上自己阅读后的启发和感受,读完后撰写读书随笔或论文。教科室定期对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做好统计工作,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读后感、论文的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教科室做好推荐工作,积极把优秀随笔、论文投送到全国各地的各个教育系统和教育报、教育书刊杂志社评选发表,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学校教科室实行从开始阅读到读完全书的全过程跟踪记录,从而激励教师时刻不忘读书。
读书学习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撰写教育随笔则是为教师创造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空间。对教师而言,撰写随笔带动的是阅读、思考和实践;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撰写随笔,就是让教师实现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每天写一点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些东西就是最实用的“教育科学原理”,这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的最好资料。
营造书香校园,既让教师学会了自我审视、自我超越,提升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了“学习从需要开始,反思从课堂开始,超越从探究中开始”,这是一条非常切合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