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文本语言的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知识、文化,接受了作者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文本语言的学习。钱理群教授认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抓住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研读、品味,才能达到《课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目标。
  但是,文本中有些重要的和关键词语不是容易发现的,一些句子,尤其是一些表面显得不连贯、不完整、不规范的句子,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例如,莫泊桑在写到菲利普看人家吃牡蛎时这样写道:“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我的叔叔于勒》)。“高贵”和“打动”,两个词非常朴素,但用在这里就非常简练和传神。这两个词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菲利普钦羡阔人一心想摆脱拮据生活跻身上流社会的心理状态,同时为后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为刻画菲利普嫌贫爱富性格埋下了伏笔。又如“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一点出副词“竟”,学生就能体会到菲利普想象同亲兄弟一朝相逢而喜出望外的心情。
  有些词,由于运用得好,往往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是这样来描写阿Q与王胡比赛捉虱子的:“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很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阿Q同王胡比赛捉虱子,王胡捉得多,放在嘴里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而阿Q却没有捉到几个,而且“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也只是“劈的一声”,远没有王胡来得响。这里的摹声词的运用十分精彩,“毕毕剥剥”形象地描绘出王胡咬虱子的响声,王胡虱子捉得多,而且是连续不断地咬,所以才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而阿Q呢?只是“劈的一声”,因为只捉到一个,而且还是个“中的”。这两个不同的声响,不但写出了阿Q捉虱子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王胡,而且写出了阿Q嫉妒的心情,这样,就把阿Q的思想性格表达得极为生动而深刻。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在这里,“点点滴滴”这个词给予读者的实际内容远远超过这个摹声词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读者通过联想,似乎听到了这点点滴滴的雨声是怎样敲响了作者愁苦的心情。像这样的词,学生极易疏忽,可是,一经我们点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如果在语文课老师不点出,不进行评读、体会、欣赏的话,就会架空文本,架空课堂。
  文本里重要的和关键的词需要去发现、体会、欣赏,一些句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欣赏。例如,曹禺的《雷雨》有一段周萍与鲁侍萍的对话。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些句子,如果纯粹从规范的角度来讲,是属不连贯、不完整、不规范的,是些“破句”。但在文学作品中是可以选用甚至是必须选用的。像曹禺写的这些句子,反映了复杂的情境:鲁侍萍跟周萍是母子关系,所以她脱口而出:“我是你的——”,“妈”字没有说出,马上改口。因为那个复杂的情境迫使她非改口不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结构很不完整、表意很不明显的语句,从修辞作用上来看,这类句子有时却胜过结构上的四平八稳、表意上一目了然的语句。鲁迅小说《药》写华老栓和华大妈的对话:“得了么?”,“得了。”用的是省略句,把可怕的“人血馒头”省去,讳言“血”字,既表现了华老栓和华大妈的忠厚善良,也表明父母情深,爱子心切。此外,还有些言外之意的、曲折之笔的、旁敲侧击的、含蓄委婉的句子,这些都不是“表意清楚”所能包括得了的。有了语境的烘托,有些看来表意不明确、不准确的语句都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学生对文本里的重要的、关键的词和一些内涵丰富的句子理解了,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能拓展和再造文本。一些含蓄的、省略的或不规则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一些梳理,怎能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文本的主题呢?又怎能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呢?文本的人文性不是与工具性对立的,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文本的人文性是通过文本的语言来传达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它们的言语来表达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走向极端。
  不同的文本各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不同的生活层面或生活理解,我们语文老师的有效做法就是要让学生对言语生活充分感受的同时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帮助,这样,《课标》所要求达到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目标,才能瓜熟蒂落地实现。唯如此,才能切实地增长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李信儒,高德利,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本文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新课标追求的目标是“三个维度”,其中要实现“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就离不开倾听。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将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师生关系更和谐。    一、倾听创新的见解    在课堂上,倾听应是教师竭力承担的责任。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用心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有长诗《土地》(1990)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还有《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这里选择他的《亚洲铜》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进行解读。    1.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华新水泥600801  公司作为华中和西南地区水泥龙头企业,在全国9省区市以及海外共计拥有水泥产能近1亿吨/年,目前国内旧产能置换项目仍在有序推进,在水泥主业上进行了收购和新建,包括重庆拉法基瑞安参天水泥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以及西藏两条3000吨/日的项目建成投产,合计增加水泥产能477万吨/年;骨料业务方面,全年建成投产2条生产线,共计400万吨/年,另外1300万吨产能开工建设;环保业务方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但历代诗家各有差异,“用事之工,起于太冲《咏史》;唐初王、杨、沈、宋,渐
格力地产600185  西安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建筑材料的销售及其他业务。近期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重大资产重组风险提示公告称,近期公司董事长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本次重组存在暂停或终止的风险。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二级市场上,该股因为公司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标的公司具备国务院批
文学作品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题目,它取材广泛,综合性强,考查目的明确,分值在全卷中所占比例大,容易拉开学生考分的档次。在高考备考中,加强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命题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大有裨益。  笔者近来对2005、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做了一个梳理,发现这样的一些问法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如:“……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
于坚,1954年出生于云南。出版的诗集有《诗六十首》(1989)、《对一只乌鸦的命名》(1993)、《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1999)、《便条集》(2002)、《诗集与图象》(2004)《于坚集》5卷(2004)。长诗有《零档案》《飞行》。多次获奖。现供职云南省文联。另有纪录片、戏剧等。这里选择他的《塑料袋》和《鼓浪屿便条》进行赏读。    塑料袋    一只塑料袋从天空里降下来  像是末日的先兆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基本理念。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链接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一、观察生活,再现生活,让生活真正进入语文教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