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思考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le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52-01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 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 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杜卫著.《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正】 本世纪90年代体育伴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步伐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必将加速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90年代是本世纪的最后十年,对
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多方面的迅速发展,在各个方面逐渐与世界接轨。那么在全球化视野下如何看待高校的安全教育,是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方面存在
安史之乱期间,李唐政权与安史叛军之间多历鏖战,但如睢阳之战惨烈者并不多见。这场战役确保了唐朝江淮重地漕运的畅通,并为唐军最终平定安史之乱赢得了宝贵时间。其中张巡部将南
我省公路规费征收法规、规章为筹集交通建设资金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征收标准,促进了江西经济发展。但我省公路交通发展迅猛,法规规章滞后、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本
文中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出发,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将社会认知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对飞行事故的调查可以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民航飞行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因此加强对飞行员的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飞行员训练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基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此后,嘉兴模式被称为“两分两换”,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和土地流转分开,以农村住宅指环城镇
作者通过对昌峡公路A8标段利用的老路基的检测、处理及施工监理工作,分析了施工监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手段,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本文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管理方法进行了讨论,重点是对施工前的状态控制和施工中的过程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
一品红常用于盆栽观赏或作切花材料,又名圣诞花、象牙红,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以观赏苞叶片色彩为主。本文根据一品红生态习性,介绍了其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