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清风纸半张 随机舒卷岂寻常

来源 :公民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renjia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世界因多元的文化而精彩,重庆的乡土也因延续上千年的故事、风俗、技艺,而饱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
  让我们唤醒那些深嵌在非遗里的文化基因,听它们讲一讲重庆的根、重庆的魂。
  一把折扇,开合摇摆之间,展开多少人和事,纳入多少韵和情。荣昌折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子福,痴迷制扇数十年,有着道不尽的困境与奇遇、荣光和梦想。
  声名显赫的折扇世家
  荣昌折扇(史称川扇),是与苏、杭折扇齐名的中国三大折扇之一。哪家折扇作坊在荣昌声名显赫?“松竹轩扇庄”恐怕无人有异议。
  其经营者陈子福今年72岁,戴着眼镜、满头华发,看起来和普通老人并无二致。殊不知,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这一生与折扇的缘分,可以说是命里注定。”陈子福出生于荣昌的折扇世家,父母都是制扇匠人。早在孩提时代,他就已经习惯充斥着扇渣与竹屑的家庭环境;到了少年时期,便水到渠成走上了学习制扇之路。
  1962年,陈子福小学毕业,成为荣昌折扇合作工厂的一名学徒工。严师出高徒,在他身上得到印证。
  “我师傅是当时荣昌最好的白页扇大师胡吉山,平常不苟言笑,一看到徒弟做得不对就会马上骂人。”陈子福回忆说。
  最初三个月,瘦小的陈子福每天都要手握5斤重的鹅卵石练习磨扇面。一天8个小时的练习,让他手腕酸痛红肿,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相比,荣昌折扇以工艺制作精良取胜。繁琐的制扇工艺分为青山、同骨、棕风、削批子、捆扎等16个流程,总计145个操作工序。
  但是,面对这项复杂辛苦的技艺,陈子福从未想过打退堂鼓。因为父母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为人必须学艺,无艺压身就会饿饭。”
  这番话,陈子福一直铭记于心。原本要做满三年学徒工,他学了两年便提前出师,还评上了二级技工。
  在陈子福经营的这家“松竹轩扇庄”里,人们可以看到其作品文化深蕴、艺术性高。山水渺远、草木灵动,笔锋游走之处尽是深邃意境,一把折扇便是一幅水墨丹青。
  透过陈子福的记忆,我们发现,他出色的审美素养离不开两位画家的启蒙和熏陶。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画大师吴昌硕的弟子肖拭尘定居荣昌,就住在陈家隔壁。这位画坛名宿膝下有一子和陈子福年纪相当,因此陈子福经常进出肖家。
  “虽未正式拜师,但我经常受肖老师教诲,七八岁时就在他的指点下学画画。”陈子福说,肖拭尘晚年基本靠画扇面为生,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特别大。
  进入折扇合作工厂学艺的陈子福,与画家屈义林也有一段缘分。“这位来头也不小,是徐悲鸿大师的弟子。当时,屈老师受聘到厂里教画扇子,耳濡目染的我受益匪浅。”
  后来,苏州一位制扇大师说:“在国内,能自己做扇子又画扇子的人不多,陈子福算一个。”这其实恰与陈子福的这两段经历息息相关。
  在折扇世家出生,又有良师“加持”,陈子福此时的折扇之路走得顺顺当当。谁也想不到,他即将迎来人生中与折扇的别离。
  1966年,陈子福被送往手工业干部学校学习财务,5个月后被分配到荣昌星火农业机械厂,从库管员一直干到工会主席。这一干,竟是三十年。
  记忆犹新的京城奇遇
  1996年,陈子福重拾阔别已久的折扇技艺。
  “儿子要上大学,仅学费就需3000多元,而我和妻子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六七百元。”陈子福深感微薄薪水难以支持孩子走完求学之路,惟有辞职下海。但他心里没有底,日夜忧心能否在彼时的折扇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最初,陈子福瞄准了当时荣昌的折扇作坊都不接的活儿——壁挂工艺大折扇。但因为这种大折扇卖价高,在最艰难的一个月里,他没有卖出一把扇子。
  一天,陳子福鬼使神差打开家里的14寸电视机,正在播放的是山东电视台《文化传真》栏目,画面中有个人在说话,背景是很多扇子。
  短短的三十秒后,节目结束了。但陈子福心中一动,萌生了结识此人的想法。
  如何才能联系上那个人?苦苦思索一周后,陈子福突然想到写信向栏目组打听。不久,栏目组回信告知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原来那人叫王庆泉,是山东华瀚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子福马上去信,并附上几张自制大挂扇的照片。对方也回复了,寄来一张中国首届扇子艺术大展的邀请函。
  去还是不去?陈子福看着邀请函踌躇不定,“主要是怕出门花钱。那时我家的积蓄刚好够儿子的学费。”
  但他渴望看看外面的天地有多大,再决定自己要不要把制扇坚持下去。他的爱人起初非常反对,但陈子福还是下定了出去看看的决心。
  那年的7月26日,陈子福揣上全部家当、拖着一箱扇子,前往中国首届扇子艺术大展举办地——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主办方是中国扇子艺术学会,承办方正是山东华瀚集团公司。
  在博物馆门口,陈子福见到了王庆泉。对方说:“不巧,一楼展厅已满,你只能去二楼了。”
  到二楼一看,陈子福顿时为难,“这一层楼是展销厅,展位都要收费,而费用恰好是3000元。”
  想到余钱还有他用,陈子福拉下脸皮找到二楼的负责人,说明原委,希望通融。就这样磨了几个小时的嘴皮子,才艰难地以800元换得展厅最末端的展位。
  这天,他回到旅馆一夜无眠,心灰意冷地认为此行终将无功而返。谁知,次日上午开幕式因故推迟,又为陈子福带来了转机。
  提前到场的嘉宾们开始参观,一路走走停停来到二楼陈子福的展位。其中一人说:“咦,这个扇子不错,比下面的扇子好。”陈子福趁机介绍荣昌折扇历史,引起了观赏者的浓厚兴趣。
  他不知道,这群人大多是当时京城的文化名流,其中就有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副会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齐白石的门生马越。   马越说话慢条斯理,待其他人都离开后才细细询问:“你这扇子不错,怎么会到二楼来?”
  这句话似一股暖流进入陈子福的心田,他不禁诉说起此前的遭遇。马越宽慰道:“你耐着性子等在这里,我会尽我的力量帮助你。”
  这句话让陈子福重燃希望。
  开幕式剪彩结束后,在马越的推荐下,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秘书长李长林特意将领导们引至陈子福的展位。大家表现出对荣昌折扇的兴趣,让陈子福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信心。果然,在展厅正式开放后,陈子福的折扇引来不少人询价。
  “我当时因购买展位一事心头憋着气,干脆耍横说我的扇子只展不卖。”陈子福说,谁知越是不卖,越受人瞩目。
  因为人们太过热情,到展览的第五天,陈子福终于决定卖扇子,并很快卖掉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送给中国扇子艺术学会收藏,部分作为谢礼送给了关心帮助他的人。
  第六日,幸运再次眷顾陈子福。在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长郝盛琦的推荐下,中央电视台二套《夕阳红》栏目慕名前来采访陈子福。
  其实,郝盛琦对陈子福寄予厚望。他说:“目前国内没有多少人愿意做扇子了,扇子的销路也不好,扇文化传承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他勉励陈子福:“希望你在西南地区树立起扇文化的标杆,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像你这样能做、能说、能创新的制扇人。”
  对于郝盛琦勾画的中国扇文化蓝图,当时的陈子福并不是十分理解。但热情的火苗已在胸中升腾,他回答:“我会尽我自己的努力坚持下去。”
  这一段奇遇,陈子福至今记忆犹新,对细节描述极为详细。他没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无名小卒来到北京,竟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更没想到能遇上这么多贵人,打开了眼界、坚定了信心。
  此后,在制作折扇、传承技艺的道路上,陈子福拨开迷雾,勇敢向前。
  不遗余力的创新之路
  从北京回来后,陈子福不再只想着撑完几年挣够儿子的学费,而是真正爱上折扇,将其视作余生的事业。他开始认真研究折扇历史、钻研制扇技艺。
  “荣昌折扇的历史,至今没有定论。”陈子福说。
  有学者推论“查蜀产折扇,首推荣昌,别无二地”,因此把荣昌折扇的历史推至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陈子福对此持有异议。川扇是否等同于荣昌折扇,在他看来仍存疑问。为此,他一直把寻找荣昌折扇的历史,视为自己的责任。
  但是,清末以后至抗战前期,无疑是荣昌折扇发展最好的时期。“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荣昌折扇的从业人员高达400户,年手工产量在300多万至400万把之间。”陈子福说。
  从鼎盛到衰落,荣昌折扇经历几轮浮沉。
  抗战以后,荣昌折扇开始步入衰落。到了1957年、1958年,又因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年产量降至300多万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量人员下放,折扇廠受到影响,平均年产量徘徊在200万把左右。直至改革开放后,年产量才有所回升,但均未超过300万把。
  后来,受湖南折扇的冲击,荣昌折扇销售困难,一度年产量仅有100多万把。险些倒闭的折扇厂,从此一蹶不振。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0年期间,社会上文艺演出增多,需要大量跳扇舞,这让荣昌折扇又多活了20年。”陈子福说,2008年,荣昌折扇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他被授予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开始,折扇又现颓势。最近两三年,荣昌折扇年产量很难超过100万把,其中仍以舞蹈扇为主。工艺扇和手工纳凉用的扇子少到可怜,每年不超过10万把。
  有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把荣昌折扇的批发价在一元左右,利润最多只有一角钱。此时正是陈子福重操旧业之时。
  尽管处境艰难,陈子福却坚持走了下来,并不断激发创作源泉。
  首先,他利用自己多年练就的书画功底,将一把把普通的荣昌折扇“变”为具有文化价值的书画扇,又恢复了濒临失传的全棕折扇工艺。这种以棕竹为扇骨,黑绸为扇面的折扇,因材质稀少、工艺精湛,成为荣昌折扇中的精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陈子福历时数月研制出夏布折扇。夏布和折扇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开创了荣昌折扇的新名品,填补了中国折扇制造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2013年10月,中国扇艺术博物馆(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以高出市场价1倍多的价格,征购了陈子福的4把夏布折扇。
  此外,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型纪念套扇是陈子福的代表作品,堪称西部第一、国内罕见。这套纪念扇共51把,面宽从49厘米起至99厘米止,每扇增长一厘米象征着新中国成长的年轮。陈子福采用51个不同造型,并以烙画、彩绘、阴刻、阳刻、嵌刻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让古老的技艺再次走入了现代人的视野。
  在原有折扇形态不变的情况下,陈子福还从折扇匣入手进行艺术更新。他将南竹筒对破,制作为折扇匣,并在匣上雕刻诗文图案,让折扇和折扇匣从过去的实用上升为艺术。
  2002年,陈子福创作的竹匣夏布折扇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在个人创作上,陈子福坚持推陈出新;在授徒传承上,他同样不遗余力。
  如今,他收下的正式徒弟有4个,包括李开军、金洪流等人。当年,为了让首徒李开军开阔眼界,陈子福自费带他前往苏杭等地,拜访当地的制扇大师。如今,李开军已成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荣昌折扇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真正的传承不为名利。我是想在他们身上创造希望,希望后浪能够超过我,把荣昌折扇一代代传承下去。”现在,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制扇人,只想带好徒弟,继续追寻荣昌折扇的历史,争取早日实现成立微型扇博物馆的梦想。
其他文献
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高龄病人股骨颈骨折后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手术,低血压发生率甚高,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病人,其继发性低血压有加重心肌缺血而导致心梗的危险.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因此利用太阳能转化制取氢气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氢气是一类燃烧值大,
冬虫夏草是我国一种药食兼用的传统名贵中药材,现代研究证实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甘肃省是我国冬虫夏草的主要产地之一。为调查甘肃省三个主要产区所产冬虫夏草种类的系统发
1 本例特点①老年女性,因无意中发现水肿就医;②体检发现贫血貌而疑肿瘤住院;③纵隔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伴胸、腹腔积液;④住院后试用抗结核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病情曾一度好转;
<正> 《素问》论汗释要《素问&#183;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汗者,水谷之精气
自从1948年Bailey经左心耳施行二尖瓣闭式分离术至今,心脏瓣膜外科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随着体外循环方法的问世,心脏瓣膜手术已从简单的闭式走向直视,从单
,  所谓类比。是指根据两类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而且已知其中一类还具有另一性质。往往由此推出另一类事物也具有这一性质,类比法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正> 吗氯贝胺(Moclobemide)是一新型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1990年在瑞典上市,继而在西欧其他国家用于临床,近年由我国山东齐鲁制药厂引进开发。吗氯贝胺主
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课程和途径之一,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观、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
李铁教授强调“读经典、做临床”,在老年慢性心肺疾病辨证治疗方面,认为“心气虚”是老年慢性心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多为脏腑阴阳、气血不足所致心的气阴两虚证。治疗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