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语文教师发现:由于思维的惰性,加之学习科目的众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存在一种隔膜感,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好象漠不关心,很难进入到文本的探究,逼得教师只好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育的精神难以落实,教师们陷入很大的困惑,这也是眼下语文课高耗低效备受指责的原因之一。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呢?作为一线教师,根据个人多年反复地探索,认为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
一、明确要求,强化预习
有经验的教师深知:预习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有力前奏。但预习不能采取放羊式,那样收效甚微。正确的做法一是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至少三遍,这样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过去,很多时候,学生一遍课文有的都没读完,去思考教师的提问,显然是很不现实的。二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找课文生字新词,也可以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及课文背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扫清课文学习的障碍。三是记下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课堂探究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巧设疑问,环环相扣
教学问题是贯穿学生思维的纽带,但仅有纽带未必就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何设计教学问题,才能产生磁石一样的强大吸引力,将学生带入思考的佳境,笔者认为设计教学问题不但既要充分透视整合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少而精,而且还要设置地巧妙,环环相扣。学生便会在你问题的牵引下,深入课文的探究而乐此不疲,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如教读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列宁格勒的树》一课,经过研究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问题供学生思考:
列宁格勒的树生长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之下(或环境之中)?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如此“金瓯无缺”郁郁葱葱?从中可领略到列宁格勒人怎样的特点?
作者写列宁格勒的树的意图何在?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几个问题正是因为做到了既精练又环环相扣,所以能够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学生无限丰富的思维涟漪,学生讨论热烈,思维流畅,回答漂亮,收到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因为概括性过强,而让学生产生蜀犬吞天之困惑。这种时候,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教师的点拨启发,而不是直接呈示现成的答案给学生。一般的做法是顺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将原问题适当分解成几个小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先来解决这些小而易的问题,最后再通过归纳,得到对原问题答案的圆满认知。
例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出》一文,课堂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观的?学生读文后感到力不从心,无人问津。于是笔者灵机一动,顺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段中描写云霞色彩变化的词语,表现日出动态过程的词语及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难度降低了,学生很快就把这些东西找了出来。再让学生进行归纳,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作者是从色彩、动态过程、心理感受三个方面来描写日出奇观的,问题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
四、精透讲解,除惑激趣
现代课堂反对教师的满堂灌,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有效讲解。实践证明:教师的精透讲解,能够帮学生除惑激趣,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种讲解要慎而用之,应设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处,设在学生的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设在教师点拨诱导而学生仍不得要领之际。
教读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中有几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字大都带有幽默风趣的特色。笔者对几篇课文中的幽默内容集中做更为精细的梳理归纳,从中找出几种易于为学生掌握的类型。
比如从幽默技巧上讲,大致可分成拟人型幽默、夸张型幽默、悖情型幽默。拟人型幽默就是把写人的动作情态、心理的一些词语用在描写小动物的身上,从而让人觉得诙谐风趣。夸张型幽默就是对事物作超出实际情形的某种程度的有意夸大,让人读之喷饭。第三种幽默指的是本不该用在此语境中的词汇,却被作者有意为之,显得不伦不类似与常理常情相悖,从而造成一种幽默效果。
从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渗透上看,南帆笔下的《蚂蚁》当属冷峻型幽默,冷眼旁观,不动声色;马克、吐温笔下的《辛劳的蚂蚁》当属嘲弄型幽默,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刘亮程笔下的《走向虫子》当属关注型幽默,总想着为虫子们瞎操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样一归类,再通过举例,学生理解就比较透彻了,比较容易对号入座并加以判断分析了,教学效果自然非常明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可能见智见仁,正如通向花坞的路径绝非一条一样,以上所谈仅取抛砖之意,企愿能够激发大家共同探究的兴趣,若再有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出来,使阅读教学能够得到更大的改善,让莘莘学子览胜于阅读的优美世界而乐不知返,则是笔者莫大的欣慰也。
一、明确要求,强化预习
有经验的教师深知:预习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有力前奏。但预习不能采取放羊式,那样收效甚微。正确的做法一是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至少三遍,这样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过去,很多时候,学生一遍课文有的都没读完,去思考教师的提问,显然是很不现实的。二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找课文生字新词,也可以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及课文背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扫清课文学习的障碍。三是记下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课堂探究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巧设疑问,环环相扣
教学问题是贯穿学生思维的纽带,但仅有纽带未必就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何设计教学问题,才能产生磁石一样的强大吸引力,将学生带入思考的佳境,笔者认为设计教学问题不但既要充分透视整合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少而精,而且还要设置地巧妙,环环相扣。学生便会在你问题的牵引下,深入课文的探究而乐此不疲,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如教读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列宁格勒的树》一课,经过研究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问题供学生思考:
列宁格勒的树生长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之下(或环境之中)?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如此“金瓯无缺”郁郁葱葱?从中可领略到列宁格勒人怎样的特点?
作者写列宁格勒的树的意图何在?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几个问题正是因为做到了既精练又环环相扣,所以能够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学生无限丰富的思维涟漪,学生讨论热烈,思维流畅,回答漂亮,收到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因为概括性过强,而让学生产生蜀犬吞天之困惑。这种时候,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教师的点拨启发,而不是直接呈示现成的答案给学生。一般的做法是顺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将原问题适当分解成几个小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先来解决这些小而易的问题,最后再通过归纳,得到对原问题答案的圆满认知。
例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出》一文,课堂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观的?学生读文后感到力不从心,无人问津。于是笔者灵机一动,顺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段中描写云霞色彩变化的词语,表现日出动态过程的词语及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难度降低了,学生很快就把这些东西找了出来。再让学生进行归纳,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作者是从色彩、动态过程、心理感受三个方面来描写日出奇观的,问题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
四、精透讲解,除惑激趣
现代课堂反对教师的满堂灌,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有效讲解。实践证明:教师的精透讲解,能够帮学生除惑激趣,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种讲解要慎而用之,应设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处,设在学生的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设在教师点拨诱导而学生仍不得要领之际。
教读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中有几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字大都带有幽默风趣的特色。笔者对几篇课文中的幽默内容集中做更为精细的梳理归纳,从中找出几种易于为学生掌握的类型。
比如从幽默技巧上讲,大致可分成拟人型幽默、夸张型幽默、悖情型幽默。拟人型幽默就是把写人的动作情态、心理的一些词语用在描写小动物的身上,从而让人觉得诙谐风趣。夸张型幽默就是对事物作超出实际情形的某种程度的有意夸大,让人读之喷饭。第三种幽默指的是本不该用在此语境中的词汇,却被作者有意为之,显得不伦不类似与常理常情相悖,从而造成一种幽默效果。
从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渗透上看,南帆笔下的《蚂蚁》当属冷峻型幽默,冷眼旁观,不动声色;马克、吐温笔下的《辛劳的蚂蚁》当属嘲弄型幽默,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刘亮程笔下的《走向虫子》当属关注型幽默,总想着为虫子们瞎操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样一归类,再通过举例,学生理解就比较透彻了,比较容易对号入座并加以判断分析了,教学效果自然非常明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可能见智见仁,正如通向花坞的路径绝非一条一样,以上所谈仅取抛砖之意,企愿能够激发大家共同探究的兴趣,若再有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出来,使阅读教学能够得到更大的改善,让莘莘学子览胜于阅读的优美世界而乐不知返,则是笔者莫大的欣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