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视域下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d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园园(1989-),女,河南濮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高校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强,建立维护高校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群体事件是影响高职院校稳定发展的线索之一,本文从群体心理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构建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群体心理;预警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19-02
  一、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预警必要性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思想浪潮给我国高校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我国高校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得我国高校内部环境发生巨变,消极、负面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成上升趋势。频繁发生的校园群体事件不仅对高职院校正常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活动秩序等各方面构成了较大威胁,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如果没有群体事件预警机制,无法使高职院校校园群体事件在萌芽状态就被及时发现并控制,再加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综合运用,若群体事件一旦被公众聚焦,很有可能产生轰动效应,爆发危机,给校园甚至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1]。而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则可以准确显示事件征兆,能够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患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体事件给高职院校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虽然我国目前对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较之目前的群体事件控制现状还尚有不足,为此,加强群体事件预警机制研究深度,有效的防范高职院校群体事件的发生,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预警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趋向大众化,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与之相关问题亦接踵而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成上升趋势,威胁着高职院校的稳定性,给高职院校稳定性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2]。在此情况下,对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引发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客观环境因素、主观心理因素和引发事件因素。
  (—)客观环境因素
  1、高职院校周围环境影响
  高职院校周围治安混乱,也经常是群体性事件的“激发源”。通常,高职院校周围都会形成所谓的“大学城”,商店、旅馆、KTV、台球室等娱乐场所一应俱全。并且其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大多是社会不良青年或者小混混。学生经常涉足此地,不但会沾染吸烟、喝酒、赌博等不良恶习、毒害、腐朽其思想,而且容易因口角、利益问题与社会青年发生争执、纠纷,甚至持刀动枪、砍人事件皆有发生。此外,社会不良人员到学校寻衅滋事、调戏女生、偷盗抢劫事件亦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影响学校稳定,致使学生担惊受怕、恐慌纷乱,激化学生与校方矛盾,若处置不當,很有可能引起学生联名上书、静坐请愿等群体性事件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的不稳定。
  2、网络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使我们措手不及。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高职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害群体,他们获取信息速度快、容量大,但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加上其分辨能力较弱、心智尚不成熟,并不能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以致色情电影、暴力图片、虚假宣传、网络炒作盛行,通过校园bbs、邮箱等各种渠道毒害腐蚀高职生。尤其是当学校校园网管理不严格,对网上出现的不实信息没有及时发现、清理、封堵等[3],再加上媒体的变相报道、炒作,就会引起学生的轰动,出现网络群体事件,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生活秩序。
  (二)主观心理因素
  1、群体年龄特征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阶段,是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形成时期。高职生虽然顺利度过了“青春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是其心智未成熟,加上叛逆意识较重,导致身心不平衡,年龄特征、思想特征较为鲜明,认知观念片面、分辨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自尊心较强、自我效能感较低,与普高学生相比,高职生行为更易冲动,更为激烈。如因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国有化”,引发了全民同仇敌忾的抗日浪潮,某高职院校的学生义愤填膺,却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了令人难以接受的打砸抢事件。
  2、群体从众心理
  高职生认知能力有限,从众心理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思想上无主见、行为上随大流。它是一种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是为了明哲保身,有的人是害怕出风头,有的人害怕承担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相信“法不责众”,即当某项行为较为普遍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以惩戒,因为法律法律惩罚总是针对少数人,不是针对大多人的。为此,有些突发事件规模开始时较小,参与人数也较少,但是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后演变成了群体事件,造成恶劣的影响。
  3、群体去个体化现象
  一个孤立个体不可能火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因为其道德感会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但是个人一旦加入群体之后,一直约束个人的道德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再加上群体中的匿名性,个体无需承担责任,便会减轻其违法犯罪的恐惧感而表现得较为无所顾忌,做出一些自己并不敢尝试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去个体化”现象。即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可能抛弃道德约束、忘却个人身份,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而顺从群体规范,一起做一些我们单独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情,轻则失态如怒骂裁判、音乐会上疯狂尖叫;重则破坏如集体毁坏公物、偷盗抢劫等这些都有可能做的出来。   4、群体易传染
  高职生年龄相近、兴趣相投、思维相似、行为相仿,又具有相同生活空间,因此互动频率较快、敏感性较高,易于情绪感染,产生“情绪共振”并不断蔓延,导致群体参与者规模不断膨胀,参与者人数越来越多,容易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致使事件处置难度进一步加大,现场局面更加难以控制,甚至可能使事态发展成为“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
  (三)引发事件因素
  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高职院校亦不断扩招,学校建筑、硬件设施不能迅速跟上节奏,与其相匹配,必然会导致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相对缺乏,引发学生不满。况且在校生人数过多,导致校园拥堵、食堂、浴室人满为患,自习室、课堂“座无虚席”等各种情况,定然会加剧学生不满意。尤其是现在家长和学生都将教育视为一种“服务型商品”,而自己是至高无上的“顾客”、办学条件跟不上必然会引发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不满意,如果没有做好管理工作,有可能會出现集体性上访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学校的稳定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实质上,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情绪大量集聚,由诱发事件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爆发,为此,学校不仅要提高其基础设施的配备,还要聘请专家来学校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疏通、指导,避免学生的不满情绪产生累积效应。
  三、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构建
  引发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处理也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应对措施。而上述原因皆是由于学生群体管理引起的,因此做好学生群体管理,构建预警机制,着力于群体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预防、预控势在必行。
  (一)培养高职院校的预警意识
  行为的产生、改变都是由认识产生的。要想构建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体系,必先培养学校决策层对群体事件的预警意识、重视意识。其次还要将认识转化为行为,对高职院校而言务必将预警提上日程,建立学校预警机制的常设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处理群体性事件,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最后还要做好预警资金投入,着力于改善高职院校的整体环境。因为这是构建、维护高职院校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完善预警信息系统
  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要想行之有效,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就要做好预警信息收集与分析、实施与处理、预警跟踪、反馈等程序。然后再根据学生特点与家长、社会建立多维度预警体系。
  1、预警信息搜集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学生信息收集网络,使其成为相应部门采取措施的可靠依据。首先就要建立班主任、教学秘书、班干部多维度学生信息采集渠道。按理说。班主任应该是对班级大小事务一清二楚的,但是现在高校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班主任往往身兼数职,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工作,忙的不可开交、身心俱疲,导致其没有时间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谈心交流。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把班主任从繁多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访寝室、与同学聊天,从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家庭情况、适应情况等多方面信息。而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线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有助于其搜集、分类、汇总学生信息。班干部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对班级情况了解的更为详细,其反应的信息也较真实、直接,因此可以作为信息搜集的一种有效途径。
  2、预警机制实施
  预警机制实施首先要建立预警标准。但是我国的学生群体管理预警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其先天缺陷,但是其重要性不可或缺。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群体事件预警标准,但是预警内容要全面、合理。预警内容不止关注学习成绩、还要关注日常考勤、综合测评等与学习相关的方面,力争达到全面发展。
  预警标准建立为预警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预警实施初期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没有征求老师、同学的建议而匆忙实行,以致前期准备不足,对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培训人员不足,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影响预警机制的中期实施。预警中期监管要到位,监管机构常设,落实预警机制负责人员,工作中避免出现相互推诿、衔接不上的情况,同时要划分出相应等级,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实施不同等级预警,做到预警及时。而在预警机制后期亦不可松懈,做好预警工作的跟踪、反馈。完整的预警流程还必须包括对预警执行过程与最终效果的监管、评估。在此期间还要对受预警的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动态进行密切跟踪、关注,实时记录,建立档案。
  (三)培养学生自律精神,实现自我管理
  对高职院校群体事件分析发现,构建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单靠学校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发挥高职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高职生群体的思想特征,培养其自律精神,实现自我管理。
  认识是一切行为的开始,针对高职生盲从、去个体化等典型心理特征,必须从提高其认知能力着手。高职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常是由其错误认识开始的。由于其自身年龄特点、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不完整、思维定势存在、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都处于初级阶段,逻辑不严谨、认识不全面,极易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形成认知偏差,遇到宣泄时机,就容易情绪共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而群体事件发生是由大量情绪集聚,偶发事件刺激爆发的。因此平时就要注意学生情绪变化,给其提供合适宣泄机会,将其不良情绪合理释放,重在引导、疏通而非堵截。因此班主任或者各学科教师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情感变化,培养其积极情感,引导消极情感向正向力量转化。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进行相关专题讲座,以提高他们的预警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一分为二辩证观点来看待事情。
  总之,在群体心理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也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要以学校为主力,家庭、社会为辅助,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建立多维、全面管理模式,从而将预警机制不断完善,更好地保证学校稳定、社会稳定,共同为高职生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伊甜园.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韦庆辛.高校稳定预警机制构建研究[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5).
  [3]马宾,蒋锦洪.大学生突发事件成因与预警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11.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三门峡市区地下人防工程的分布及规模进行调查分析。在取得可靠参数的情况下。经过“卸荷拱”理论严格计算、分析。确定地下人防工程处于稳定状态。决定采用预钻孔灰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为有效的自救灭火设施。该文对高层建筑自动喷水系统的分区进行比较分析,针对减压措施和消防泵选择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英语教学和网络的发展,如何拓展书本外的课堂教学,丰富英语课堂。本文主要讨论了在英语教学中视听课的运用,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是如何具体实施视听课教学,并探讨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关键词:慎选教材;听说读写;主动参与;巩固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043-01  视听课是借助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
摘要:大学新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迈进大学校园,表面上只是由一间学校进入另一间学校,但其间的变化远远不止环境的改变,而涉及生活方式、学习内容、人际互动、身心体验、环境认同等方面的转变。能否适应这些转变,将对他们的整个大学阶段及其将来极其重要。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90后新生的需求,大学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应运而生,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团队建设、情绪管理、目标管理以及自我认识,以期达到帮助新生在全新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下的重要教育模式,也是促使学生从传统的单一应试教育走向多样化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又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更显得重要,由于这个阶段容易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益个性化、发展潜能和潜质发掘。因此,本文从诚信,公平、公正、公开,差异性,学生成长需求与教育规律相应,认知、体验等角度分析注重教育过程的素质教育要点。所谓“注重教育过程”就是指学生入学时至每个阶段结束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
对工程建设实施政府监督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业主和承包商以及监理部门间,有一个监督管理单位,对于加强政府对公路建设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营造一个竞
摘 要:毕业设计是学生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搞好本科生毕业设计,就要理顺过程与结果、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科、教与学、毕业设计与就业、在校设计与企业实习之间的关系,抓好课题审查、开题、中期检查、设计审核和毕业设计答辩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毕业设计 理顺关系 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32-01  
文章介绍了单层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特点,并就整个结构体系的布置、单个构件的设计要点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①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 200801  作者简介:张光妲,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通信与信息系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IPv4和IPv6的主要的过渡技术,对IPv6取代IPv4期间网络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重点地研究了过渡所用主要技术与网络中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存在的不匹配问题。  关键字: IPv4 IPv6
文章简单介绍了击实试验的机理以及在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中的重要性。以期在检测、试验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击实试验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