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游石门溪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tinyjack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深秋,我有幸参加电视专题片《核桃之乡——漾濞》的拍摄,怀着无限虔诚,拜谒了心中圣洁的流泉——点苍山石门溪。石门溪又称石门河,因近旁有金牛村,也称金牛河。它有河的狂放,更有溪的含蓄。一溪碧泉出峡来,万钧雷霆石门开。正是丰水季节,一溪雪浪在巨石林立的河道中涌动着,翻滚着,步履匆匆,前赴后继地向漾濞江奔去。那急促,那执着,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我们徜徉于关外“迎客潭”边,同行的青年作者张松泉感慨道:“站在石门关前,真想把心捧到冰清玉洁的溪流里洗一洗……”张君生在点苍山西坡的光明村,从小戏水于石门溪中,颇有才气,写过不少歌颂故乡山水的美文佳作,这“洗涤心灵”的有感而发,不正是赤子对母亲河的深情吟咏么?
  我忘情地投入溪流的怀抱,小心翼翼地掬起一捧流泉。那溪水碧若凝脂,清莹甘冽,细心品咂,一股清凉直沁心脾。以至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都不禁怦然心动,每每有一泓清泉从心际流过。由是,心中便留存下一个化解不开的情结——石门溪流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初春,我再一次拜谒石门溪,把憔悴的心灵放逐于流泉飞瀑之中,进行一番人生的体验,作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十年,春花秋月,逝者如斯。当年吟咏母亲河的歌者已令人扼腕地英年早逝,昔日满怀赤诚的游子已两鬓斑白,进入了生命之秋。站在“迎客潭”边。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今日之水已非昨日之水,而眼前溪流鲜活如昨,风采依旧。潭水还是初见时的模样,溪流从跌坎上流注潭中,一层层洁白的浪花从潭沿底冒出,浮到水面,慢慢消失,漾为波光艳潋的涟漪,如同五线谱,便是一曲婉约的华彩乐章。石门关口第一潭,名副其实的“迎客潭”,早年张君所说洗涤心灵的就是这一潭碧泉啊……岁月已经老去,不老的是伟岸的雄关和喧哗的流泉。这流泉流过地老天荒,流过沧海桑田;还将流向遥远未来,流向天长地久。时间可以将往事湮没,唯有溪流流不走我们对于灵山秀水的一往情深和无尽眷念。
  早年进关是没有“路”的,沿峡溯流而上,忽左忽右,要趟七道水,方才到得“留客潭”。想必当年徐霞客、李元阳、徐悲鸿寄情山水,正是这样执著地跋涉于溪峡间的。如今修建了栈道,游客进关方便多了。沿着栈道进得关来,但见危崖耸峙,怪石嶙峋。置身峡中,犹如走进了时空隧道。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探寻,似乎可以听见点苍山的心跳。触摸到石门溪的脉搏,折回到时间的起点。溪流一波三折,夺路而来,搅得湿雾朦朦,涛声雷动。清澈的流泉还记得我这个痴情的游子,故友重逢,欣喜若狂,动情地向我招手致意,献上一束束怒放的心花。水的性情触手可及,水的活力无处不在。溪流有时放慢了脚步,在令人生畏的岩石下湾成一个碧潭。峡底巨石经千百年流水冲刷,早已失去了棱角,光溜溜、滑腻腻,已挂不住苔藓。倒是溪边苇草青青,迎春点点,给溪流增添了几多灵动。一帘帘飞瀑,一潭潭碧波,一溪沧桑,一溪永恒。“迎宾瀑”、“情侣潭”、“留客潭”……何处不让人流连,何景不令人陶醉?越往上攀登水流似乎越清澈,来到“留客潭”,这是溯溪而上的第七潭了。一帘飞瀑由崖天结合处跌落,天女散花,碎为一潭银白……此情此景,任何词汇都显贫乏,任何描绘皆为徒劳,即便你才高八斗,也难写出这方山水巧夺天工、自然天成的神韵。沿溪而上的小道愈加陡峭艰险,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留客潭”,揖别溪流,由峡谷左侧栈道向点苍山高处进发。去探寻石门流泉的源头,去叩问大自然的亘古永恒。
  约莫一个小时,来到石门关上。回望峡下,峰回路转,溪流已不可见。关上另是一番景致,视野为之开阔,石门关大峡谷的宽广胸怀已经坦露在眼前。幽深的峡谷,辽远的雪峰,高阔的蓝天——巍巍点苍山是如此的虚怀若谷,博大精深。此时我已置身于石门关的左上方,进峡谷已无路可循,只得沿着峡谷左岸的陡峭山路继续向上攀登。
  过了金鞍寺,鼓起勇气再往上行。路旁灌木林间不时闪现出一树树盛开的野山茶、马櫻花,花朵硕大,鲜红欲滴,格外显目。青青藤萝间,森森林木下,一脉小溪迈着轻盈的脚步向山下的峡谷流去,让人充分享受到春天的快乐。倒还应了玉皇阁山门联:“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到了玉皇阁。心情豁然开朗,殿宇寺观自不必说,仙人洞、舍身崖是一定要用心地去观赏的。此时一轮红日正慢慢西沉,古寺老阁金碧辉煌,沟壑峡谷空濛深邃。落霞的恢弘,夕阳的悲壮,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视角,震撼着我的心灵。夜宿玉皇阁,松涛人梦,天籁之音,除却寒冷,一夜无话。
  次日早起,发现不期而遇的一场瑞雪竟把远近的山水林壑完全覆盖,寺宇内外铺了半尺深的雪,阁后参天古树披上了绒绒的银装,一些枝繁叶茂的水冬瓜树已被大雪压断了枝桠。寺管员冒着严寒用长长的竹竿把树上的积雪打落,以免再压断树枝。初春飞雪,圣洁如天使,可遇而不可求,但它却善解人意,在春夜里悄无声息地来了。我又到仙人洞、舍身崖看了一回,晶莹的冰雪早已把大峡谷封住,阵阵寒流扑面而来。想必那溪流该是在厚厚的冰雪下乐此不疲地流淌着吧?
  辞别玉皇阁,踏着厚厚的积雪继续前行,向点苍山马龙峰进发,继续去探寻石门溪的源头。到了千佛顶,太阳从点苍山东面升上来了,晶莹的冰雪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雪线以下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瑞雪与朝阳的交相辉映下竞相开放。因为有了瑞雪的滋润,点苍山杜鹃自是超凡脱俗,五彩缤纷。白的更显素洁,黄的尤为华贵,红的愈见娇艳,那么的热烈、自由、奔放。真正是雪的世界,花的海洋。随着点苍山海拔由低到高。杜鹃花次第开放,蔚为大观,动人心魄。雪线以上花期迟些,一坡坡杜鹃正养精蓄锐,含苞待放。杜鹃花海映雪开,万紫千红迎客来。难怪石门关风景名胜区开发才数年,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溪流、峡谷、雪峰、花海……往昔是身在深闺人未识,而今已是天生丽质人共知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海拔4221米的点苍山最高峰马龙峰已在眼前。心驰神往于千仞雪域之上,流连忘返于万古流泉之源。莽莽群峰,冰雪皑皑,巍巍点苍,气象万千。晴川丽日,冰消雪融,春潮涌动,万物复苏。一首春之声在这里轻轻拨响,滴答,滴答……叮咚,叮咚……序曲舒缓,轻盈。慢慢的,旋律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由单声部变为多声部,由低吟浅唱转换为纵情高歌……于是,流水浅浅,千百条小溪飞流而下,汇成了春潮澎湃的石门溪,石门关大峡谷喧嚣起来!只有苍山极点,方能寻到石门溪的源头,揭开这圣洁流泉的神秘面纱。因为有了点苍山和石门关大峡谷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宽广胸襟,石门溪才有了淌之不尽流之不竭的源泉……
  石门溪,终年喷珠溅玉,奔腾不息。高山流水,流来了鸟语花香,流来了春光无限。因了这一溪活水,关更嵯峨,山愈秀丽,峰尤耸翠。山作水之骨,水为山之魂。没有山作骨架的水是平庸的水,静止的水,失却了生命力的水;没有水作灵魂的山是枯燥的山,单调的山,消褪了色彩的山。清瘦的山峰有一泉飞瀑跌落,山便有了灵气,长了精神。婉约的溪流有了山的烘托,水便有了生命,添了风采。
  我爱石门溪,我景仰石门溪流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它自雪山走来,历尽坎坷磨难,一路艰难前行。它不因一溪顽石的阻挠而却步,也不因沿途危崖陡壁的阻绝而退缩。由犬牙交错的乱石间突围,一路勇往直前,才腾起了多彩的霓霞:从万丈悬崖勇敢地跌落,不惜粉身碎骨,才溅起了生命的绚丽浪花!
  站在石门溪的源头,一溪雪浪在心底奔涌。心中有一泓清泉流过,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世间一切事物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做一滴点苍山冰雪世界的水珠,汇入石门溪流之中,永远喧嚣奔流,永远纵情放歌……
其他文献
那一只黄鼬出现在我们家时,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只见那东西全身赤红如同一只火炬,从大门直冲而入。一群正在啄食的鸡大叫起来,它们慌成一团,咯咯地惊叫着。那是一种惊吓过度的景象。我也被吓着了,显然,进门的不速之客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它是不是要与鸡群有一场拼斗呢?我站了起来,如果它敢于进攻鸡群,我不得不帮鸡们予以回击。然而,我错了,火炬般的它在惊恐的目光中,闪电般消失在我家乱石堆嵌的花台之下了。  我不
期刊
以蜜蜂、蝴蝶、蜻蜓为题的文章很多,一看标题便给人以甜蜜、美丽、潇洒的感觉,而苍蝇却不是个好题目,所以这种文章也就少。  然而,在古老的《诗经》中却早就提到了苍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又云:“非鸡则呜,苍蝇之声。”这说明从很古的时候起,这种小动物就与人类的生活有关系了。记得早年在农村生活时,印象中牛马厩门旁苍蝇特多,常是黑压压的一片,人一走近,就嗡地一声飞起。讨厌的是它们还经常
期刊
鸡足山板栗赋    已是深秋时节,公路两旁的稻谷垂下丰硕的谷穗,半坡上桔花儿盛开,钟铃状花儿摇曳着紫蓝色的秋风,辽阔的甘蔗林荡起红褐与青绿相间的浪花……啊,醉人的芬芳,迷人的田野,好一个令人陶醉的金秋。  哦,鸡足山!我又奔向鸡足山。  远眺鸡山,天穹如洗,翠蓝欲滴。鸡足山如雄鸡报晓,挺立于天地之间。主峰金顶,氤氲缭绕,擎天拔地,傲视苍穹。金顶极巅上的楞严宝塔,如倚天宝剑,刺破霄汉,神圣而威严。朝
期刊
当代已故著名书画家邵宇先生,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他于“九·一八”事变后离开故乡辽宁,于1936年参加了革命工作,辗转于大江南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美术出版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6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病逝于深圳。这位卓有成就的书画界前辈,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公到大理、巍山等古城考察
期刊
相当于我国东周的中期,古印度的大圣人释迦牟尼创立了辉煌的佛教文明。大约在东汉初年,经贯通亚洲的丝绸之路,佛教从新疆传人中原,或许更早些经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传人洱海地区。  佛教传人洱海地区后,特别是南诏、大理国对意识形态统治的需要,经两朝皇家的倡引,使南诏、大理奇迹般成为佛国。而在佛教诸佛、菩萨、尊者、阿罗汉中,阿嵯耶观音是大理白族缁素两众最为信奉的第一神祇。佛学研究学者,美国海伦查平博士著文说:
期刊
1956年秋天,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女专家李星华专程前来大理采风李星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的女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贾芝的夫人李星华的这次大理之行,使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大理采集民间文艺抢救白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第一人她走遍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又北上洱源剑川,历时三个月,走遍村村寨寨,亲自采集了许多优秀的流传最广的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编成一本《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
期刊
“7000多个日子,霞光伴随下的风景里,下关的风醉了,吹瘦一盏孤灯;上关的花开了,香遍南诏的故土”。在浓郁的诗意中,寄寓着二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艰辛,二十年的豪迈,二十年的收获。    二十年,迎风绽放的是春华秋实的火红诗篇    彝族作为大理的世居民族,和白族一道曾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南诏大理国文化。峥嵘岁月稠,一千多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纷纭复杂的变化,整个地球再一次出现了民族的大融合
期刊
三道茶    喝这个玩艺 得有些生活阅历有把子胡须有把子年纪  三道茶是一种意境一种韵味一种含蓄一种包容  把青山之菁秀水之华提炼浓缩积淀为数滴一盅一口  把诸多时光岁月诸多生活日子诸多滋味意蕴  简化为头苦 二甜 三回味  不尽寒暄客套不尽问候关照尽在默默敬请品茗中  无数言语无数意味心照不宣任人慢慢品饮回味……  茶浓于水 情烈如火  火里水中 灼烤煎熬抽象出  一种不动声色的内涵的智慧和贤哲
期刊
车到大理,已是子夜。  黑漆漆的天空掷来墨汁般的压力,欲将我的视线,还有停车场里的灯光,合围在隐匿着幽深、蛊惑及神秘的氛围中。即使先前在奔赴大理的路上,大巴用转动的车轮丈量黑夜,左倾右斜,晃得我难以入眠,黑黝黝的意识合围,也没有停滞的意思。合围,本质上是一种覆盖,就像泥土对种子的覆盖一样。覆盖之中,尽是昔日云南下关,今日大理的情形在孕育、繁殖、生长,短梦似地一场接了一场在我的脑海里跑着。大理,你应
期刊
四十,对我来说,那也是一眨眼的事了,古辈老人有言:“四十不惑”,三十老几的我“惑”还是“不惑”,人生千千万万事,我不敢将话说得满,除了对“读书”的选择外。  “我出生是来读书的”,这话合不合理,经不经得起分析,那是别人的事。话则被我说出了,就以行动认着吧。  记得小时候(大概四五岁时)的一天,我随做泥瓦工的祖父到一户人家做活,在他家见了两本小人书,讲的都是红军,一本似乎是描述过草地的,因为“叔叔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