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时代重任。文章提出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线、以团队为组织形式的团队培养模式,从四个环节、两个要素对该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探讨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
  [作者简介]边亚琳(1978- ),女,山东淄博人,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俞晓平(1963- ),男,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昆虫致害性变异及其应用。(浙江杭州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渐进式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CG24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8-0191-02
  
  当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科技平台和团队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线,以创新团队为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团队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①。团队培养模式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进入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团队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和平台,使学生的科技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所谓“科技创新团队”是指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培养和教师科研目标相互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群体。
  二、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1.夯实基础,注重创新。学生刚进入团队时,导师首先结合团队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多选择和熟悉本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研究夯实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团队培养模式的首要原则,创新贯穿于培养的每个环节,包括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应该言传身教,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2.形成梯队,渐进培养。不断完善团队人员结构,逐步形成低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的阶梯式团队,从而实现“以高带低”的团队特有的培养格式。
  3.稳定结构,适时调整。从长远来看,团队人员结构要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比例,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时,要及时补充低年级学生进入团队,逐步形成梯队式结构,以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三、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不断总结,我们团队培养模式形成了以科研团队为载体,以科技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总体思路。该模式构建从“四个环节、两个要素”入手,“四个环节”即加入团队、科学选题、全程管理、考核反馈,“两个要素”即团队文化、平台搭建。以下将作详细阐述。
  1.团队组建。团队培养模式是以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方向②。在学生申请加入团队时,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阶梯式团队。第一梯队是人才储备层,主要由本科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逐步提高科研基本素质;第二梯队由研究生和科研能力强的高年级本科生组成,主要执行和完成团队科技项目,是团队完成目标的执行核心;第三梯队由指导教师和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组成,负责团队项目设计和执行的指导及管理,具体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2.科学选题。学生加入团队后,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团队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原则,由导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选题。
  3.全程管理。学生加入团队后,学生的团队培养管理与分院(系)学生管理相结合。团队对学生科学实践进行全程管理,分院(系)对学生进行监控考核。指导工作的整个程序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结题考核,团队通过建立质量监控等机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实现学生培养和成果培育的有效结合。
  4.考核反馈。为保证团队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在传统的理论考试基础上,分院形成了以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参加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等为指标的考核方式,并通过论文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及时反馈到学生本人和团队,以便及时改进。
  5.团队文化。学生加入团队后,团队要引导学生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使团队成员建立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学会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信任,做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从而在团队中逐步形成创新、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不断激发学生潜能。
  6.平台搭建。在团队培养模式下,秉承“教、研互为依托”的理念,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实习基地、科技活动(竞赛)平台,如图2所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基地和培养平台支撑体系。
  四、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团队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团队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初步明确了未来发展(就业或考研)方向。
  1.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分院学生考研率连续四年位居全校第一,2010年达到39.4%;英语四级通过率稳定在90%左右,2006级达到95.9%;就业率逐年攀升,2010年达94.5%,在同水平高校的同类专业中位居前列。具体如图3所示。
  2.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依托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等实验条件,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等为载体,每年有100名以上本科生进入创新团队。三年来共有59人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科研成果丰硕,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6篇;申请专利17项,授权5项;获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6项。
  3.团队指导教师的教学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学生的团队培养,指导教师的教学素质也得到提高,三年来,指导教师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相关厅局级及以上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①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
  ②刘惠琴,彭方雁.融合与创新: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运行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4.
其他文献
青岛城阳区从5月上旬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区05年度应检奶牛进行了布痛、结核病的检疲监测工作.截至6月底已全部结束,奶牛养殖户7月上旬开始起持奶牛《健康卡》售奶。城阳
[摘要]文章围绕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六个方面,对南洋理工学院与我国高职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比较  [作者简介]俞宁(1957- ),男,江苏宜兴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
研究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通过对撑绿竹不同施肥时期处理的立竹数、胸径和秆材产量进行比较,寻求撑绿竹最佳的施肥时期.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1年施用3次(3、8、1
学校尤其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新一代高知劳动力的重要阵地,也是人类教化的思想净化池。塑造格调高雅、质量上乘、信仰坚定的校园文化,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民族优秀
会计人员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对单位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2)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
<正>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恐怕是现在提及率最高的流行词,每个营销人、广告人、业务员、卖烧烤的、摆地摊的……,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品牌。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
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检验检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对11个2009-2010年度全国早熟组油菜区试新品种的小区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熵关联度为:株高0.9867,一次有效分枝数0.9871,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