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教师调节好学生的情绪,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探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课始有心动,在课中有行动,在课后有情动!就一定可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科学教学;心动;行动;情动
  众所周知,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就能起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心动——良好的情绪导入新课
  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情绪”,找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我课前一定抓住一个兴奋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感兴趣的一些因素,让孩子们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下面我结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这节课的开始,在屏幕上先呈现魔术师刘谦的图片。还告诉学生老师也是一个魔法师呢!信吗?(学生半信半疑,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我现在就给大家露一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 、洋芋、马铃薯……)师:对,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下面我将利用这么一个普通的马铃薯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仔细了,(学生惊讶) 师:这是一杯水,我把它轻轻地放进去。马铃薯怎样啦?(生:沉下去了。)现在,同一个马铃薯,老师想让它在液体中浮起来(用筷子将同片马铃薯取出用毛巾擦干、藏起烧杯),只要老师对它吹一口仙气,它马上就具有了魔力,快速放进另一杯中。(边慢说边演示),不过在这过程中需要你们的帮助和配合,那就是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说“土豆土豆浮起来”,来,试一试。(边慢说边演示),从学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师: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马铃薯浮起来了。哇!全班孩子都惊讶地喊出了声,“是什么原因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水的多少没变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串串冒出来,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推上了顶端。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引入了新课的教学,在这样一个勾起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堂上,孩子们哪能不心动?
  二、行动——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可以创造性地选择比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作为素材,来内化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并激发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
  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中,学生猜测可能用看、摸、尝、闻等方法进行研究时,老师提议用液滴加热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孩子们早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再给每一活动小组分发酒精灯、滴管和实验记录表格等。在这个实验中大家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如:正确使用酒精灯、滴管等仪器;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两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小勺中液体不要太多,在加热不同液体时,使用不同的小勺,滴管用完后放原处;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等量。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孩子们的热情就很高,分组操作开始前,我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逐一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究。分组活动后,请两三个小组指派代表带上实验成果和表格,当老师提问有什么发现时,有的学生说:看到了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盐粒,1号杯中的液滴没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认为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当师问大家能否准确的描述白色颗粒状是什么物质时,学生不能肯定。在大家的补充和整理下发现,加热使马铃薯沉的液体,小勺中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加热使马铃薯浮的液体,小勺中留下了白色的颗粒状物体,这说明两种液体的确是不相同的。虽然我们不能明确使马铃薯浮的液体到底是什么液体,但我们能肯定什么?(里面溶解了某种物质)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个个露出灿烂的笑脸。从孩子们灵动的眼神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抑制不住的兴奋,更看到了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实践中寻找科学,如何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的方法。
  三、情动——联系生活,拓展和创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途径来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堂中,学生还经历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本课的结尾,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份资料《死海》,生活中的淹不死人的湖—死海,在此,孩子们议论开了,为什么死海可以把人浮起来。科学探究是激发孩子们通过学生在合作中寻求科学答案的欲望和激情,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上一一得到解决,能让孩子们在研究和平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走向课外,更好地解释和应用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的理念。这样的情动,才能使学生对科学课保持持久的兴趣,这也对所学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拓展,于是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课后向书籍、网络、日常生活中寻求答案。
  因此我们平常的科学课,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孩子们心动在课始,行动在课中,情动在课后。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6
  [3]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许多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考试成绩不高,从此对自己失去信心。其实,你并不比其他人差,只不过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看了本文之后,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转换企业内部机制适应外部环境意义十分重大。凝聚力原本是指自然科学中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
本文分析了TNF对肿瘤细胞的活性、炎症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简介了TNF增高的疾病和体内应用TNF的现状,提出了TNF疗法的发展方向。
一、把好选题关 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若选取的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题材,就能够吸引众多的观众,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好的电视教学片选题,若能够解决教学中存在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有效方法,占据着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仅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小学生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个理论的提出,对繁荣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人才
中国茶叶第一镇——感德,是我的家乡。我既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又为我的家乡感到叹息!  走进家乡,你看,那茶树,一厢厢,一层层,依山而植,沿着台阶蜿蜒而上,直至云霄;那平展展的茶顶上铺满了嫩嫩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茶园绿得发光。每到茶季,一踏进感德,迎面扑来的就是独特的茶香。正是这浓郁的茶香,吸引了多少中外商人,茶叶也远销各地,这也让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茶农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  人们为了增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做班主任工作快三年了,期间,我一直带着这份执着的爱,了解、感染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  一、聆听爱的教育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用户可进入该环境并操纵系统中的对象。这种逼真、实时、交互、动态的虚拟空间为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成为多媒
关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那天天下着蒙蒙细雨,我背着书包朝学校走去。正要过马路时,看到一位老伯车上的箱子一歪,箱里的雪梨果都掉了出来,滚了一地。过路人看到了,纷纷走过来,弯腰捡起雪梨,我也加入到捡果当中去。那位老伯以为我们要捡回去,便担心地站起来,可路太滑,又摔了下去。和蔼可亲地说:“老伯,你没事吧?”老伯点了点头,本想说一声感谢的话语,但一看到一地的雪梨,说:“噢!我的梨子……”路人都把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