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潮:田间地头写情怀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y540205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实做人,扎实做事”,这是山西省蔬菜产业管理站副站长秦潮的座右铭。在他30余年的工作中,秦潮始终如一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山西蔬菜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0月28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山西省蔬菜产业管理站见到了伏案工作的秦潮,从泛白的双鬓不难看出这些年来他为山西蔬菜产业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勤学苦干
  1964年10月,秦潮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一个普通的家庭里。自幼勤奋好学的秦潮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山西农业大学。大学4年里,秦潮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松懈下来,而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山西蔬菜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大学毕业后秦潮被分配到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从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参加工作后,秦潮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和配合站里的工作,先后参与了多项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较高的业务工作能力。
  秦潮告诉记者:“我在1989~1995年期间,参与了山西省粮食丰产‘一、一、一’工程,粮食高产‘双五工程’,旱地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高产优质玉米综合配套技术、太行山谷子丰产技术等项目的开发实施,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1996~2001年期间,参加了山西省‘双千工程’、‘温饱工程’等项目,从拟定实施方案到制定技术措施、技术指导等都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
  身为山西人,秦潮对家乡的了解是很深刻的,他能够切实体会到人民需要怎样的生活,从哪里着手改善才能真正地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这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他为全省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后来,在参与蔬菜技术推广工作中,秦潮参加了“抗病、优质、高产、加工型国审马铃薯品种‘同薯23号’选育与应用”项目,荣获了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和参加的“无公害露底番茄标准化生产”和“移动大棚蔬菜一年两作标准化栽培技术”项目,获得了山西省科技承包一等奖。
  辛勤为民
  “这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秦潮说。
  深入实际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蔬菜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业态,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切实解决百姓问题、满足群众需求,秦潮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去工作、去服务农民的。他说:“我们一定要有下乡就是上班、农业干部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的理念,切实把农民所需反映到政策支持上,这既是对农民的服务,也是我们完成国家交与的任务。”
  2015年,秦潮下乡工作80多天,他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最新情况,总结典型经验,为完成向山西省政府提交的产业发展报告、蔬菜项目建设和管理等都提供了基础素材。他多次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与农民交朋友、谈致富,对农民生产中的问题力求现场解决。下乡期间,秦潮总是不愿给农民添麻烦,吃喝住一切都从简。他告诉记者:“下乡绝不是游山玩水,人们一说下乡感觉很轻松似的,但是对于我们在机关工作的人来说,一年下乡的时间有限,怎么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干无关的事?我们下乡是争分夺秒的。”
  与田间地头推广农技的人员、农业方面的专家不同,秦潮的工作更趋于宏观,比如,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的政策,把国家的政策落实到县、乡、村里。可以说,他是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传送带,既要服务好农民,也要完成上级传达的任务。秦潮说:“我们好几年都在延续一个工作,感觉业绩不是很丰厚,但是一年做好几个工作和几年完成一个工作,质量肯定是不一样的。正因如此,我们省的设施农业才会有长足进步。”
  助民增收
  在三十余年的工作中,秦潮始终心系农民,他希望能切实为农民解决一些问题,尤其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发展设施蔬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菜农实现增收,这也就是秦潮这几年一心扑在这项工作上的原因。
  秦潮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各地通过推行日光温室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温室滴灌、集约化种苗等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加之自动卷帘机等适宜设施生产的部分小型机械在项目区普及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据统计,2015年山西省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1145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05元,农民设施蔬菜人均纯收入达680元以上,占全省种植业纯收入的27%,设施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十二五”期间农民蔬菜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部分生产经营水平高的地区,日光温室每年亩均纯收入可达8万~10万元,效益非常突出,值得学习借鉴。另外,发展设施蔬菜,还带动了建筑、农资、加工、运输等多个关联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据测算,几年来累计带动了100多万相关从业人员间接增收。
  “通过‘十二五’期间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提高了山西省冬春蔬菜自给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富民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全省蔬菜生产面积将达到7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将达到26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将由‘十二五’末的1145元增加到1500元以上。”秦潮说。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11月1日,记者从太原理工大学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太原理工大学参赛项目“粮易模式农村电子商务”荣获银奖,是此次大赛山西省高校获得的唯一银奖。山西高校还有13个参赛项目获铜奖。  “粮易模式农村电子商务”项目负责人赵鹏飞是太原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现任山西粮易天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粮易模式”即ABC模式,被誉为继阿里巴巴B2B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杨洋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10月31日,作为我国西北部地区铁路重要运营单位——兰州铁路局迎水桥机务段,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大同公司)送来锦旗,对其精心研发电力机车产品持续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表示感谢。  兰州铁路局迎水桥机务段是新“丝绸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中车大同公司为其提供89台新型和谐2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承担兰新、陇海、包兰、宝中
期刊
10月9日,山西省青年农场主电子商务班第二年轮训在山西农业大学开班。36名青年农场主坐在电脑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上机实践操作。  青年农场主培训是在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的以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培育一批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项目。  为了办好此次培训,让每一位学员通过培训能够掌握并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流程及手段,承担此次培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郭峰峰 11月2日,记者从潞安集团了解到,为了响应“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潞安集团成立山西潞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研发的食用菌规模化栽培及成品加工已实现年生产食用菌2000余吨,年产值1800余万元,实现效益400余万元,目前,潞武农业生产的“菇宝宝”已远销太原、榆次、西安、北京等省内外各大城市,并以其优良品质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潞武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位于长治市武乡
期刊
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编制的《创业企业调查报告》今日发布。从调查样本的抽样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样本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加权平均值为591.2万元,93.2%的企业员工人数小于100人。  多数创业者并非“商二代”  调查显示,创业者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倒U形特点。82.5%的企业创始人为男性,在六个城市中深圳女性创业者比例接
期刊
据报道,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科学家基于美国军队用来监控空气中危险化学物、毒气及病原体的遥感技术,开发出一种称为“生命迹象激光探测仪”(BILI)的原型装置,利用它可以“闻”出火星和太阳系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迹象。  负责开发BILI的拉尼米尔·布拉格耶维克表示,BILI将是首个能扫描星际尘埃的遥感仪器。与火星探测器上的其他装置相比,BILI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实时探测几百米外是否存在复杂有机物质
期刊
继常温奶品类之后,来自国外的进口巴氏奶也正抢滩国内乳制品市场。相较进口常温奶,巴氏奶动辄一升30元以上,有的售价更是高达60多元。这些来自国外的原装巴氏奶是否真正物有所值?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进口巴氏奶并非纯牛奶,而是添加了其他物质的调制乳;此外,一些进口巴氏奶的保质期是本土巴氏奶的两倍,且产品上并未标注杀菌技术,甚至有的产品瓶身标注是“高温杀菌”,却摆放在低温货架,给消费者以低温巴氏奶的假象。行业
期刊
李家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长。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在流动的非线性问题和力学中数学方法领域做出了理论成果。提出了摄动级数多对复奇点的判别准则;最早用剪切解释风浪频谱下移机理,并且得到弱风时不稳定加强、强风时不稳定抑制的新结论;对自然环境中的波、流、涡、湍流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与流体力学有关的诸如陆面过程、海气相互作用、台风
期刊
科学导报讯 11月1日,记者从昔阳县政府获悉,由山西金谷阳光有限公司生产的16吨盐水菇首次发往泰国,属山西省双孢菇首次出口,实现了山西双孢菇出口零的突破。据悉,到今年年底还将有50个集装箱的产品陆续出口。双孢菇的出口将大力推动山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近年来,昔阳县以建设食用菌大县为目标,立足县域实际,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双孢菇、香菇、平菇、栗蘑、木耳、羊肚菌、
期刊
《美国营养学院学报》11月1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说,每天吃一个鸡蛋,可以将罹患中风的风险降低约12%。  在美国鸡蛋生产商协会和美国鸡蛋委员会的资助下,美国流行病学数据研究所研究人员分析了1982~2015年有关吃鸡蛋与冠心病及中风之间关系的多项研究,研究对象涉及近60万人。结果显示,每天吃一个鸡蛋与冠心病风险之间不存在联系,反而能把中风风险降低约12%。研究人员表示,鸡蛋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如蛋白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