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在家的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茶如果像开水一样,只为了解渴而饮。像咖啡一样,只为了提神而喝,不可能由单纯的物质而成为文化的载体,由于早期饮茶就与禅、道相结合,引导人从向善的本性,走向行善的正道,追求至善的终极目标,成为人的一种修行,有形无形地与宗教密切结合,使人与开悟、顿悟相通达,于是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入了精神层面的领域,形成“茶禅”、“茶道”以至于“茶德”。
  饮茶习惯在宗教、禅门盛行后,寺院将饮茶制度化,专设“茶堂”作为禅僧讨论佛理以及招待访客信徒的地方,并在寺院西北角设“茶鼓”。专为招集众僧饮茶时击之。除此,寺院也设有“茶头”的职务,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又于寺院门前安排专为香客施茶的“施茶僧”;供搴佛、菩萨、祖师叫“莫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茶叫“戒腊茶”;一般僧众集合饮茶叫“普茶”;禅寺对茶的仪轨有了制度之后,称为“寺院茶”。
  禅是一种修行方法,寺院是出家人的修行场所,在禅门中借由各种公案教导众生修行不离生活,于生活中悟道。喝茶是件简单、纯朴的平常事,如何专注于当下,不为外境所转。契悟当下的念心,来帮助人将心放下,从喝茶中体悟深沉的禅境,得到一刻的悠闲。
  然而,禅并不始于佛教,而是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瑜伽为梵文“yoga”的音译,为“结合”、“相应”的意思,即以通过静坐、调息等方法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期使精神专注,达到人神(个体意识与宇宙精神)相应冥合之境,而实践瑜伽修行时所注重的精神专注、呼吸控制等做法,许多都与佛教提倡的禅定相近似。因此,禅并不等同于佛教。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不是只有佛门中人才可学禅。
  中国禅来源于印度禅,禅的意义为“静虑”、“思维修”。释迎牟尼在成道前就修习过禅定,佛教正式创立以后,也把禅定吸收来作为解脱的重要修行方法,对禅定的思想和方法都作了专门的阐述和发展,并进而把佛教之外的各种禅称之为“外道禅”,而佛教禅又有小乘禅和大乘禅之别。
  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根基也不一样,修行不一定要走同一个法门,只要能助我们静虑,心夏走向解脱,智慧得以增长,就是禅。所以,修行不一定薹出家当僧侣,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茶也不是只有“寺院茶”,更有“在家茶”,在家喝茶比出家更为方便,因为,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以“主敬存诚”的心,好好地喝茶,规规矩矩地行茶,恭恭敬敬地看待茶,那么无论你在哪里喝茶,就是一种修行,所谓:“佛有随缘随謇法,茶有随时随地味”。
  自古以来,我们传统文化里,就有在家“客来奉茶”习俗,幼辈向长辈敬茶的一种礼仪,是以茶学礼的教育。在家喝茶。有上午茶,有下午茶;有早茶,有晚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适合喝不同的茶。不固执、不拘泥、随顺灵活的调整。这是圆融的智慧。禅的活用。这样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喝茶就是“在家的禅”了。
其他文献
人在江湖混了多年,家里便总是难免会有喝不过来的茶叶。有一次素无来往的某人托我代买东西,二三百元,钱不算多,可是我花的精力不少,待我办妥奉上,这位仁兄口不言钱字,也没付帐的意思,而是拿了一盒茶叶给我,还解释了一句“反正快过期了。”可能他是当成等值货品交易了吧。不过,茶叶作为礼品,似乎从来没人评估其价值,更不会用来抵帐,总之这种做法我无法理解,也学不会做不来,只是开了眼长了见识,知道了世上还有这一路人
期刊
一部很有名的电影《20 30 40》描述了3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活感情经历。20岁的女孩拥有着青春与活力,她们充满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30岁的女人对生活充满迷惘,在家庭与工作间奔波忙碌;40岁的女人鱼尾纹悄悄爬上脸旁,莫名的惘怅,中年的危机带来了无休止的纠缠和困扰。所幸,无论哪个阶段的女人都有着天生的聪颖与坚强,她们喝茶、爱茶,与茶相伴。  20岁的女孩如绿茶,从未经历岁月的发酵,简静单纯、清新自
期刊
品茶闻香进入心的平衡    如果你想问:品茶的时候闻香,它们相互不会影响吗?那你应该与“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赏一回香。首先从茶品的选择开始,配合相应的茶具,布置一席或简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红泥小火炉取代惊惊咋咋的电磁炉,根据气场(空气的运动流向)选好合适的品香位,在烧炭煮水时刻,静静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温杯……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只剩对茶、香盛宴的一丝期许。一滚水温杯,二滚水渫茶
期刊
宜兴紫砂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博采众长,集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之大成,把木雕、漆器、王石、石刻、镶嵌、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的技艺,熔古铸今。紫砂壶不仅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古往今来,多少紫砂工艺大师在艺术的长河里名垂青史,一把紫砂壶不仅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更反应了它诞生的时代背景。究竟这一把把“泥壶”藏着多少故事?2011年《海峡茶道》特邀资深壶友“且饮且读”为大家讲述
期刊
冬季里,难得一见的野生菊科花儿成丛成片地在村头屋角肆意怒放;城市街道的两旁,那一抹抹让人惊叹的金黄银杏叶正姿意地随风摇曳……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场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  汉服的颜色应该与季节的色彩相映交辉。因此,有了新生的绿与娇嫩的彩,有了秋冬迎寒盛放的鲜艳红色、黄色,树木苍劲枝干的咖啡色,冬日远山的黛蓝,还有欲黄仍绿的秋草色,叶落满地的金色……  朦胧里的雨雾背景里,盛放的花丛旁,铺满
期刊
自2009年来,“艺美茶席”陪伴众多茶艺爱好者走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茶,是天地的精灵,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瑰宝。爱茶人想从茶文化里寻找甚么?每一个来苓屠学习的爱茶人都有其不同的需求,不是每一个都觉得摆一个美美的茶席是他(她)所想要的。毕竟,摆一个有逻辑的、能有效率泡出一杯好茶汤的茶席才是摆席泡茶的目的。  2011年,《海峡茶道》特邀心饮茶房掌门袁安若先生率众弟子做客茶席专栏,与大家分享摆席事茶的
期刊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罄声。  ——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皇甫曾是皇甫冉的母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许是身体里带着相同的遗传基因,皇甫兄弟不仅有着不相上下的文才,连兴趣爱好和朋友圈都有交集,他与其兄皇甫冉一样,和陆鸿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是皇甫冉之《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的“姐妹篇”,两首诗有着异
期刊
在一个寂寞深重、月光走失的夜色里重读《宫乐图》,会莫名地联想到诗人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诗作说的是唐宫里那些宫女们无援、寂寥、孤独的后宫生活,读来催人泪下,正如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所言及的,“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有无穷之味”,其实也是我读《宫乐图》的真切感受。  看起来,这十位围坐于一张巨型方桌上的宫女,分别有筚篥、琵琶、古筝、
期刊
武夷山的秋天自有苍凉的美。秋旱已经结束,在浓浓的红叶秋色中,一场甘霖带来了初冬的寒意。  诸事已结,茶花正浓浓盛开,没有理由不到山中一走。  “岩韵”的摩崖石刻带着湿冷的山野气息。往九龙窠的石阶被小雨打湿,空气更显清冷,草木微香,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正烂漫地开着白色的花。  山泉漫流,满圃的岩茶正展露它们生命的绚烂,红或白的茶花披满枝头,低头轻嗅,清香艳绝。  从九龙窠以进,即是三坑两涧中的大坑口位
期刊
宋人点茶除饼茶外还碾“芽茶”、“草茶”,即散茶。宋人“斗茶”以“白”为贵,茶色白、沫饽经久不散者胜。这种玩法成为宋代两浙路(相当于今苏南和浙江一带)士大夫文人品茗的主流。在苏轼“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黄金。”的诗句中可以求证。能否效法宋人,碾散茶来点,是我滋生已久的念想。11月参加武夷茶会,结缘一只建盏又勾起了点茶的兴头。  在安吉的两年里,一直盘算着以安吉白茶来玩点茶的构想。首先,因为安吉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