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一叶思念(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罄声。
  ——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皇甫曾是皇甫冉的母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许是身体里带着相同的遗传基因,皇甫兄弟不仅有着不相上下的文才,连兴趣爱好和朋友圈都有交集,他与其兄皇甫冉一样,和陆鸿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是皇甫冉之《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的“姐妹篇”,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渗透在字句间的是温暖襟怀的友情,如两条脉脉含情的清泉泠然地淌过历史的千丘万壑,一点点地融化了千年寒冰,在我们心中攒成一条河流,逶迤着流向内心深处。
  又是这样一幕熟悉的场景:晨光熹微,云缠雾绕的群峰矗立横亘,静默地守候着游散天边的流云,等待着云水山居的闲云野鹤。山间酝酿的蓊蔚洇润,一种源于自然的原始感动,生发了丛丛香茗,如同当年屈原沉吟不已的香花芳草,每一芽、每一叶都是为鸿渐而生,为鸿渐而茂的。鸿渐就是这样一位独行山野,以采茶觅泉为乐的“野人”。无论是杳无人迹的沟堑涧壑,还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于鸿渐而言都无异于轻车熟路。因为在他胸中潜藏着一幅隐形的茶叶地图,并用自己坚定的步履,跨越凌绝险阻,一步一步地勾描着图上的每一块产地,变成了《茶经》上那一行行简洁质朴的文字:“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不为名利羁縻、不为人世牵绊的人生,是以明心见性的快乐为指引的。天地间只我逍遥一人,山川草木为朋,鸟兽虫鱼为友,这怎能不令时聚时散的烟霞艳羡不已呢?
  与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一样,香茗从来就是隐士的专属之物,其清苦之性恰如遁者清介孤洁之性,彼此间心领神会。幽隐远离尘世的山寺,是他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更是逃避现实世界的心理状态。在寺庙中,香雾袅袅,木鱼声声,梵音阵阵,青灯黄卷,世间悲喜苦乐皆与我无关,全神贯注地感悟寂灭之境。鸿渐独入深山采茶,幽居山寺,餐野饭,饮石泉,全然一副“山人”的形象。野饭,即山居人家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如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野饭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荤腥,在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就记载了多种山家食材菜肴,别有一番韵致。石泉,是山石中的泉流,它源自重峦叠□的山峦,飘逸出尘,高洁澄明,白是隐士的专爱。屈原笔下的山鬼便是“饮石泉兮荫松柏”的,它清冽甘甜,用现代科技语言来说,就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软水”,是绝佳的煮茗用水,因而《茶经·五之煮》中曰:“其水,用山水上……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野饭、石泉,一餐一饮,再加上居所山寺,构成了鸿渐采茶幽隐的日常生活。
  暗夜的帷幕如约而降,鸟兽遁迹,四围沉寂。在漆黑如染的山林中,幽幽地夹杂着一点昏黄的光亮,那是僧房里一盏如豆残灯。山下、城中、书房、案头,也是一豆孤灯,灯下,皇甫曾双眉紧锁,惆怅地凝视着纸窗外婆娑的树影花光,黏稠的思念在心底油然而生,并沿着斑驳的砖墙悄然伸展,越过斗拱飞檐与崇山峻岭,伴着一声清越空灵的磬声,回响在空寂的山谷。
  火苗在灯芯忽上忽下地窜动着,“嘶嘶”地燃烧着暗夜的静寂。茶鍑中的泉水已如涌泉连珠,风炉雀跃的红色火焰映出了鸿渐那双深邃的眼睛和专注的面庞。他抓了一把碾好的新茶放进茶鍑,拿起鹾簋往里面洒了点盐花,然后倒入茶碗,碗里顿时生起洁白的雪涛,皎皎其洁。他闭上眼啜了一口,清鲜甘醇,这是上品的滋味。再饮一口,竟有思念的味道。
  皇甫曾这首诗究竟作于何时何地,处于鸿渐人生坐标的哪一个节点?目前学界尚无详细、确切的史料可供考证。不过,现在比较流行且可信的一种说法是:此诗大概作于上元(760年~761年)初结庐隐居湖州苕溪期间。因为唐时常州宜兴和湖州长兴山水相连,两地所产的阳羡茶和紫笋茶并为唐代的贡茶,学者据此推测鸿渐可能到过宜兴。此外,在清嘉庆年间的《宜兴县志》中也收录了这首诗,但名字却收作《送陆鸿渐南山采茶》。
  历史的真假是非既无可考,他们之间的交游往来与真挚的友谊却是历史的迷雾永远无法遮盖的。可惜,人生总是犹如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皇甫曾与鸿渐总是聚少离多,在贞元(785年~804年)末,随着鸿渐的阖然而逝,他们终是相见无期。此时,皇甫曾已归居丹阳,他悉闻鸿渐久归道山,悲恸不已,挥泪写下了《哭陆处士》一诗:
  从此无期见,柴门对雪开。
  二毛逢世难,万恨掩泉台。
  返照空堂夕,孤城吊客回。
  汉家偏访道,独畏鹤书来。
  从今以后,你我永诀。柴门外簌簌的雪花,斑白了头上的三千青丝,滋长了心中的万千离恨。泉台路上,只你子然一人。血色残阳染红了空洞的厅堂,墙上落下一派忧伤的晚景,肝肠寸断的吊客转身仍独守孤城,而你却永远成了身居世外、快活自在的山人。
  千年已过,斯人已殁。长夜寂寂,相思无尽,磬声依旧。
其他文献
冬季寒冷,从品饮和保健两方面来衡量,适合饮用红茶、黑茶这一类的暧昧茶。而清香型的铁观音则有点像穿着淡薄的女孩让人看了也不免愈发感觉到瑟瑟发冷。但是也有很多人偏爱铁观音清冽馥郁的兰花香,要是也能在严寒时节随心所欲泡饮那清韵兰香,倒是能成全很多人心中的那点小遗憾。  于是有茶友设想了一个小试验,找一款做青到位、汤质顺滑的铁观音秋茶进行二度烘培,去掉浮躁的青涩,保留兰花的幽香,让胃和心情都跟着温暖起来。
期刊
有着奇香妙味的凤凰单丛茶,是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类似多种天然花香和特殊韵味品质的乌龙茶。好友晓娟从广州带回各色香型的凤凰单丛茶十多款,从中挑选出4款她本人比较心仪的茶邀上三五茶友共同鉴赏一番,应邀到场的原福建省茶科所所长陈荣冰先生对这4款茶进行专业审评和现场打分。下面就让我们在陈先生的点评声中开启这扇充满奇香妙味的品赏之门吧!    通天香    很粗犷的干茶外形,像云南的大叶种茶呈
期刊
这一年的成都特别冷。今天是第七场雪了,漫天的雪飞舞在街巷之上,天地间弥散着祥和而安静的气息。  茶室的水已经烧开。我们在期待一款特别的绿茶,它素有茶中仙子之称,其年产量极低。因其稀少,故极为珍贵。  这是一款千年老白芽——“悟之道”。据竹之韵公司人员介绍,千年老白芽产于峨边地区,系他们精心挑选的古树芽叶,每斤的茶叶用数万枚茶芽精心炒制而成。  虽名为老白芽,因其炒制且不发酵,所以归为绿茶。  在这
期刊
年味渐浓。  盏盏灯笼高挂,红烛摇曳;幅幅红联新换,祝福满满;串串爆竹绽放,辞旧迎新;瞳瞳春日初升,新年已至……相信这一幕幕场景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春节的印象,它就像一枚深深嵌入灵魂深处的文化烙印,擦不掉,抹不去。  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从黄发垂髫到满鬓如霜,每逢新春佳节之时,总有那么一种鲜活明艳的色彩浮现脑海,跃入眼帘,撼动着心扉。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红。  它几乎无处不在,只要有中
期刊
人在江湖混了多年,家里便总是难免会有喝不过来的茶叶。有一次素无来往的某人托我代买东西,二三百元,钱不算多,可是我花的精力不少,待我办妥奉上,这位仁兄口不言钱字,也没付帐的意思,而是拿了一盒茶叶给我,还解释了一句“反正快过期了。”可能他是当成等值货品交易了吧。不过,茶叶作为礼品,似乎从来没人评估其价值,更不会用来抵帐,总之这种做法我无法理解,也学不会做不来,只是开了眼长了见识,知道了世上还有这一路人
期刊
一部很有名的电影《20 30 40》描述了3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活感情经历。20岁的女孩拥有着青春与活力,她们充满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30岁的女人对生活充满迷惘,在家庭与工作间奔波忙碌;40岁的女人鱼尾纹悄悄爬上脸旁,莫名的惘怅,中年的危机带来了无休止的纠缠和困扰。所幸,无论哪个阶段的女人都有着天生的聪颖与坚强,她们喝茶、爱茶,与茶相伴。  20岁的女孩如绿茶,从未经历岁月的发酵,简静单纯、清新自
期刊
品茶闻香进入心的平衡    如果你想问:品茶的时候闻香,它们相互不会影响吗?那你应该与“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赏一回香。首先从茶品的选择开始,配合相应的茶具,布置一席或简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红泥小火炉取代惊惊咋咋的电磁炉,根据气场(空气的运动流向)选好合适的品香位,在烧炭煮水时刻,静静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温杯……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只剩对茶、香盛宴的一丝期许。一滚水温杯,二滚水渫茶
期刊
宜兴紫砂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博采众长,集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之大成,把木雕、漆器、王石、石刻、镶嵌、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的技艺,熔古铸今。紫砂壶不仅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古往今来,多少紫砂工艺大师在艺术的长河里名垂青史,一把紫砂壶不仅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更反应了它诞生的时代背景。究竟这一把把“泥壶”藏着多少故事?2011年《海峡茶道》特邀资深壶友“且饮且读”为大家讲述
期刊
冬季里,难得一见的野生菊科花儿成丛成片地在村头屋角肆意怒放;城市街道的两旁,那一抹抹让人惊叹的金黄银杏叶正姿意地随风摇曳……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场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  汉服的颜色应该与季节的色彩相映交辉。因此,有了新生的绿与娇嫩的彩,有了秋冬迎寒盛放的鲜艳红色、黄色,树木苍劲枝干的咖啡色,冬日远山的黛蓝,还有欲黄仍绿的秋草色,叶落满地的金色……  朦胧里的雨雾背景里,盛放的花丛旁,铺满
期刊
自2009年来,“艺美茶席”陪伴众多茶艺爱好者走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茶,是天地的精灵,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瑰宝。爱茶人想从茶文化里寻找甚么?每一个来苓屠学习的爱茶人都有其不同的需求,不是每一个都觉得摆一个美美的茶席是他(她)所想要的。毕竟,摆一个有逻辑的、能有效率泡出一杯好茶汤的茶席才是摆席泡茶的目的。  2011年,《海峡茶道》特邀心饮茶房掌门袁安若先生率众弟子做客茶席专栏,与大家分享摆席事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