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有鱼 (短篇小说)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邱立新,女,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作品散见于 《短篇小说》 《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 《微型小说选刊》 《金山》 等国文学刊物。
  那些年,冬天的雪花又大又密,时常在昭苏台河两岸渲染朵朵梨花开的景象。可庄户人家过日子,哪里顾得上赏景,低矮的土坯房,纸糊的白杨木格子窗,稀稀落落地立在河岸边,常被河口旋过来的风吹得瑟瑟发抖。寒冬腊月天,要是没啥个要紧事,没人愿意出门让风刀子割脸。等熬进了腊月门,年根底儿到了,虽说寒风还猛还硬,冰面也还冻得杠杠结实,但年的味道近了,大家的身子骨才暖和活泛起来。
  腊月二十四早上,天刚放亮,玉芝娘就早早起来给缩在鸡窝里的那只下蛋鸡喂了食,她不住声地召唤玉芝起来,声音绕到屋里北山墙的白霜上,结成一圈圈白雾气钻进了玉芝的耳朵。可玉芝把头缩得紧紧的,猫在还有些暖和气的被窝,赖着不愿起来。
  “玉芝啊,今天咱去赶年集,你要是不乐意跟娘去,我可领二芝去啦!”这回,玉芝娘的最后通牒响亮得把北山墙的白霜震落掉好几颗。
  “那哪成?我去!”玉芝这一回是听明白了她娘的话,今天娘要带她去赶年集。她激灵一下套上冰凉干硬的棉裤,从被窝里钻出来,跳下地。
  赶年集要去河对岸的金家公社,平时金家公社没有集,只有到年根底儿了才有集。卖糖葫芦的、卖柿子饼的、卖手写对联的,要是走运,还能看到耍杂耍的猴子,总之红火着呢。可最吸引玉芝的是供销社里卖的年画,有了年画过年才有味,家里才亮堂,所以赶年集、买年画、贴年画是最令她盼望又兴奋的事了。
  说话间,玉芝匆忙喝了碗苞米糊糊拌咸菜粥,背上娘递过来的两个新土篮,带上手闷子就跟娘出了门。刚到村口,冷风就从河口冰面排山倒海地刮过来,刀子一样把脸刮打了个遍,玉芝身上残留的苞米糊热气儿霎时全被吹光了,她忙把自己的粗线帽子往下拽了拽,紧了紧领口。玉芝娘挎着一个新土篮,土篮里打了补丁的旧面袋下苫着两棵白菜、两双新棉鞋。她大步走在前面,把脚下积了一冬雪的冰面踩得嘎吱嘎吱响,玉芝小跑着跟上了娘的脚印儿。
  到了公社,虽然太阳光还温吞吞的不敞亮,可集上已聚了许多人了。大集是沿着供销社平房走向一字排开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人来人往,热闹喧扬。玉芝娘领着玉芝在集上来回走了一圈,最后挑了个离供销社大门近一些的转弯处摆上了那三个土篮、两双新棉鞋和两棵干巴得委委屈屈的冬白菜。家里只有这些东西能拿出来卖了,土篮是玉芝爹农闲时编的,是特意留着过年卖了换年货的。
  两双棉鞋呢,是玉芝娘今年夏天门板打了袼褙,起早贪晚做的,准备过年时给玉芝、二芝穿。到了冬天,玉芝娘拿出来比量几下,没舍得,她说:“你们两个先凑合着穿旧的吧,等过年了,再穿新的。”可等进腊月门了,玉芝娘又说:“今年赶上大旱年,队上挣的工分没抵上几个钱,新棉鞋等赶年集卖了,换些年货吧。”
  虽说玉芝、二芝的棉鞋被一年比一年大的脚板撑破了口,可她们两个知道,娘是家里的“一把手”,她的话连爹都惧三分,况且家里真到了连苞米面糊都快要吃不起的光景了,她们两个也就把过年穿新棉鞋的想望紧紧地压在了心里。
  此时玉芝眼巴巴地瞅着这两双新棉鞋,心又活泛起来,脚趾头不由自主地在打了补丁的旧黑棉鞋里动了动,这一动,她后脚跟上的冻疮疤就跟着疼起来了,她忙用手揉了一下又一下。
  太阳渐渐升高了,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涌进供销社,出来时手上拿着年画卷儿,拎着年货。玉芝的心被人们进出供销社的脚步踩乱了,她的魂飞向了供销社里挂着的那些年画,今年的年画有哪些?有没有去年的大西厢、梅兰竹菊?有没有鲤鱼跳龙门?自己喜欢的年画会不会被抢没了?她央求她娘说:“娘,让我进屋看看吧。”可是她娘说:“不行,集上人多,你帮娘照看着,再说你要是像去年的三小子那样被挤丢了,娘让人家用喇叭播报找你,还得花五分钱!”说完一把扯紧了玉芝的手。
  这时有人蹲在了那两双鞋前,是一个穿红格子棉袄、梳着两根顺水大辫的女子,她试了试棉鞋,正合她的脚,玉芝娘于是怂恿她买,可谈价钱的时候,女子坚持给九毛钱,玉芝娘坚持要一元钱,最后女子甩了甩两根大辫子走了。玉芝心里霎时泛出一丝喜悦,可看看娘脸上的阴云,她赶忙又低下了头。到了中午,三只土篮和两棵白菜都卖出去了,玉芝的肚子也开始咕噜咕噜地叫,她不时用两眼瞄向插着一根根糖葫芦的推车,玉芝娘见了,变戏法一样从裤腰兜里掏出一个冻豆包递给玉芝,玉芝拿在手上啃了起来,啃到里边红豆馅的时候,豆馅还带着冰碴,她一口咬下去,把豆馅块块含在嘴里焐热了、软了才咽下去。
  这时一个短发女人走过来,拎起一只棉鞋,边仔细打量鞋的针脚边说:“好手艺啊。”但听玉芝娘说要一元钱后,她马上放下了鞋。这时候,集上的人已渐渐稀落了许多,玉芝娘眼光动了一下,说:“九毛,你拿去吧,俺也不等了。”可女人还是摇头不出声。“八毛八!”玉芝娘舔了下干裂的嘴唇,声音像被老磨盘磨过一般沙哑。
  女人点了一下头,从兜里掏出一个旧手绢包,慢慢拿出一卷纸票,仔细地数了又数说:“八毛,就剩八毛了。”玉芝娘望望玉芝冻得通红的脸,哀求着说:“再找找,八毛五吧。”可那个女人听了玉芝娘的话,把手绢重新包起来就要起身,玉芝娘拽住女人的胳膊,说:“八毛就八毛!”說完张开一只长满茧子、指沟间刻着红血丝的糙手去接钱。
  卖完这双鞋,玉芝娘把另一双鞋用麻绳捆扎实了,让玉芝拎上,然后领着玉芝进了供销社。供销社里的温暖热气和喧嚣人声吹走了玉芝娘因棉鞋少卖两毛钱而生出的难受,她挤到卖冻梨的草筐前,称上两斤冻梨放进手拎的面袋兜里,又拉着玉芝挤到糖果柜前买了一斤糖块、一斤饼干,这才拽上玉芝的手去买年画,年画的样板都被写成了号,挂在柜台上方的铁丝线上一趟趟排开,想买哪幅,告诉售货员号码就行。玉芝一眼就相中了6号“红楼游园”,人物都是秀女着红妆,既漂亮动人又喜庆,可售货员说那张早卖光了,这时玉芝娘看中了一幅“连年有鱼”,两个童娃抱着一条鲜活的大红鲤鱼,周围是金元宝、福字块、荷花枝,栩栩如生,分外招人喜欢,于是她们买下了这幅年画。   当夕阳把河面的积雪映得金光闪闪时,玉芝才跟娘进村,家里的烟囱已在寒冷的北风中升腾起缕缕炊烟了,那是二芝在家生火做饭。玉芝和娘加快了脚步,进了家门,她们先把买来的年货放到炕上一件件清点。这时,西院王三奶来借簸箕,玉芝娘知道她孤单,就招呼她说:“她三奶,来进屋坐会儿吧,吃了饭再走。”王三奶进到屋来,盘腿坐在炕沿儿边上,端详着炕上摆的那幅“连年有鱼”年画,欢喜地用那双枯干的手摸索着那条鲤鱼,又去抚摸两个娃娃粉嘟嘟的胖圆脸,好久都没抬手。等站起身时,闪烁的泪花在她眼里打起了转转。
  今年开春,王三爷用马车给队上拉化肥时,马受惊冲向正在地里挑捡种子的玉芝娘和幾个妇女,王三爷怕马伤了她们,狠命把马往路边打,结果马车拐进了壕沟,王三爷被翻倒的马车压在了下面,满身是血,在送往公社医院的路上人就咽气了。本来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无儿无女日子就过得冷清,王三爷这一走,落下三奶一个人,家里就更是清锅冷灶了,玉芝娘见三奶成天以泪洗面,心里很替她伤心难过,常到她屋里帮她做活,陪她唠嗑,做好饭菜时也从不忘给三奶带上一份,三奶家的重活也都由玉芝爹干。
  送走王三奶,玉芝娘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玉芝:“那一双棉鞋呢?”玉芝这才发觉放到炕上的棉鞋只有一只,玉芝慌了神,说:“过河面的时候,我看还是两只呢,我嫌拎着冻手,就用胳肢窝夹着来着。”
  “那一定是掉到路上了,咋不小心点呢?”玉芝娘心疼地跺脚说。玉芝听了娘的责怪,心里也像丢了宝贝一样钻心地疼,她想娘会打她,可娘什么也没说就转身出去了。
  接着,天就渐渐黑了下来,玉芝跟二芝照顾完弟弟妹妹吃饭,玉芝娘还没回来。去生产队干活的玉芝爹回来了,他问玉芝:“你娘呢?”玉芝支支吾吾把经过跟爹说了一遍,玉芝爹听了,立在屋当央说:“准是找那只棉鞋去了。”说完,也戴上棉帽子出去了。
  玉芝正思忖着是不是也跟着出去找时,院门响了,接着,爹和娘裹着一身寒气进了屋,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玉芝娘拎着那只棉鞋喜滋滋地说:“总算找回来了,在雪壳子里找到的。”玉芝见了,兴奋地把那只冰块子一样凉的棉鞋捂在了心口窝上。
  第二天,天大亮后玉芝才爬起来,可一起来,就发现自己昨晚放在炕梢的那双新棉鞋没有了,她翻遍了柜上柜下也没找到,玉芝爹说:“你娘拿着那双棉鞋去集上了。”
  下午,玉芝娘头上挂着满满的白霜回来了,她手里拿着一个年画卷、半斤猪肉和一些糖果,玉芝迫不及待地接过来,高兴地问:“娘,你又买了新年画啦?”说着就要打开看,玉芝娘笑着把年画小心翼翼地放起来,说:“这张年画和这些糖果你们谁都不许动。”
  年三十晚上,雪花轻扬,响亮的鞭炮声打破了昭苏台河两岸的寂静,河套边王三奶的低矮土房里,王三奶倚着贴了“连年有鱼”年画的炕墙坐着,炕桌上摆着糖果、热气腾腾的饺子和一只炖好的母鸡。三奶知道,那母鸡是玉芝家的那只下蛋鸡,她望着坐在自己身边的玉芝娘和孩子们,两行热辣辣的浊泪从眼角淌了下来。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谢贯洁,1981年生,广东省普宁人,现居深圳,有作品发表于《岁月》《作品》《椰城》《大鹏文学》《宝安日报》《打工诗人》等杂志报刊,入选《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中国诗苑诗歌选粹》《粤东诗歌光年2015》等书籍。  今夜我哪儿也不去  哪儿也不去,等  一条河流经过窗口  只带月光和星辉  把弯腰的垂柳扶起  钟声就从水西楼的波光  穿过耳膜  哪儿也不去,与微风相约  把未读的书页
期刊
张着嘴的事物  把钓线抛向苍茫的夜色  银色的钓钩  扎进肉体般的水里  没有发声的水面微颤抖  多像闪光的星星穿透我的身体  所有的声音都是属于我的  但我沉默不语  与夜端坐在河边等待鱼儿上钩  其实鱼儿悄悄咬走诱饵  那也没关系  请把空空的鱼钩还给我  我会再别上活的蚯蚓  如果它在入水后挣扎着遁逃了  那也没关系  趁着夜色顺着水流  绕过那些张着嘴的事物  抵达未知的地方  再活一回 
期刊
他们搬来这里大概有一年了吧,这是个什么地方?小海不知道,老何应该也不知道,他没听老何说过。老何性格木讷,很少说话,掉了颗门牙的嘴巴像城里的防盗门一样,常年紧闭着。老何也不笑,是啊,这荒郊野岭的,对谁笑呢?对小海,他笑不出来。瘦瘦弱弱的小海,站在这片山坳里,就像是掉到坑底的一颗弹珠子,渺小得让人心疼。小海自己也不笑,那张小小的、透着铁青色的脸,整日里低着头,在林丛草窠里寻找一种草药,一种用来治疗他体
期刊
一  “啪”,父亲宽大的手掌,重重地落在三姐的脸上。三姐“腾”的一声,陡地从石头上起身,钻进门里,又快速穿过厅堂,向外跑去。脸上几个红红的手指印,在阳光下格外扎眼。有如一头暴怒的狮子一般的父亲,似乎是本能反应,紧跟其后,快速地跑了出去。我预感大事不妙,也紧紧跟在他们身后,快速向前跑去。  江边!三姐往江边跑了,我的脑中滑过不祥之感。父亲也意识到了三姐的动机,加快脚步追上去。我担心三姐从大桥上跳下去
期刊
段万义,祖籍江西,现居海南。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报》特约作者,《城市读本》专栏作者,南海网专栏作者,出版有《花俏南国》《漂若浮萍》等专集,另有大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读者》《上海文学》《天涯》《椰城》等刊物,入选多种权威文集并获奖。  公元1949年10月的天空,荣耀、祥和而温馨。父亲16岁,满身镌着热烈的阳光。  祖祖辈辈傍水而生而居,处鱼米之乡而活而奔。水,生命之源;船,水之精灵
期刊
老妈从小就是美人胚子,到了花季少女那年,最开心的就是外公了。外公是一个既财迷又自私的人,原本上几代家境还是很富足的,到了太爷那一代,家境就开始败落了,等到外公这代,就成了破落户。外公是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但总是眼高手低,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也就只能在梦里笑着发财。老妈长得清纯靓丽,又知书达理,这让外公看到了发财的希望,准备把我妈嫁给有钱人,不管个人条件怎么样,当小也行,但要出得起他要的价钱,绝对不可
期刊
我得在8点前赶到月湖第一外国语学校。儿子考上了重点初中,公办的。第一次家长会,信息里说,非常重要,务必参加,还用了“后果自负”四个字。  看到这四个字,我就窝火,还真想不出有什么“后果”。现如今,学校用孩子绑架你,说什么你都得依。窝火归窝火,会还得去开,还真怕有什么预料不到的“后果”。这就是中国的父母,其他的事,多多少少、真真假假还能硬气那么一时半会,一碰到孩子的事,全稀沤。  6:30分,闹钟响
期刊
棋盘,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棋子,十四亿人民……  “战疫”,生死博弈啊,  “战疫”一定要全国一盘棋。  中国特色,永不变色。  中国现象,包罗万象。  中国法宝,取胜之宝。  此刻,向世界彰显——  中国的传奇!  君不见棋手一声令下,  君不见棋手部署布局。  四海云水震怒,  五洲风雷荡激!  三军步履,碧海翻腾,  驰援烽火,狼烟四起……  联防,铁壁铜墙,  联控,长城万里!  全国
期刊
作者简介:李秀英,现为大连金普新区公务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 《海燕》 《鸭绿江》 《延河》 《椰城》 《中国建材报》《中国财经报》 《绥化日报》 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有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优秀作品集。  我的小城名叫金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市中部,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开发建设,小城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现代气息浓郁、人文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区。位于小城东部的大黑山,素有“辽南第一名胜
期刊
作者简介:应清华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奔流》 《青海湖》 《辽河》 《诗选刊》 等报刊。出版有散文集 《寂寞的青花》 《邂逅婉约》 等。  久居江南,我常在故乡的山水间徜徉,看惯了小家碧玉似的阡陌田园,便憧憬着远方的辽阔美景。我相信,在我生活的版图中的某些元素,一定会沉寂在漫长的时光之下,等我偶遇,熠熠生辉。  比如,鄱阳湖畔的无念岛。  鄱阳县,素有中国湖城之称,境内河道纵横,湖
期刊